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现代散文/散文散谈之六

发布时间:2017-06-21 14:23

一 : 散文散谈之六

散文的共性是什么?

著名作家废名说得好:“凡属有生命的文学,都是写实的。中国后来的人之所以不懂得三百篇,便因为后来的的文学失掉了写实精神,而三百篇是写实的。什么叫做‘写实的’呢?写实便是写实生活,文学题材便是实际的生活。”真正的文学在基层、在民间。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这是一个基础,也是散文的共性。(这是我的看法,源于百度有人提问。)

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第一感觉就是真实。通过写人,写草木,写大自然时,都透出浓浓的情来。他强调:“一个人知道得愈多,他便感受得越深,诗意便把他包围得更紧,他也就愈幸福……”他还说“不懂得林中空地和沼泽上都长什么草,天狼星从哪里升起,白桦树叶和山杨树叶有什么区别,起什么风会下雨或干旱,会是阴天或晴天……就不要写书。”这是强调作家要深入生活,要融入生活。当然在生活之中不等于有生活,关键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很多人熟视无睹。

我国著名散文家单复曾经说过:散文是血泪灌润的花朵,好散文都是传达作家真性情的。古人说:“为情而造文”,巴金说:“把心掏出来给读者。”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散文之所以走俏,也缘于此。现在很多文章空洞、言之无物,或曰文章空洞症。看起来华丽,实则如同商场里没有生命的模特。如果大家都说的是言不由衷的空话、假话、大话、套话、泛泛话……这样的文章少读为妙。

单复说得好:“情之所钟,正是创作的动力,无论是有感而发,或有所为而作,都不能出之冷漠寡情的纯理性态度。思想固然极端重要,但没有血肉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思想感情总是互为里表,互相渗透的。真情实感,真心话,是作者和读者赖以建立牢固而优美的感情的桥梁。”

在一切文学体裁中,最难做假,最逃不过读者眼睛的是散文。余光中先生认为:“散文是一切文学类别里对于技巧要求最少的一类:譬如选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装。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诗人、小说家可以目中无人,散文家必须目中有人,必须与读者的坦诚面对,有时要促膝谈心,唯有真诚,唯有掏心窝子,从心里流出的东西才能进入内心,才能感动读者。

二 : 散文散谈之八

散文的共性是什么?

著名作家废名说得好:“凡属有生命的文学,都是写实的。中国后来的人之所以不懂得三百篇,便因为后来的的文学失掉了写实精神,而三百篇是写实的。什么叫做‘写实的’呢?写实便是写实生活,文学题材便是实际的生活。”真正的文学在基层、在民间。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这是一个基础,也是散文的共性。(这是我的看法,源于百度有人提问。)

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第一感觉就是真实。通过写人,写草木,写大自然时,都透出浓浓的情来。他强调:“一个人知道得愈多,他便感受得越深,诗意便把他包围得更紧,他也就愈幸福……”他还说“不懂得林中空地和沼泽上都长什么草,天狼星从哪里升起,白桦树叶和山杨树叶有什么区别,起什么风会下雨或干旱,会是阴天或晴天……就不要写书。”这是强调作家要深入生活,要融入生活。当然在生活之中不等于有生活,关键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很多人熟视无睹。

我国著名散文家单复曾经说过:散文是血泪灌润的花朵,好散文都是传达作家真性情的。古人说:“为情而造文”,巴金说:“把心掏出来给读者。”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散文之所以走俏,也缘于此。现在很多文章空洞、言之无物,或曰文章空洞症。看起来华丽,实则如同商场里没有生命的模特。如果大家都说的是言不由衷的空话、假话、大话、套话、泛泛话……这样的文章少读为妙。

单复说得好:“情之所钟,正是创作的动力,无论是有感而发,或有所为而作,都不能出之冷漠寡情的纯理性态度。思想固然极端重要,但没有血肉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思想感情总是互为里表,互相渗透的。真情实感,真心话,是作者和读者赖以建立牢固而优美的感情的桥梁。”

