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第六章教案和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6-12-13 17:36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是高一地理必修2第六章的主要学习内容。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2第六章教案和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2第六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

3. 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城市形态

1.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和因素

(1)概念: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被称为城市形态。

(2)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放射状等。

(3)因素:地形(平原、山脉、高原等)、河流、湖泊、交通、经济、文化等。

补充: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里。

①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

②城市的特点: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2.城市地域形态

(1)团块状

这是在城市本身对各部分的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这种布局较为紧凑,有利于各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既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完善。

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成都。如果团块状城市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则只向一侧发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合肥。

(2)组团状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外围部分的几片与中心区以及各片之间不相连接,而是相隔一定距离。这种类型显得用地比较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市政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组团状城市有的是由于受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重庆市,有的是在规划、控制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建成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间隔,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形态,如上海浦东新区。

(3)条带状或放射状

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而形成。这种类型的城市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但这种格局可以使城市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总存在对交通条件的依存性,城市发展沿交通线(公路、铁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成条带状城市地域,交通线则成为城市的发展轴。

河流也可以使城市呈条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的城市沿河流向上、下游发展,如我国的常州。

比较法掌握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互不连 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城市举例 成都市、合肥市 重庆市、上海浦东新区、兰州市、延安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划分

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旅游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主要功能分区特点

(1)住宅区: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有的城市住宅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商业区:商业区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带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3)工业区: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往往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

比较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项目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小,质量低,拥挤密集

位置 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公共设施 完善,生活方便 缺乏,生活不便

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

三种最基本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 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补充: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意为商业汇聚 之地。现代意义上的中心商务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中心商务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功能,如下图所示:

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中心商务区内商业、金融、贸易等机构众多,各种服务部门和设施齐全,商业和其他经济活动集中而频繁。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中心商务区白天经济活动繁忙,人流和车流不息;夜晚人员稀少,街道安静。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常位于城市的 中心地带,由于地价高而且土地有限,建筑物只能靠向上发展来增加利用空间。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常存在明显的分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 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个人收入)、历史文化、种族宗教、建筑设计、自然条件等。

4.城市内部的空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例如,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兴起,市中心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

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

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 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教材图表: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1)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社会阶层 住宅区分化

类型 特点

高收入阶层 高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大,设备齐全,环境优雅

低收入阶层 低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小,破旧拥挤,环境状况差

(2)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住宅区建在城市内历史、文化或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地区,可提高身价与地位,增加知名度,形成强大的集聚力量,吸引人们入住。

(3)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

在西方多种族聚居的城市里,这种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很明显,可以形成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黑人区等)。在北美、欧洲等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种族因素基本上不产生作用。

(4)历史因素的影响

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城市发 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5)其他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还有许多,如行政因素就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规定不同的功能区。例如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分类

城市内土地区位条件不同,土地租金也不同。影响地租高低的区位条件有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

(1)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区位 通达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高 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较高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低 较低

(2)距市中心的远近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

A 近 最高 商业区 陡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

C 远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工业区。

课本图表:

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1)团状: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上;合肥位于江淮平原上,地势平坦,它原为一个普通小县城,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省级行政中心后,在平原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团状城市;美国的华盛顿位于东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上,它是在美国独立后作为首都新建的一座城市,也是团状城市。

(2)条带状: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洛阳位于黄河支流洛河谷地,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宜昌位于长江的三峡谷地。

(3)组团状:略

三幅城市形态图突出说明了城市外部形态与地形的关系。即平原地区城市多呈团块状;谷地中城市多呈条带状;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多呈组团状。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这是一幅说明城市有哪些功能区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四幅小图可以看出左上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公司为主,应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区;左下图中有首都钢铁总公司、首都炼钢厂 、电机厂、阀门厂、修理厂等众多工厂,很明显为工业区;右上图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它及其周围地区应为商业区;右下图有众多的居民小区,是住宅区。

住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往往也是一天当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它不 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工 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众多的就业机会。

文化和高科技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城市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是城市人口文化素质最高的地区。

香港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别很大,反映在住宅上也就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房屋面积较大,具有独立庭院,环境优美,并配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纽约的CBD——曼哈顿

纽约市曼哈顿的建筑高大密集,这是城市 CBD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建筑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重要作用。

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核心区寸土寸金的地价,导致楼越盖越高,越盖越密,形成了所谓的“水泥森林”。建筑高大密集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CBD的商业和服务功能,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常州是江苏省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上,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

课堂小结:略

高一地理必修2第六章知识点: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图文分析如下: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2)环境对人类影响的反馈作用有两种: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2、几个重要概念

(1)环境问题——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2)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环境污染——由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

(4)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容纳和清除的能力。

(5)环境质量——评定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是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一种概念。包括环境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

3、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地区的环境条件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或对人类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其大小可用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的物质、能量的限度方面加以衡量。

用公式表示:人类经济活动(载荷限量/环境承载力)

此值〉1,人类对环境的索取大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支持,环境已严重超载。

此值=1,表明环境基本处于满负荷状态。

此值〈1,表示未满负荷,允许进一步发展。

4、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它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环境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当然,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历史阶段,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5、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它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图: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比较

知识扩展阅读

怎样区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学习时注意每个原则的本质内容。

(1)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的核心内容有:

①“共享资源和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包括同代的人——人之间、当代人——后代人(代际) 之间、人——生物群落之间、地区——地区之间、部门——部门之间、国家——国家之间,其中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②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

(2)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指的是:

①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

②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其核心内容为:

①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进行国际合作;

②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高一地理必修2第六章教案和知识点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