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案例3篇

发布时间:2017-03-08 21:48

通过心理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写作,教师学会反观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篇1

一.案例介绍

沈某是我班一位二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沈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沈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沈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沈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沈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沈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沈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沈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沈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沈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沈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沈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沈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沈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沈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沈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沈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沈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沈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篇2

他是个高一的学生,以前的学习还可以,但在高一就变差了,努力的程度和以前差不多,他写给我的纸条:“说实在的,就是我突然不想学了,也不能说完全不想学,只是缺少了学习的动力,我曾经试图寻找过,不过都失败了,我觉得现在靠我自己,是无法搞好学习的,(这一点是很肯定的了)不过,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会这样,我们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我们最离不开的也是学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法好好学习?包括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这个样子,而且,我发现,在我接触的人当中,大多数多多少少心理是有问题的,这从他们平时的行为就可以判断出来。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

上了高中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客观原因:上高中了首先是环境改变了,原来熟悉的朋友,同学,老师,课本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你来到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人,所以你需要适应一段时间,这时新生磨合期,再磨合期主动的去和别人交流,交朋友,让他们从陌生人变成你的朋友.其次是用最快的时间熟悉高中的课程规律,学习方法,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活下来的动物是适应环境最快的动物即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主观原因:这就要取决与你自己的心理素质了,上面我们说到了环境改变了,那我们就有两个选择.1改变环境.可是你要去上高中不能让你初中的朋友,老师,同学,陪你一起去吧,所以第一条不成立.那你别无选择只有第2了,2适应环境,如果你想接着完成你的学业的话,那就要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件事情都有他的解决办法,你要做的很简单,找到问题,然后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多和从前的老师朋友够通一下。

心理原因: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不完成作业,逃课、厌学在学校称王称霸,不愿与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等诸多方面。造成中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的原因主要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处在青春期以及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反抗、负重的时期是由儿童慢慢走向成熟的阶段。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富于理想,但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

青春期的少年就是在这种矛盾和苦涩中渡过。家庭是他们的避风港,如果家长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给予关怀和支持,那么,青春期可以顺利通过;相反,家庭支离破碎,父母莫视无睹,而少年的心理异常脆弱,在得不到有利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团伙引诱,而误入歧途。

可见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极其重要。“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很多家庭已根深蒂固,而且现代社会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过分的溺爱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缺陷。还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庭教育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但是欲速则不达,往往效果与期望差之千里 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4~16岁全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竟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中学生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社会的种种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认清他们的行为特点并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篇3

一、背景介绍

1.认识自我是学生青春期成长的必经环节

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是“自我”概念的形成时期,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对这个年龄断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内容。

2.自我认识不当将对学生青春期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青春期是个特殊时期,就像一颗青涩而回味甘甜的青橄榄,他们对自己生理上的变化感到惶恐,对心理变化更是不知所措,面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和茫然,常常陷入思考:“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自我认识不当很可能造成学生目空一切、骄傲自满、自怨自艾等不良心态,对其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3.片面认识自我是学生青春期成长出现曲折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青春期比较容易出现的倾向是易受外界影响,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各种事物的看法往往着重一点,不及其余,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难以形成一个全面均衡的评价体系,往往出现跷跷板式的曲折,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4.掌握适当方法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助于学生青春期成长

学生由于年龄的因素,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形,尤其缺乏适当的认识和评判方法,容易流于肤浅,易受外界影响,易受情绪控制,往往无法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在自我认识和评价中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我们能否指导学生通过恰当的途径,掌握全面客观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以积极稳健的方式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悦纳生命,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5.创造条件促进了解有助于学生相互理解与融合

十二、三岁的中学生开始强烈关注自我,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开始揣摩自己,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想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我到底是怎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我们如果能够创造条件,帮助大家发掘身边同学的闪光点,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那么就可能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相互融合的集体氛围。

二、课堂效果

本堂课的设计较为合理,紧凑,预期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课堂氛围愉快和谐,师生互动较为满意 。问题的引入较为自然,活动的设计与主题贴近,倍增学生上课的兴趣,是使课堂气氛活跃。

三、课后反思

1.心理课是关于人生感悟的课程。

2.心理课是关于心理调节的课程。

我常思考:心理课到底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仔细想想,其实每堂心理课都可以称之为人生课,老师只需用心去上完一节课,但要去实现它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要用一生去学习,有的人即使用一生去领悟,也未必能真正理解。一堂真正的心理课应该是一节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课,应该是与学生非常贴近的课。我感觉本堂课:1、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到位,不够深入;2、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还没有完全放开,还有些拘谨,师生的互动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3、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待加强,评价比较单一,不够有新意;4、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显得经验不足,出现多次的看表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案例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