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研究论文范文
审计理论研究就是要通过对审计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来讲一讲审计这个“理”。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审计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审计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篇1
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情况
(一)哲学起点论
1961年莫茨、夏拉夫教授第一次以哲学的角度,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了审计理论结构,研究提出:审计理论是以抽象科学为核心,包含哲学、假设、概念、规则和实际应用要素的结构模式,即“哲学基础→公设→概念→规则→实际应用”。审计理论发展初期,这种观点受到尊崇,指导人们从哲学角度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弥补了早期系统审计理论研究的空白,但随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观点的范围过于宽泛,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哲学与审计理论其他部分的关系模糊不清。
(二)审计假设起点论
1978年尚德尔教授认为审计理论应以审计假设为核心,由审计原则、审计标准、审计结构和审计定理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假设→定理→结构→原则→标准”。假设是在长期审计工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不是审计实务的一般归纳总结,而是由定理、判断和推理构成的逻辑关系的高度抽象。它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审计理其他理论要素连接的纽带,也是建立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审计假设即使在审计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并不能推断出审计本质和审计目标等其他理论部分,而且审计假设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这种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观点也是不合适的。
(三)审计对象起点论
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建立审计理论,首先应明确审计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对象,才能区分审计与其他学科,进而才能进一步研究其他理论问题。因此,他们主张将审计对象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但是对于审计对象本身,不同的学者可能有着不同的观点,即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此外,审计对象还受到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的限定,有鉴于此,将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不恰当的。
(四)审计目标起点论
蒙哥马利提出以审计目标为核心,由审计准则、审计公设、审计概念和审计技术构成的审计理论体系结构模式,具体为:“目标→准则或标准→公设→概念→技术”。 审计目标是指审计审查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以审计目标为审计理论研究起点虽然日前运用比较普遍,可以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但审计目标强调的更多是实务,不能揭示审计本质。所以说,审计目标是从审计实务出发的,若作为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可能导致审计理论结构不够完整,也会将具体审计工作起点与审计理论结构起点相混淆。
(五)审计本质起点论
20世纪80年代,汤姆・李在《公司审计学》中提出审计本质与目标、审计概念和审计标准的审计理论结构;戴维・弗林特在《审计哲学与原理》中提出了审计本质与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准则的审计理论结构。两种框架都以审计本质为起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框架体系。1991年蔡春教授在《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提出以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的结构模式,并将审计理论结构分为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信息、审计规范、审计控制六大要素,即“本质→公设→目标→规范→信息→控制”。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符合客观规律,并且审计本质是审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是审计实务的客观体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能把握住审计实务所体现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更加科学的结构体系。但是审计本质是抽象化的概念,需具体涵义作为理论支撑。
(六)审计环境起点论
