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励志文章推荐
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像这名言一样励志的人生励志文章推荐都有哪些呢,赶紧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励志文章推荐:从零开始的勇气
台湾着名作家刘墉,不仅善于写作,还擅长绘画。他的书,居台湾畅销书作家之冠,而他的画,也频繁获奖。
有一年,他的画参加台湾当代名家画展,被邀展的作品有张大千、黄君壁等着名画家的作品,而能参加此次画展,也证明作品是很有实力的。
刘墉对此有些沾沾自喜,在展出过程中,有位关系极好的画家朋友,对他赞赏道:“你的画画得真不错,还是过去的样子。”只此一句,让刘墉很震撼。回家后,他不断地回味着朋友的话,“还是过去画的样子”,也就是说,自己的画没有新的突破,还是最初取得的成绩。
刘墉重新审视了自己画画的历程,虽然获过奖,但多少还是靠聪明得来的虚名,毕竟有不足的地方,而自己又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令作品没有提高,仍然在原地踏步。
是重新开始,还是继续撑下去?经过痛苦的抉择,刘墉果断辞去了中视的工作,离开台湾转去美国留学,决定从零开始。而之所以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就是为了离开掌声,从而能更好地学习。
无独有偶,台湾着名书法家曹秋圃,幼时即研习书法,小小年纪便已成名,18岁时,就开始教人写字,成名之早令人羡慕。因为他的盛名,前来学习书法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也从中学到了许多。
有一次,他的学生吴慈,在学习过程中,又将他的书法稍加润饰,写出来的字更加飘逸俊秀,引来众人赞赏。名师竟然不敌弟子,许多人并不敢承认这个事实,曹秋圃却坦诚相对。学生吴慈的精益求精,让曹秋圃从中悟出自己的不足,于是,果断放弃眼前的一切,重新研习书法,而那一年,他已经32岁了。
经过几年的不断研习和苦练,终成一代名师,并开办了着名的“澹庐书房”,门下学生众多,在台湾名噪一时。
当你拥有了名和利,并被光环笼罩的时候,突然间发现还有不足的地方,那么,你是否拥有从零开始的勇气呢?在作家刘墉及书法家曹秋圃身上,我们感悟到,虽然已负盛名,他们却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果断放弃已拥有的一切,甘于淡泊,从零开始,那份精神与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每个人都应有“自觉不足”的谦虚品德,而后才能积聚起“从零开始”的勇气,退回到起点,重新来过,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启迪。
人生励志文章推荐:简单是生活最好的答案
朋友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他的吉普车停在小区的院中,每次去开车,都发现不知哪个孩子在车前身的“2×4”的字样后面用粉笔写上“=8”。头一天将它擦去,第二天还会写上。
后来,朋友干脆自己在“2×4”的后面用漆喷上了“=8”的字样。
可是第二天再去开车时,发现在“2×4=8”的后面竟然用粉笔打了个“√”。
朋友说,这孩子,还真够执著。
我却被这孩子的执著感动着,也许,在孩子的眼里,生活原本就该是一道完整的算式:有两个因数,有连接两个因数的符号。就应该有直观而又明确的结果,而所有的结果,也都可以用对与错作出毫不含糊的评判。
这让我想起一位网友用数字写的一段话,他说,“1+1=3是文学,1+1=2是数学,1+1=0是哲学”——纯粹的成人思维。难以理解的三大学问竟然用如此简单的算式表现出来,浑然天成,蕴涵深刻,余味无穷,真是精辟呀。
但仔细想来,“1+1”等于“3”也好,等于“0”也好,这终究是一种错误啊!我猜想,如果把这三个算式写在小孩子们面前,他们一定会以为这是大人们出的一道最简单的判断题,他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向前,去写出正确的答案。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每一个算式都只有唯一的答案,他们恪守自己简单的原则,决不容许在对某种现象的评价上有不明确和含混的地方。
然而,孩子们眼中的错误到了成年人的世界里却往往会成为至尊宝典。只有成年人,才会搞出“1+1=3”或者“1+1=0”这种名堂,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那些最简单最实用的原则,那些最初的定义和公理总是被颠覆,人们先把正确引向错误,然后便深入挖掘、证明……长大的过程,好像就是把简单变成复杂的过程,为了从正确的点踏着错误绕到另一处而疲于奔命,生活变得枝枝蔓蔓,牵扯纠缠,让我们越陷越深。我们的日子,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了,致使我们的脚步总在徘徊,我们的内心总在挣扎,游移不定,迷失在滚滚红尘纵横交错的网里,以至于失去了人之初正确判断事物的纯真本性。
住在河边的时候,我常常凭窗而立,看着河岸边那群玩泥沙的孩子,他们常常花费半天的时间在河滩上堆筑他们想象中的城堡,有时还会建筑一道水渠,再到河里捉了小鱼来,忙得不亦乐乎。而一夜过后,河水却总能摧毁城堡,消蚀了那些煞费苦心的建筑,让孩子们前一天的工作变得残缺不全,或者了无痕迹。
但我从没有看见孩子们因此而沮丧,或者一蹶不振。第二天,第三天……他们仍然信心百倍,快乐无比地去创造心中的奇迹。
创造即是快乐。不论根基,也不计结果,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过程之中,享受生命带来的最原始的喜悦。
大人们能不能像孩子那样单纯地生活,在筑就自己的城堡时,把“2×4=8”、“1+1=2”当做人生和社会最本质也最正确的答案,让生命变得简单、明确?
