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背后的故事
说起童话,你会想到什么?是王子爱上公主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是仙女帮助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实现梦想,或是邪恶受到惩罚、善良的人终有好报?但童话背后的故事会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格林童话背后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格林童话背后的故事篇1:《格林童话》的创作
“那只小鸟来了,它带来了一套比她前一天穿的那套更加漂亮的礼服。当她来到舞会大厅时,她的美丽使所有的人惊讶不已。一直在等待她到来的王子立即上前挽着她的手,请她跳起舞来。每当有人要请她跳舞时,他总是和前一天一样说:“这位女士在与我跳舞。”到了半夜她要回家去的时候,王子也和前一天一样跟着她,以为这样可以看到她进了哪一幢房子。但她还是甩掉了他,并立即跳进了她父亲房子后面的花园里。”——《灰姑娘》
《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这些童年难忘的记忆都来自《格林童话》。这些故事最初流传于欧洲民间,法国作家夏尔•佩罗和德国文学家、语言学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分别收录整理成书。
格林兄弟对民间流传的童话故事和古老传说的搜集开始于1806年,共历经数十年(1812年-1857年)。他们将当时民间的文学资料搜集起来,并合而为一。哥哥雅各布•格林是严谨的史家,负责故事的搜集;弟弟威廉•格林擅长写作,负责对搜集来的故事进行相应的改写。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所编辑的,最原先的用意是以童话的口吻来讲述一些故事给成年人听,后来因为内容太过于限制级而遭到大众抗议及反对,致使格林兄弟修改了部分内容,以符合大众希望能讲给小朋友听的愿望。
格林兄弟版本的《灰姑娘》里,帮助灰姑娘参加舞会的不是仙女而是母亲坟头的许愿树。灰姑娘的两个姐姐想要通过把脚削掉一小部分的方式让脚穿上鞋子,以期骗过王子。有两只小鸟提醒了王子,在故事的最后还把两个姐姐的眼珠啄掉。
《格林童话》产生于19世纪初。此时,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德意志地区结构松散,无论是在国家还是民族上都缺乏统一性。大批知识份子投入民族解放运动之中,但各公国和自由城市之间存在的包括语言、文化等在内的差异成为了形成统一民族精神的障碍。为了消除这一文化上的阻碍,一部分知识份子开始宣扬文化民族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格林兄弟开始了对广泛流传于德意志民间、蕴含德意志民族特色的童话和故事的搜集。他们希望能从这些民间故事里,重新寻回德意志的民族性。
格林童话背后的故事篇2:原版格林童话——血淋淋的故事
格林兄弟雅各(一七八五~一八六三)和威廉(一七八六~一八五九)生于德国的维尔贺尔姆市,是当地行政司法宫之子。在父亲于一七九六年病逝后,一家生活便陷入困顿,不过两兄弟仍旧努力向学,以极优秀的成绩从名校马尔布鲁克大学毕业,之后任教于哥廷根以及柏林大学,并趁工作之余陆续出版了《德意志文法》、《德意志法律古事志》等书。
由格林兄弟所出版的《格林童话集》,最初刊行于公元一八一二年的圣诞节,此时距离德国遭到拿破仑占领的悲剧只有六年。
于是,在德国这段悲惨时期所产生的追求失去乌托邦的热情,以及期望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愿望,遂成为他们的创作原动力。格林兄弟认为,因为德国众多城邦的无法团结,才会引来拿破仑的侵略,而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则必须先从语言文化的统一开始。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的这段期间,正是德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在文学界有歌德、席勒,哲学界有康德,音乐界有莫扎特、贝多芬、海顿。在浓厚的民族意识熏陶下,民众逐渐对日耳曼民族的历史、神话、传说,乃至于乡野故事感到兴趣,而格林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一八一二年出版的第一版,其销售情况相当不错,之后遂陆续推出了第二版(一八一九年)、第三版(一八三七年)、第四版(一八四○年)、第五版(一八四三年)、第六版(一八五○年),一直到第七版(一八五七年)——也就是格林兄弟生前的最后一版;过去国外翻译引介的版本,多半都以第七版为主。
但是,在出版同业和书评家眼中,原本的《格林童话》是个“母亲念给女儿听时,会不由得羞愧脸红的故事集”。因此,格林兄弟遂于日后再版这部童话时,做了不少的删改;尤其是最引人争议的性交、怀孕、近亲相奸等情节,更是彻底的加以删除。
而如今,拜童话再省思的热潮之便,童话故事被重新赋予了新的生命。虽然各家学派都以不同的角度来剖析童话故事,不过,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应该算是“精神分析”的层面。
举例来说,根据布尔诺.贝提罕的解释,“白雪公主”与后母之间的争执是起源于母女都想占有父亲的伊底帕斯情结。而在卡尔.海因兹.马雷的分析中,“蓝胡子”交给妃子的那把不能随意闯人的门的钥匙,其实是一把具有“贞操带”意涵的钥匙。
除了精神分析之外,另一种盛极一时的分析法是“历史面的解析”。举例来说,故事中出现后母、继母的频率极高,其实是反映了欧洲近世初期,每五名已婚男人便有一人失婚再娶的历史事实。至于“汉索与葛丽泰”故事中的“抛弃孩童”情节,也是反映当年因为饥馑无法糊口而导致的普遍现象。
因此,我们在参考过各家学者的不同分析之后,决定挖掘出“初版”《格林童话》之中的残酷与现实,彻底解析深藏在童话故事里的潜意识以及历史背景,用新的解释推出更为生动的《格林童话集》。虽然无法严密界定,不过《格林童话》的故事舞台多半是设定在十二~十八世纪的近代初期,这或许正是格林兄弟所想表达的特殊时代意涵吧?