1997年刘明辉教授提出“环境与报告使用者→目标→公设→基本概念→原则→准则→程序→方法→报告”的结构模式。审计环境指影响审计的环境的总和,包括内环境与外环境。如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审计环境制约着审计的发展,因此,以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可以体现审计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但是审计环境复杂多变,单纯以此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显得过于笼统。
综上所述,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对审计基础理论体系范畴进行了大量的纵深研究,偏重研究各范畴的内涵,甚至孤立地进行探索、研究,对各范畴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透彻,影响了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前后一贯。
二、审计两大基本职能论
(一)认证职能
不仅包括社会审计的鉴证职能,也包括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评价职能;不仅包括财务审计职能,也包括绩效审计职能。有的学者认为审核、验证、评价才是审计职能,但是作为审计的基本职能,应当是比较抽象的,太过具体就很难概括审计的基础职能。因而,认证职能可以作为审计的基础职能。
(二)免疫职能
联系实际可分为三种含义:一是,防护、保健、预警;二是,服务、建设、促进、咨询;三是,监督、制衡。审计活动不能仅仅体现在监督、制衡上,更应在强化认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审计防护、保健、预警职能,及时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做好防御准备,以此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若强调认证职能,而忽略免疫职能,就会影响经济建设充分发挥作用,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良好发展;若只强调免疫职能,而忽略认证职能,理论上看,不仅会影响审计基础理论的建设,不利于形成全面的指导思想,也不利于指导审计工作。
综上所述,认证和免疫是审计的基本职能。认证是基础和前提,为免疫服务,是免疫的手段;免疫是认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于主导地位。两基本职能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因此以审计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是科学、可行的观点。
三、以审计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
(一)审计基础理论体系
审计基础理论包括:动因、公社、对象、起点、职能、目标、结构等范畴,社会环境对这些范畴都有重大影响。审计基础理论是概念系统,包括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范畴。我国审计理论界对审计基础理论体系诸范畴进行了大量的纵深研究,大都偏重于孤立地研究各范畴的内涵,对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未能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本文提出以审计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研究起点应是事物内在矛盾的外部表现,是一把钥匙,通过它,才能由表及里,发现事物的内在矛盾,发现事物的本质。具体基础理论结构体系如图1:
(二)审计基本职能与审计体系的关系
审计理论体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它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且审计基本职能与理论体系的其他范畴有着密切联系,试述如下:
(1)基本职能与社会环境。
系统学阐述:功能指系统在特定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和能力,是系统外在表现,连接系统与外在的环境。审计职能也是如此,它连接审计系统与社会环境,体现审计主体、委托方、被审计者和其他有关方面对审计的要求,以及审计系统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是要求与可能的结合。通过审计的基本职能,不仅可以了解社会环境对审计系统一些需求,还可判断审计系统适应社会需求的可能性。
(2)基本职能与审计本质。
通过职能研究本质是系统论的一般方法。基本职能是审计本质的体现。通过认证职能,体现审计认证会计信息系统、评价管理风险和经济效益的本质;通过免疫职能,发现审计的经济免疫系统本质。应将两者科学的结合起来,用以全面地反映审计本质。因而,提出“审计是以认证为基础的免疫系统”,既克服不能全面反映审计本质的缺点,又体现两种基本职能基础与主导的相互关系,可提高审计基础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3)基本职能与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是审计职能的内容。审计系统通过审计职能,认证和免疫审计对象,从而与审计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4)透过基本职能研究审计动因。
审计动因是社会环境与事物本质、职能的有机结合。审计基本职能能够体现审计本质,如果要研究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因,先要明确审计活动最初的职能是什么。审计认证职能来源于审计检查,因而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是审计检查与监督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发展。因此要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就必须联系审计的基本职能。
