企业文化的功能性
一直以来,在对企业文化的解释上,我不愿意偏离人们日常的生活简单地忽悠其所谓的精神价值,比如,我认为要十分重视企业中员工对基本利益的追求,强调企业的制度设计和实施对文化养成的重要作用,等等。但是在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很多的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从员工的精神上进行“建设”,在制度和管理之外,给大家一种精神的引导。可是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在现实中很难行得通。
实践中出现的这些对企业文化理解的偏差,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有道德教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另外一个原因,我一直认为是大家对基本文化理论认知不多的结果。比如,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对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文化功能学派的认知。
因为受弗雷泽《金枝》的影响而开始学习人类学的马林诺夫斯基一生著述颇丰,既有如《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梅鲁族土著居民》、《野蛮人的性生活》这样田野化的观察,又有《科学的文化理论》、《文化论》等等理论的研究。马林诺夫斯基为什么成为文化的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呢?是因为他把文化看成“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主张用文化的功能来解释文化的事实,也就是主张将文化同人类的生活需要联系起来进行功能分析。
马林诺夫斯基强调,所有的文化因素,最终都被视为用来满足人类的需求。第一个层次是满足个人生理上的基本需要,之后是满足“制度上的需要”(如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第三层次是满足“整合上的需要”,如宗教、艺术等。据此,他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是在特定环境内,人类机体和群体为了基本需要的满足和生活水准的逐步提高而充分适应环境所逐渐发展出的体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巫术、宗教等人类的文化方面都是按其功能与整体发生联系的。”
这里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所逐渐发展出的体系”,也就是说,文化是随着人类的生活过程逐渐发展出来的。而发展出来的这些文化,都与人类生活或工作中的“功能”相关,是有用的,是现实的,也是人们一直在行动中的。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文化实际上是人类生活的“图式”与“样法”。
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文化学家殷海光先生,在其《中国文化的展望》中也提到了相关内容。他认为,各种文化无论怎样不同,都要受到两大层面的限制。一个是物理的限制,就是任何文化无论它标榜理想和精神的价值到何等地步,都逃不过“物理”这一关。他举例说,客人一进门,主人都要说:“请坐”,而没有说“请上吊”。为什么呢?因为隐藏在“请坐”背后的,是生理舒适的需要,因此,椅子、沙发、席子、榻榻米之类“纷纷出笼”,这可能就是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功能”?第二个限制,就是任何文化要出现并存续,必须不断地满足生物逻辑的需要。比如,一个人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结婚,但是一个社会不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不结婚。
上述之外,殷海光先生谈到的文化的几个基本特性,也能用来证明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文化形态中都有工具,所有的文化形态中都有语言和文字的发明与使用;同时,由于人在生理禀赋上的相似性,任何文化中人们在生物逻辑上的需求也是基本相同的。
在企业中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无论你是否承认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观点,任何的“文化”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诱因,这些“诱因”,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在组织层面上则表现为组织以制度设计为核心的管理工作。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观察与解释文化,远比单纯地“设计”与“推广”文化更有价值。
企业文化的功能性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