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成人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篇1
浅谈汉语言文学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 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价值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已经沉淀了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具有的内涵和价值不可胜数,对人的影响和意义也是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我们的生活又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汉语言文学总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的河流中牢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尽管它的内涵和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被扩充和完善,但是它的价值一直都围绕着对“真”的不断宣扬、对“善”的不吝讴歌、对“美”的不懈追求三个方面来体现,而汉语言文学对人文素养多个组成部分的影响作用也是紧紧围绕“真”、“善”、“美”这三个方面来发挥。
1.1对“真”的不断宣扬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对所有文学作品中关于“真”最恰当的解释和证明。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内容都是“真”的,但这种“真”并不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真”,不是对真实生活的完整复制和黏贴,而是作者为了表达某种观点和主旨而对现实生活的加工改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而汉语言文学对“真”的宣扬并不是指文学内容中的真实,而是作者表达客观内容和真实反映的本真心态,不管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还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人,在对“真”的宣扬上都达成了共识,只有基于真实的虚构,才能唤起我们的共鸣,例如《穆斯林的葬礼》中作者描绘的一些风俗习惯:穆斯林不能吃猪肉、和汉族不能通婚等都是真实存在的,都体现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真实,但是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表达出来的动人情感又让我们感觉它彰显的主旨内容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甚至远远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更打动我们,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和熏陶。
1.2对“善”的不吝讴歌
“善”是汉语言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主流情感,在汉语言文学的诸多作品中都描写了“善心”,传达了“善意”,讴歌了“善情”,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恶”进行淋漓尽致的描绘,和“善”形成直观鲜明的对比宣扬“善”的重要性,如中国传统的四大名著,无一例外地将“善”与“恶”进行对峙,突出“善”的主体地位,而有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则直观地描写“善”,单纯地讴歌“善”,如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并没有对恶的描写,塑造的人物都是善者,让我们的道德素养在这些纯善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升华。
1.3对“美”的不懈追求
对“美”的不懈追求是汉语言文学人文价值的最高体现。汉语言文学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还追求本质上的美。形式上的美有传统诗歌的整齐美也有现代散文的错落美,汉语言文学中的美还把这两者进行整合,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汉语言文学,都越来越追求主题本质上的美,例如《沁园春·长沙》不仅具有形式上的整齐之美,还有作者通过描绘的画面美传达出来的革命的激情美。“美”是汉语言文学的外在表达,却能展现人物的内在美德。
2 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素养
2.1汉语言文学与道德思想修养
灿烂的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全球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文学作品,语言文化本身就具备许多优越的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此优秀的文化能够起到文化熏陶、文学感染、道德规范的作用。汉语言历史上或是今朝涌现的伟人、英雄没有一个不是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具有崇高的理想、较常人更加超前的思想素养。同时以克制自己,修正自己为准绳,在更高要求自己的前提下待人。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达了起义英雄的伟大理想,作为该书的作者,他又何尝没有如此之感慨呢!《史记》作为一部优秀史学、文学巨著,为人类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思想财富,也为后人拟定了更高的道德标准。又如《论语》蕴涵了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广博的内容中流淌着仁爱精神,给人以道德思想启迪。
2.2汉语言文学与学识修养
对于人的学识修养,孔子《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思想家都重视人的求知学习。人的追求知识是本性的需求,有高级的到低级的,有个别、具体的到普遍的、抽象的,最后达到最高的知识。孔子论述中,“文”、“学”、“习”等都属于求知学习的范畴。由此而推广之,中国人的本性中求学之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自成体系又相当完善的汉语言文学,又正好给如饥似渴的国人以厚重的文化积淀,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正以其高尚的人文素养满足着国人的精神需求。在充分满足人民大众求学求知的要求后,又以更加坚实的力量去影响世界千千万万的人。如今对于文学书籍的海量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知识能力,有利于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个人思想,培养品德,正如“与圣人交,如入芝兰之室”。那些自主选择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精彩文学作品,拥有自身的家国情怀等各方面人类优秀文化思想,很容易与个人兴趣爱好结合,从而起到感染作用。
2.3汉语言文学与艺乐修养
对于人的艺乐修养,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明确指出,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非常重视《诗经》教学,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阐明学习《诗经》的意义和重要作用;他教育学生重视《诗经》的文学艺术,从文化中领会社会、人生,从而有感而发,尽情释放自己的意识形态。“成于乐”和“游于艺”,掌握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自由运用,获得艺术审美感染,陶冶情操,使心理行为交融统一,观赏和游乐和谐,完成人的礼乐教化全面的发展。由是而观之,在中国传统文化愈加成为国家主题,逐步被世界接受的今天,琴棋书画四艺的光环再次成为众多青少年热捧的对象,如此的潮流正渐渐把汉语言文学叫醒。好的文学素养在个人的学习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拥有了深厚的文学积累对音乐人、作画者来说更加重要。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与下里巴人,无不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汉语言文学的产物。可见,汉语言文学在个人的器乐学习、音乐创作,诗词、歌赋和画作等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4汉语言文学与行为修养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涌现在每个人的面前。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总少不了与形形色色的人、错综复杂的事相联系。在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总会时不时出现一些耳熟能详或特征鲜明的人物、事件。当然,他们在千百年或是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或贬低。在无形之中他们的事迹或言行成为当代每一个人的行为标准。就如古代的程朱理学,以条理性的文字语言约束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维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数以万计的“范进”;近代的鲁迅先生,笔下的小说人物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给了每个人以警醒,作为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叫读者有所思考;现代的诸多古文经典翻译,更是以现代人的观念去品读古人,从中去发现异同,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礼貌、得体的人。如此,汉语言文学又作为时代变化中的记录者,明白记录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又反馈于每个人的现实行为意识中,给人以无形的规则,使社会中的个人有了除法律以外的另一种规范。
3 结语
在全民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学习、教育,再教育,已经全面普及。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完善已是不可争议的发展趋势,而汉语言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必将被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热捧。人类自身的文学素养将影响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学识水平和个人的艺术技能水平。个人社会竞争力的大小将会取决于此。
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篇2
浅析汉语言文学教育
在我国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理念首先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从思想根于认识到教育权威性的转变,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着与教授者, 而是要努力尝试作为学生个体成长与综合素质提升的指导者和助手的角色, 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索与研究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深刻的认识,并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切实转变自身所具备的教育思想,树立以“ 育人为本 ”的基本观念 ,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科技整体进步的综合要求,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二是通过稳固的基础知识,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框架,同时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 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这些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同于以往
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多得将听、说、读、写作为终极目标,在汉语言文学新课程标准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增加了新的内涵, 而且凸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 它不仅体现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 更回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基本素质的需要。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发生彻底转变, 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师首先要发生重大转变和完善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3、汉语言文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 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 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改变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的措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在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指导中, 不但要求教师积极寻求教学观念的更新,而且要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在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置与合理的安排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而且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才能实现将课堂转变为学生活动主阵地的教学目标。
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变换思想练习,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
活性新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中,不但要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与完善, 而且要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练习是课堂活动的基础部分之一,在习题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观念, 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不断变换思想,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结语: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