人生励志文章推荐:唯奋斗者得功名
作者:刘墉
在多年前的一个颁奖典礼上,一位影星在得奖致辞时说,他父亲生前一直反对他放弃大学的学业。而今,拿到了这个奖,总算可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也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又说他很高兴,终于达到一生追求的目标。
不知为什么,我常想起这一幕,想他说的话是对还是错。
无可否认,那确实是个很大的奖。他一辈子都可以用那个奖展示曾经拥有的光荣。
只是,当他走下台,那光荣也就真成了“曾经拥有的”。他如果不努力,追求更高的成就,那既有的光荣,又算得了什么?
记得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在辛辛苦苦出国,终于得到他梦想的博士学位时,打电话对我说,他回到寝室、脱下博士服、放下博士文凭,去洗碗、洗衣服。
“我突然发觉这一天,跟以往的日子没什么不同。”他说,“反而觉得明天面对的挑战更大了。”
也记得美国影星乔治•斯科特(GeorgeC.Scott),在拿到奥斯卡奖却没去领奖时,对记者说:“我得奖之前和之后,都是原来的我。”
接着,他去寻求另一个演艺生涯的突破。
但是,当我今天回头找那位证明自己没有错的男演员时,却已经在影坛见不到他的踪迹,据说他还因为酗酒和吸毒进了戒毒所。
提到酗酒、吸毒,我们可以数数,有多少成名的演员、作家、歌星,甚至政界的人物,在创造人生的巅峰之后,都用毒品和酒精麻醉自己。原因可能是他们无法再突破,又无法承受那么沉重的名誉负担。
怪不得,有人说诺贝尔奖对许多作家是“死亡之吻”。既然得到诺贝尔奖的肯定,许多人就被压得难以再创作。连川端康成在得奖之后都说:“声誉也很容易成为才能枯竭凝滞的根源……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对于像川端康成那样在很大年岁才获奖的作家而言,一个大奖,使他有终于达到人生目标的放松感,也决定在“最美的一刻”隐退,还能令人谅解。
但是,如果年纪轻轻,只因为一个奖的肯定,就认为整个人生的脚步可以停止,则值得我们深思了。
我见过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之前拼命地念书,然后在考取之后拼命地玩。
我也见到许多父母,在孩子未上大学之前严禁夜归,金榜题名之后又突然解禁。
碰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劝那些年轻人:“你人生到此,就满足了吗?这点儿成功,算什么?”
当然一些父母也有他们的想法。记得我参加哈佛大学一个毕业生的家长为孩子举行的毕业酒会时,那著名的富豪举着一杯一百美金的酒,对宾客说:“我今天真高兴,因为从现在起,他应该落到了地面,自己走他的路了。”
然后,那孩子只身到纽约,租了一小间公寓,自己打天下。
他的父母不再像过去二十三年那样呵护他,他也没要求父母“供应”。
他果然自己走自己的路。
对!哈佛的文凭算什么?英国贵族的身份算什么?从今天起,你不努力,就什么也不是!
在纽约圣若望大学教了十多年的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没亲自教过的—位中国台湾篮球名将——马莉娜。
过去总在电视上看到她矫健的身影,听说她的“大名”,似乎球一到她手上,就会进。
但是,突然,她到了美国,从不太通英文,而必须补习,到跟上大学部的进度,名列前茅地毕业,且继续深造,拿到企管硕士。我觉得她没让过去的“光荣”成为后来的压力,反而把打球的毅力化为读书的毅力。
她的前二十年,成功了。她的后二十年,也一定会成功。
什么叫作“成功”?得一块奥运金牌?得一项奥斯卡奖?还是得到一张名校的文凭?
这些都是成功,也都是“一时”的成功。
有什么成功是永远的呢?只有前二十年成功,后二十年成功,甚至再过二十年还成功,才称得上真正成功。
人生就像登山,有些人登到顶峰,自认为再也无法突破,于是从山巅跃下;有些人回头,循着原来的路,一步步走下去。也有些人,抬头远眺,看看有没有其他可以征服的山头,然后,走下这座山,攀向那座山。
别愁这世上已经没有更高的山让你去攀登。
山在你的心里,每个明天,都是另一座山!
人生励志文章推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