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的急救措施
某些原因,患者呼吸突然丧失,抽搐或昏迷;颈动脉、股动脉无搏动,胸廓无运动;以及瞳孔散大,对光线刺激无反应。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跳骤停方面的急救措施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心跳骤停的急救措施一:
一、呼吸骤停的急救方法
1.迅速解开衣服,清除口内物,有舌后坠时用钳将舌拉出。
2.患者需仰卧位,头尽量后仰。
3.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是:患者仰卧,护理人一手托起患者下颌,使其头部后仰,以解除舌下坠所致的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另一手捏紧患者鼻孔,以免吹气时气体从鼻逸出。然后护理人深吸一口气,对准患者口用力吹人,直至胸部略有膨起。之后,护理人头稍侧转,并立即放松捏鼻孔的手,任患者自行呼吸,如此反复进行。成人每分钟吸气12-16次,吹气时间宜短,约占一次呼吸时间的三分之一。吹气若无反应,则需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吹气是否得当。如果患者牙关紧闭,护理人可改用口对鼻吹气。其方法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基本相同。
二、心跳骤停
对心跳骤停在一分钟左右者,可拳击其胸骨中段一次,并马上进行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挤压。胸外心脏挤压术方法是:
1.患者应仰卧在硬板上,如系软床应加垫木板。
2.护理人用一手掌根部放于患者胸骨下三分之二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另一手重迭压在上面,两臂伸直,依靠护理人身体重力向患者脊柱方向作垂直而有节律的挤压。挤压用力须适度,略带冲击性;使胸骨下陷四厘米后,随即放松,使胸骨复原,以利心脏舒张。按压次数成人每分钟60~80次,直至心跳。按压时必须用手掌根部加压于胸骨下半段,对准脊柱挤压;不应将手掌平放,不应压心前区;按压与放松时间应大致相等。心脏按压时应同时施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心跳骤停的急救措施二:
一、通畅呼吸道:抢救者一手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把患者下颏向前提起或使颈抬升、舌根上移而不影响呼吸道通畅,并用手或器具去除口腔内的异物。如果异物在气管内,则可用腹部按压法,即使患者仰卧,抢救者一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上腹部剑突下方,另一手重叠在前一手掌背上,双手用力向胸部方向推压,使腹压剧增,把气管内异物迫出。
二、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患者仰卧于硬地或硬床板上,抢救者一手使患者头后仰、口张开,另一手拇指和食指紧捏患者鼻孔,抢救者深吸气后对患者口内猛吹气至患者胸部抬起;随后开放鼻孔,使患者被动呼气,这时可见胸部回缩。吹气频率为每分钟14至16次。
三、胸外心脏按压:患者仰卧在硬地或硬床板上,双腿稍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抢救者位于患者一侧,把一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手掌与患者胸骨纵轴一致),另一手掌根部重叠于该掌背,双肘关节伸直,借助双上肢和自身体重垂直下压,使患者胸骨下沉约3至4厘米,然后迅速放松,使胸骨弹起(这时抢救者手掌要始终轻贴患者胸壁),如此反复。按压频率为每分钟60次。
心跳骤停的病因
1.冠状动脉疾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
(2)冠状动脉痉挛 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而缺少显著的、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目前已较肯定,严重的冠状动脉痉挛足以使ST段抬高,且可以是无症状性的,也可以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自发性ST段抬高与严重心律失常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同时出现,常提示预后不良。
(3)其他 如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2.非冠状动脉性疾病
(1)原发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常发生猝死,其中半数以上发生于20岁以前,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室间隔肥厚≥25mm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2)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病有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少部分可致猝死,此可能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室颤,心脏传导阻滞等有关。
(3)先天性心脏病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以法洛四联症,尤其是术前有严重肺动脉瓣狭窄者猝死多见,其次为艾生曼格综合征。近年来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在发生猝死上引起重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常表现为“健康”成人,在活动时有不适或心悸,活动常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一半的患者原先体检可正常,部分患者右室多极度扩大,胸壁呈现不对称。年轻人在运动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包括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原发性室颤,临床表现晕厥或心搏骤停以致猝死。
(4)其他 心肌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急性弥漫性心肌炎引起猝死的危险性很大。心肌炎为猝死的第2位病因,多系统性结节病不少见,少数病例可有心脏受累,是猝死的一种原因,心脏性结节病时可有心脏肥大,病变广泛时可发生各种传导阻滞,频发室早,室速及折返性复杂性心律失常等,少数可引发猝死,其他如心脏肿瘤等(黏液瘤)亦可发生猝死。
3.电生理异常
先天性或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传导系统病变。
心跳骤停的急救措施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