审计基础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要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就要把审计理论的各组成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就要从每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中渐渐地揭示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发现各组成部分的矛盾,以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参考文献:
[1]李孝林等:《审计基本理论比较:前后一贯的理论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年版。
[2]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审计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篇2
信息审计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摘 要:信息审计从组织战略层面保障了战略的制定和施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从信息审计的项目运作、基本技术方法进行详细的论述,并且提出了信息审计挑战及发展趋势,旨在保障信息审计过程清晰的落实。信息单位正朝着定制化和定期化两个方向迈进。
关键词:信息审计;项目运作;基本技术
一、信息审计的定义及意义
信息审计是指通过对组织成员和现有文档的查证,对信息使用、资源化和流动进行系统的考查,让信息能够更好地为组织目标做出贡献。①该定义将信息审计定位在战略层次,为信息战略的制定和管理的改善提供基础,在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给间架起桥梁。
二、信息审计的项目运作
1.信息审计的内容和流程。
信息审计主要包括组织的信息战略、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信息文化、组织信息需求、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组织信息缺失、组织信息技术现状等内容。而信息审计流程主要包括三类,其中TFPL流程宏观完整,但对实施活动未加以展开;布卡南和吉布提出信息审计的具体操作步骤更实用;亨克泽尔模型强调沟通和交流在信息审计中的作用,并提出信息审计连续化概念。本文兼顾完整实用性提出新流程图,见图1。
2.信息审计的对象和范围。
信息审计对象包括两类:一是组织的“静态”信息,即组织的文件、档案、内部读物、电子数据库,以及外界对于组织的描述等;二是组织的“动态”信息,即组织成员所掌握的尚未以任何形式存储于组织中的信息。与“静态”信息相比,“动态”信息需要下一番功夫挖掘,不但实用性强而且是信息审计的重点。信息审计将根据信息需求率、使用率及使用频次,按优先顺序强调信息。无论信息来自内外部,通过深度挖掘的资源,比公开资源价值要高得多。
通过信息审计获得的信息首先应该聚焦一线的业务活动,力求宽度甚于深度。但经理们很少清楚自己缺乏哪些信息资源,且不能预测信息未来使用情况。在研究环境中,信息因具有很高的集中度和很强的专业性,很容易勾勒出信息需求的轮廓。而在市场环境中,因信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影响从而不太清楚信息需求。然而,通过信息审计的结果,由于缺乏及时的相关信息而产生的任何问题和由于在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诸多困难,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描述和指导。
由于力求宽度甚于深度,所以要获得最大利益,信息审计应该是一个全组织范围的活动,尽管从审计中获益的范围可能更小一些,也许只是部门级别的。比如,在斯沃希(Swash)提供的一个案例中,英国的国王基金(King's Fund)的信息审计项目中就专门排除了与记录管理(Record Management)紧密相关的领域。②在这个特定的项目中被排除在外的还有数据收集的成本和价值,还可能因为所要求的数据不易获取和利用。但是要强调的是,信息审计必须紧密联系本地的需求和充分考虑时间上的优先级。一般而言,信息审计的优先对象应该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部门。
决定被调查人数的主要因素是组织的规模。斯坦纳特(Stanat)在1990年提供的参考案例中,②对于一家年销售额为60亿美元、10 000名员工的企业而言,访谈60到70名关键员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样本数量。参照此案例,可大致计算出访谈样本的数量大约占组织总人数的0.6~0.7%。
3.信息审计的团队和人员。
一个信息审计团队可由内?a href='http://www.xx.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惫钩桑部捎赏獠考际豕宋使钩伞D诓啃畔⑸蠹迫嗽鼻宄橹闹澳芙峁梗悄芎芸斓氖侗鸸丶牟棵藕陀屑壑档娜恕5捎谏婕跋喙夭棵爬妫锰缚赡芑嵊凶璋U馐背闪⒖绮棵诺耐哦涌赡茉黾有畔⑸蠹?a href='http://www.xx.com/success/' target='_blank'>成功的机会。而外部专家不涉及组织的政治斗争、历史包袱和人际关系,他们可以对那些敏感的问题给出一个新颖的、客观的看法。但外部专家必须获得内部人员的积极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组织的文化和风格,并根据每个成员的战略地位和信息角色来指定调查的目的。
然而大多数信息审计实践中,信息审计项目团队中包含了内外部成员。来自组织外部的成员能够带来一个公允的观点和客观的视角,保证信息审计的独立性。来自组织内部的成员是具有信息相关背景的、具有代表性的资深人员,他们将分享其对于组织运作的了解。但是这些成员对于信息审计的理念和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并没有很好的把握,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
