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
古代总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状元则出自于此,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1:自封状元
晚唐时,有位叫陆扆(yǐ)的书生进京赶考,不巧赶上当朝皇帝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离长安。于是,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忠贞不贰,陆扆便跟随皇帝的御驾逃到了成都。等到黄巢战败后,他又随朝廷返回长安,然而行至半路,却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京城是去不了了,这下可急坏了陆扆,眼看自己凭着保驾的功劳捞个进士头衔的希望落空,他非常懊丧。
然而,陆扆转念心生一计。几天之后他找到了当时的宰相韦昭度,建议就地举行一次科举取士,说这样既可以显示朝廷的权威仍在,又可以稳定人心。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乱中开科取士这事儿听起来虽然“不靠谱”,但却能造成朝廷正常运转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可以更加牢靠,于是他就从逃难的队伍和周围各县中拉来一批考生,设了个临时考场。
考试虽然将就着进行了,可外面依旧兵荒马乱,因此并没有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到了写金榜时,官员们都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不已,谁还顾得上考试这码事。最后,还是陆扆自告奋勇地接了写榜这个活儿,不过他也一点儿不吃亏,不忘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榜单的最前面。
就这样,一个逃难路上的状元诞生了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2:枪手与作弊
古代科考造假作弊也很严重,尤为突出的就是选授官职的考试,当时的规定代笔是明令禁止的,
但越是如此,枪手得到的贿赂和酬金也就越多,奇怪的是被查获的却是极为罕见,即使被逮住,也不会被制裁,为禁止这种行为,宋太宗规定,获选人员再由吏部长官予以复试,也叫帘试。这种制度虽然完善,但执行起来如同一纸空文,
考试作弊和造假现象也遭到一些大臣的指责和议论,但这种坏风气如同河水决堤、风吹草倒一样屡禁不绝。
宋真宗天禧二年九月,朝廷派员外郎任布、著作郎徐爽、集贤院麻温其共同担任开封府考试的发解官,十月又加派两位,十一月各地送来贡士104人,
考试结束后,朝廷又派翰林学士钱惟演等五人对录取情况进行复审,结果除第一名郭稹外,很多人落选并被除名,先前的五名发解官全部贬职发配边关。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3:矢志不渝的科考者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家喻户晓,范进几十年如一日地热衷科考,最终如愿以偿,但其人物性格却出现分裂,成为科考的牺牲品。但是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范进现象是极其普遍的。
宋人陈正敏的《遁斋闲览》里记载着一位82岁的状元——梁灏,他于宋太宗雍熙二年考中进士科第一名,后来官至翰林学士兼开封知府,死时九十多岁,文集里说他比秦末汉初精通《尚书》的伏生仅小八岁,比姜太公大两岁,他的专研精神成为当时考生的典范,也成为几千年来激励莘莘学子的榜样,
《三字经》:“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说的就是这个梁灏。但据洪迈考证,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可是梁灏勤奋好学聪明敏捷并考中头名状元却是史实,而且他的儿子梁固也高中了进士甲科。梁灏的故事不在于真假,在于他这种渴求知识矢志不渝的精神,在于他有一个极其明晰的人生坐标!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4:科举算命两故事
有个秀才,虽才华横溢却目空一切。京城科考自感考的不错而洋洋洒洒。这天在游玩时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便走上前让测测前程。算命先生问:“但不知所算何事?”秀才说:“算我科考的名次如何?”“既如此,请写一字。”先生说完,秀才便挥笔在纸上点了一点。先生看了看这一点画,又看了看秀才说:“由此观之,你有望考取一等。”
秀才问:“是一等榜首吗?”先生说:“非也。”秀才急问:“是第几名?”先生说:“暂不便告知,容日后一一道来。”是日,皇榜告示,秀才果然不是一等头名,而是一等最后一名。秀才复向算命先生求教:“我一向文才极好,‘点’是‘文’字之首笔,故而写了一点,如今反成一等末名,请先生明示?”先生侃侃而谈:“点,虽是‘文’字之首笔,但也是‘等’字之末笔呀!先前见你写点时心浮气躁,正应了骄兵必败之古训,故认定你非一等之首而是一等之末。俗话说,一点不可马虎,此言之意,请深思之。”一席话说的秀才膛目结舌,佩服至极。
有个叫李文举的秀才,科考之前曾做一梦:他那漂亮的胡须被人剃光了。于是算了一命,算命先生恭喜道:“你有望高中榜首!”李文举惊问:“何以见得?”算命先生答曰:“‘剃须’者,‘剃髭’也。去年高中榜首者叫刘滋,而今‘剃髭'乃‘替滋’之谐音,岂不是汝乎?”那一年,李秀才果然中了榜首。算命先生之所以这么算,是看到李秀才面相不平,加之其心静如水,谈吐谦躬,必定勤奋好学,日后不凡也。
寓意: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谦虚永远胜于浮躁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