在一切文学体裁中,最难做假,最逃不过读者眼睛的是散文。余光中先生认为:“散文是一切文学类别里对于技巧要求最少的一类:譬如选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装。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诗人、小说家可以目中无人,散文家必须目中有人,必须与读者的坦诚面对,有时要促膝谈心,唯有真诚,唯有掏心窝子,从心里流出的东西才能进入内心,才能感动读者。

三 : 散文散谈之七

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

散文的可贵之处,在于说真话,抒真情。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散文感人也在于真实。散文的写作是真心的。张炜说,写作时,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不从虚构的心情出发,其语言方式就会与小说诗歌不同。

对于张炜这段话我看过之后,并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一日,在路上。脑子里忽然想起:“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不从虚构的心情出发。”这是醍醐灌顶。

其一,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余以为,散文最强调真。人们总想,企图让自己的文章影响世界,这是做不到的。这样想就会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越是这样想,往往会背道而驰。为赋新词强说愁。就会扭捏作态,会故弄玄虚,会一败涂地。因为,读者眼睛是最亮的,是揉不进沙子的。

其二,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余以为,有时候文章写不下去,症结就在于此。当然有时也也不排除因为观察不细致所致。

看了一些美文,“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不从虚构的心情出发。”文章顺势而为。

例如,张岱在天镜园里说到春笋之美,是这样写的:“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真的是“无可名言”了吗?也真未必。也许是“无可名言,但有惭愧”,张岱写到这里是实话实说,截金断玉,戛然而止,反倒余味无穷。

苏轼的文章就常常止于不当止之处。这也与他的为人有关。试看他的《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这就是魏晋风度,大家风范。找真实的心情毫不掩饰,显得童心未泯,稚气可爱。

大家就是大家,文章常常止于不当止之处,绝不会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这也恰恰是我们一些人写作时,常犯的毛病。如同揠苗助长,总想人为地拔高。总想画蛇添足,总想狗尾续貂。要知道艺术的辩证法是不可抗拒的。

其三,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余以为,散文最强调真。这是基础,这是真实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就会是沙滩上建造的楼阁。也许一时会危楼高百尺风风光光,但迟早要轰然倒掉。当然拔高助长、浮夸的文风,源于社会上的浮夸之风。作为一位写字人,未能免俗。要知道作家是这个世界的良心,作家必须要坚守职业的操守。

“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不从虚构的心情出发。”这是散文的根本,这样才会有经典的作品问世。经典对抗时间,经典经得起时间的磨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的文章要放到岁月之河中淘洗,是沙子,是金子,岁月自有评说。为啥有些作品刚一出炉,炙手可热,三五年间很快就烟消云散。人人心中都有杆秤。

“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不从虚构的心情出发。”所以,散文家要有平常心——是指心态。贾平凹先生提出过“瓦金效应”,说是打瓦人人能打中,换成打金,人们的手先怯了。心态要平和,文在无所用心中,越是清静无为,才能写出好东西。

张炜强调:写作时,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不从虚构的心情出发,其语言方式就会与小说诗歌不同。

散文的语言有自己方式。究竟散文自己的语言方式,是何种方式?余以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余先是写诗,写散文诗,又写散文。语言初见华丽,再到稚拙,始萌质朴, 至纸白墨焦……方悟散文易写难工耳。

2014年6月25日11:00:57匆匆

四 : 看夏秋老师的文章谈谈散文网

几天前,夏秋老师在散文网发表了一篇文章《暖呼呼的热炕头儿》,文章蘸着饱满的乡情,浓烈的东北风味,暖暖的生活气息,展示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热炕头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温馨,热情,豪爽的东北人家的炕头上,噢,不,是让人真想马上去坐到那热热闹闹,炕暖心更暖的炕头上,享受那份久违的纯真,品尝那农家香美的粘豆包,哪怕只是静静的,傻傻的坐着,再听听那乡里人家的一件件趣事,真好!