三、信息审计的基本技术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可以产生量化数据的信息审计技术。它适用于测度对现有信息服务的认知、收集有用的统计数据、调查竞争者的市场份额等。相反,在评估服务价值、识别服务障碍、寻找服务缺失等方面,问卷调查未必生效,并且还受限于被调查者所能够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成功问卷的问题必须简明扼要。能通过类似书籍、文档等渠道获得的信息,就不需在问卷中设置该问题。另外,对某问题已得知答案,或此问题的答案并不能改变你做事的方式,也不要设置此问题。
如果问卷是由咨询顾问设计的,则必须保证用词的可理解性。使用“令人不满意”、“满意”、“很好”之类的词汇,而不用”1、2、3”这样的数字。因为被调查者极可能颠倒数字表达的意思。正式开展调查前要反复测试。请从来没有参与过信息调查的人来做测试,判断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问卷的操作等问题。纸质问卷比电子问卷调查效果好,但是花费多处理麻烦。电子调查必须确保答题系统正常工作。另外,在电子调查的首页显示总共有多少个问题,可防止被调查者中途放弃作答。
2.个人访谈。
访谈因可获取一手资料,从而是知识管理项目中追踪信息流最有效的技术,适用于评估信息需求、员工的响应、对于信息中心和信息服务的态度。访谈是从一般问题开始,逐步深入,最终了解到客户感受的全过程。访谈的具体问题和方向取决于信息检查的目标。询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建议认真做笔记,而不使用一个录音机。如果对方要求,则用匿名方式。访谈结束要立即检查笔记,正确和清晰的。访谈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选对被访问者。他们掌管着我们需要进入的“信息门户”,或者是掌管着重要的数据,谙熟组织的运作。其他访问对象的选择将取决于信息检查的目标。对于访谈的进程必须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否则访谈将遇到阻力。时间应控制在30~60分钟。另外,还需关注总裁们的态度,这对于开展信息服务也很关键。
3.群体讨论。
在参与者的碰撞能够擦出火花的情况下,群体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技术。群体讨论的方法能够为战略计划的讨论达到很好的结果。一个人的发言可能会引发其他人的响应或批评,可能会引入新的方向。理想的讨论群体应该在6~10个人。人数太少不能产生充分的碰撞,人数太多不能保证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参与碰撞。一般情况下,由于不可避免的意外的缺席,建议选择稍微多一点人。
另外,参与者应该大致在组织的同一层面,尽量不出现具有领导和监管关系的参与者。与咨询顾问认真研究讨论提纲,以确保最重要的问题能够在会谈的最开始被讨论。在一次群体讨论会上,一般能谈及三到四个主题,时间在60~90分钟。咨询顾问必须具备将讨论话题从一个主题转移到另一个主题的能力。在做讨论的同时要注意参与者的肢体语言。如果认识这些参与者,这将有助于对他们谈话内容的理解。群体讨论会的最终结果既会记载达成一致的意见,也会记录只被少数人持有的意见。
四、信息审计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信息审计的理论和实践走过了数十年的历史。虽然它的发展历程并非荆棘遍布,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当今信息审计仍然面临着诸多的质疑和挑战,也正是在种种的质疑和挑战中,信息审计的理论才得到不断的修正和补充,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随着信息审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深入,信息审计正在朝着定制化和定期化的方向发展。
1.信息审计面临的挑战。
就目前信息审计情况来看,质疑和挑战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缺乏实践案例。理论上信息审计可以说发展得比较完善,无论是基本的理论还是实施的方法,都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信息审计在实践方面却明显滞后。第二,信息审计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涉及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信息审计自始至终就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虽然这在的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审计概念的不断完善,但是其负面的效应就是信息审计的概念也在不断被模糊。
2.信息审计的发展方向。
信息审计正在朝着两个方向迈进:定制化和定期化。定制化又叫做个性化,是指根据具体的组织环境和特定的审计目标,在通用的信息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进行裁剪和修改,从而得到根据组织定制的、符合组织个性的实施方案。指望从诸多的实践中产生一个通用方案的想法显然是不可行的。而唯一的途径就是从理论上首先产生一个通用的工具箱和方案库,然后让企业从其中挑选合适的工具和方案来进行实践,从而检验这几个工具和方案的实际效果。而后随着实践案例的积累,逐渐就形成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通用工具箱和方案库,企业就可以从中进行定制。
定期化又可以叫做连续化,是指不再将信息审计视为一个阶段性的、一次性的非常规项目,而将其视为一个长期性的、连续性的常规工作。信息一个动态的概念,特别是对于当今信息飞速变化的社会,信息随时都在流动和更新。既然信息审计的核心功能是在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给之间架起桥梁,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给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那么这座桥梁也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定位,否则就成了一座两头没落实的“悬桥”。
审计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