“哗!原来故事里包含的是这样的意义啊?”“原来这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意念!”如果本书能引发读者们如此的兴趣,那么笔者不足为外人道的辛劳也就能有所补偿了。
孩子们躺在床上,被子都扎得好好的;一阵轻风从窗口吹进来,妈妈为哄孩子们入睡,就开始讲一个很好听的故事……说是有几个孩子给扔在山林里,被拐到了一个女巫的木棚里去了,女巫要在那里把孩子们养得肥肥的,然后放进炉子里烤着吃,烤得七八成熟。
长期以来,评论家们一直在提出批评,说大人给孩子们讲的所谓古典“童话”,都是些血淋淋的恐怖故事。不过,这些批评家们很少有注意到的一件事情是,我们今天读到的童话,往往都还是经过大量稀释的,原创的童话要恐怖得多,残忍得多。
“睡美人”最早并不是被一个吻唤醒的。这个故事1636年的意大利版本,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书面版本,根据这个版本,睡美人被一个人强奸了,临走的时候,这人甚至连一张“亲爱的睡美人”的字条都没有留,骑马就走了。她到9个月后才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一对双生子的母亲。
金发小偷最早是一个干瘪的老太婆,她被三只愤怒的铁矛钉死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尖顶上。在苏格兰,灰姑娘的继母为了好让她自己的女儿穿上那双水晶鞋,削掉了她们的脚趾和脚后跟。至于白雪公主,我们目前只能说,这个故事本来复杂得多,远不止那位女王要她的心脏而已。
到此时,你有可能会问:成年人怎么能对孩子们讲这样的故事呢?
民俗学家们解释说,古典神话故事,都是从口头故事中流传下来的,成年人们给孩子和其他一些成年人讲他们自己听来的那些故事。在维多利亚时代以前的欧洲,孩子们得到的并不是什么“儿童”的待遇,而是被当作小大人来看的,这离他们自己十几岁时的洞房之夜也不算太远。因为住房很挤,小孩子们从小就看到很多醉酒的丑态、游手好闲的人、打斗。有两个人——现在美国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他们了——在收集和整理民间传说,为后世的童话方面立下了头功。不,不是格林兄弟的童话集。有位意大利人,名叫乔姆巴迪斯塔.巴西尔,他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Lo Cunto de li Cunte(故事集),是用西西里一带的方言编成的50篇故事,该书发表于1636年(不知什么奇怪的原因,大部分讲英语的学者,都把这本书称为《五日谈》,也就是半个《十日谈》)。
格林童话背后的故事篇3:小红帽的故事
小红帽最早的版本,是1697年的法国版本,原来的那个故事里面,有很多性焦虑的成分。这个故事是由故事大王查尔斯.佩诺尔特讲的,是一个很灰暗的、有性刺激因素和告诫作用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天真的处女被一些狼诱奸。佩诺尔特在故事的结尾,把他自己的观点说得很明白:“人们经常看到,一些小孩子——特别是一些脸蛋生得很漂亮,身材也很好看的姑娘——她们总是不小心,什么人说的话她们都信。”他还说:“最危险的狼,就是那种文质彬彬、温柔浪漫和模样可爱的狼……这些狼喜欢在家里接待女士,也喜欢在街上向小姑娘问好。”
在原来的版本中,佩诺尔特的故事开头讲得非常出色,人们不妨认为,他的故事令人食欲大开,说那个小姑娘有多么多么的漂亮,特别是她的“小红帽”。人们闻听她的美丽,都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看她。
她在林中遇见狼,狼引诱她说出了她要去的地方。这狡猾的家伙套出她的话以后,径直奔向那个地方,自己装扮成“小红帽”,哄骗了那个老奶奶,让她开门。接着,他就把老太太吃掉了,然后爬到老人的床上,等着吃接下来的大餐。
小红帽到了,手里还拿着一些糕饼和一小罐黄油。
“‘开门,开门。’‘谁呀?’”
“小红帽听出了狼的粗声,一开始很害怕,可她相信,她奶奶也许感冒了,因此回答说:‘是您的小孙女小红帽。我给您拿来了一些糕饼和黄油,是我妈妈让我送来的。’”
“狼尽量软下声音来,告诉她说:‘拨一下门栓,门自己就会开的。’小红帽拨门栓,门果真开了。狼看见她进来,就把自己藏在被子里,说:‘把糕饼和黄油放在小箱子上,到我床上来吧。’”
“小红帽脱掉衣服上床,非常惊异地看到奶奶没有穿衣服的怪样子。她对她说:‘奶奶,您的胳膊好粗啊!’”
“‘这样,抱起你来不就更方便了吗,我的姑娘。’”
“‘奶奶呀,您的腿也真够粗的!’”
“‘那跑起来不是更快了吗?’”
“‘奶奶呀,您的耳朵可真大啊!’”
“‘孩子呀,这样听起来不就更清楚了吗?’”
“‘奶奶呀,您的牙齿好宽呀!’”
“‘这样,吃起你来不就更方便了吗?’”
“这样说着,那只恶狠狠的狼就扑到小红帽身上,把她吃了个干干净净。”
完了。故事至此结束,最早的那个书写版本就是以这种方式结束的,奶奶和小红帽全都给吃了。而那只恶狼什么惩罚也没有受就跑了。就这么完了。没有什么手拿剪刀的猎人,也没有其他的什么救援者来给她第二次机会,没有机会运用那句道德妙语。
格林童话背后的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