刚刚读过这篇文章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知道这又是一篇精品之文,肯定会被编辑们推荐为头条的。但是,几天过去了,这篇我认为是精品的文章却没有被推荐,而且,夏秋老师的文集里,也不见了那篇文章,于是,我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雾,一丝怅惘,更有一份遗憾。

一层雾,是觉得,这么好的文章,居然没有被推荐,不知道为何,是不是编辑们没有仔细的阅读,就像我做“大编辑”一样,草草地一览而过,就点“审核通过”了。我想说,我这样,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但是,遇到我确实觉得好的文章,我肯定也会仔细的读第二遍,然后给予推荐的。我知道,编辑们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待审核文章,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辛劳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我觉得,大凡一篇优秀的文章,粗读一遍,是能够发现它的闪光点的。

一丝怅惘,是说我对散文网里的一些被推荐的文章,有着很大的迷茫。用“迷茫”这个词,也许不太恰当。我是说,一些文字,我读了以后,真的是一头雾水,不知作者花费那么大精力,要告诉读者的,究竟是什么,也许是我愚钝,真的觉得是浪费了我的时间。

一份遗憾,是说这么好的文章,真的应该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读一读。真的,读这篇文章,是一种享受,一种真正的精神大餐。

如今,我也不知为何,夏秋老师把这篇文章撤掉了,我的心里,更是感到空落落的,好像散文网里少了一颗特别亮的星星一样……

今晨早起,习惯的打开散文网,不见了老师的文章,我心里涌上来这些感想,便随手敲下来,也许太随意,也许是对编辑们提了一点小小的建议,希望我们辛苦的编辑们,不要让真正的好文章埋没。我的写作能力很差,写的文字都是随笔敲下自己的心情,算不上文章,这不,又是一篇小小的心情,分享给大家。

附上老师的文章,请大家仔细读一下。

暖乎乎的热炕头儿

夏秋

刚记事的时候,就经常听父亲那辈人说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时至今日,还记那“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顺口溜。

童年,知识甚少,当时理解的意思是农村土改后,老百姓都分到了田地,有了生产工具,穷人也娶上了媳妇,住上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睡上自己的炕头儿,不用给地主扛活了,感谢国家、感谢党。热炕头儿,这三个字早早地在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印痕,现在说出来还是感觉热乎乎的。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特殊,冬天特别寒冷,睡火炕是家家户户的习惯。走进东北农村的房子都是这样的场景,推开房门,外屋是锅台,水缸,酸菜缸和柴火堆。进了里屋是睡觉和休息的正房,屋里有两铺南北大炕,靠着南窗的叫南炕,炕稍是两只红漆大柜,画着各种图案,柜的上面垛着红绿花面的被褥和枕头,炕稍放着扫炕的小笤帚,鸡毛掸子,靠近灶台一侧的叫炕头,放着火盆,烟叵箩和老太太玩的纸牌.窗台上是几盆养的花。

炕头离灶台近,火经过烟道先路过这里,先受热,所以比炕稍热乎,是冬天屋子里最暖和的地方。所以,热炕头是每个人坐或者躺着休息最舒服的地方,也是东北人冬天招待客人最高档的雅座。客人来到主人家,主人会拍着热炕头连声说“快进来,进来,上炕,上炕……”。客人按照主人的安排,摘掉挂霜狗皮帽子,脱下棉手闷子,搓着冻红的双手,褪下鞋子,盘腿儿坐上炕头上,拿过炕上的烟笸箩,捻上一袋烟,唠起来了家常。窗外虽然大雪纷飞,火炕上是温暖如春。

睡热炕头是有讲究的,热炕头一般都是给家中最老的人睡,小孩子只能按大小依次睡炕稍。家里来了客人,这热炕头要给客人睡,其他的人往炕稍那面挪。有的时候,客人和主人互相客气,为了让炕头推推搡搡,在寒喧中充满着浓浓的温情。

热炕头也是幸福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农村来串门的人,进屋都习惯性地伸手摸摸炕头热不热,热乎的炕头说明这家日子过得不错,若炕头如同炕沿儿一般冰凉,说明这家人连柴都烧不起了,让大家瞧不起。

热炕头白天是妇女们聊家常的好地方。东西院的邻居,七大姑,八大姨,瘸腿赵四婶,“烂眼边”她二舅妈,三三两两地的几个人盘坐在热炕头上,叼着大烟袋,烤着火盆,边抽烟边闲聊,村里的新闻,张家李家事的,妈家婆家事儿的,有说不完的话题。老婆婆一般都互相叨咕儿媳妇,说儿媳妇不会过日子,老往娘家倒腾东西。小媳妇们坐在一起大多都是讲老婆婆,说老婆婆埋汰,鼻涕过“黄河”了也不擦。老婆婆馋,给孙子嗑苹果皮还往深里咬。中年妇女们泼泼辣辣的,说话像旋风一样,她们最爱讲村里的风流韵事,老郝家老爷们昨天上王二寡妇炕了,老孟家媳妇两口子睡觉“唱歌”动静大了……。坐在热炕上,都有话说,有嗑唠。炕热了,坐不住了,用双手交替在屁股底下垫着,落得手热呼呼、红通通的,还是舍不得离开这个热炕头,就连上厕所也不肯去。

热炕头还是块宝地,蒸豆包,贴大饼子发面都放在炕头上,面发的快,生绿豆芽,黄豆芽,因为有温度,几天就能长出水灵灵的嫩芽,白白胖胖的,不吃,看着就诱人。

热炕头,有左邻右舍其乐融融氛围,更有更多的亲情温度。不管你怎么疲劳,身体怎么不舒服,只要身上一沾上它,温暖的亲情就把你包围住了,让你感觉暖暖的,像是母亲的怀抱。

不能忘,我小时候感冒了,母亲把我按在热炕头上,捂上一床大被,做一碗葱花疙瘩汤,吃上两片止痛片,出一身透汗,睡一觉就好了。

也不能忘,在生产队劳动的时候,父亲为了让我每天睡个舒服的好觉,把热炕头的位置让给我,他每天把炕烧得热乎乎的,使我度过了那个困苦的年代,至今没有落下风湿病。

更不能忘,当工作队下乡住在老乡家,那些可亲可敬的老乡们把热炕头让给我们住,为了让我们睡热炕头挣得面红耳赤。多少次,房东的大婶在炕头上把我们的湿鞋垫烙干。多少回,乡亲们为了使我们睡的炕头热火,冒着风雪送来一捆捆柴火。我们和老百姓的话是在炕头上唠热的,我们和农民的心是在热炕头是溶在一起的。

啊——,乡下的热炕头,你温暖了祖祖辈辈人的身子骨,也承载了一代代人的亲情和友情,每当想起来你,心里就暖,真的好想好想再投入你的怀抱,做一个好美好美的梦。

五 : 散文散谈(之二)

散文怎么写?

著名作家金河说过: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路数。写作严格地说没有方法,古话说是“文无定法”。另外有:如果有一千个诗人就有一千个写诗的方法。还有一种说法:每一首诗的发表就等于是举起一个牌子“此路不通”!

但是关于某种文体写作的方法还是“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写作方法无非是一种写作经验的总结,只能作为一种借鉴。

余以为写作忌讳形成一种模式,也就是“不要玩熟了自己手中的鸟”,写作要追求“陌生感”,要不断地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但是散文怎么写?还是有一定的路径可以借鉴的。

首先,散文强调先有意境后有文采。意境简言之就是情景意的融合。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余以为意境是散文作者搭建的一个赖以表演的舞台,一个可以让你说话的场。

余光中先生指出:“散文是一切文学类别里对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类:譬如选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装。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散文必须借助情景的描写、铺垫,这样才能绘声绘色。

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里通过写景写出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静寂。于是作者,在大雪过后的深夜,万籁俱寂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一静一动,更加突出“独”往。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将天地的寥廓,万籁无声的静寂,悉数传达出来。这也是在通过对比,两极强化。一方面说,天地的浩大。一方面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这里也是在搭建一个寂静的舞台,好让自己“粉墨登场”。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写景物相当地洗练: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个白字,意境皆出。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让人叹为观止。如果没有意境的铺垫,只是就事说事,何以千古不朽。

意境是散文赖以生存的场。

谈谈现代散文/散文散谈之六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