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营销推广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7-02-28 11:18

案例分析可帮助企业发现市场机会,为企业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那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的营销推广案例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企业的营销推广案例分析一

跟娃哈哈学终端管理

一个市场的健康成长,除了组建团队建设和网络渠道开发建设,就是终端开发管理。驾驭中国式终端销售管理的12字真经“纵向渗透、精耕细作、决胜终端”,至今仍然回荡在我们的脑海里。特别是供过于求的这几年,千变万化的销售终端早就成为企业的必争之地,各种招式的促销活动泛滥成灾,这“最后一米”临门一脚的战场异常热闹,甚至刀光剑影短兵相接。终端开发建设这个环节很重要,是产品形成销售的末端,是产品到达消费者的端口,比如超市、便利店、网吧、饭店、烟酒店、京东等,消费者通过这个端口买到自己心爱如意的产品。终端是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又是极具决定性的重要环节,各种品牌产品都会在这里短兵相接,如何把握终端节奏,吸引消费者的眼光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是终端工作的关键所在,就像一棵树,只有树根发达了,才会枝繁叶茂。

老实说,娃哈哈以前在这个环节上的做法并不是很好,但是跟随市场的发展变化经过多次摸索后,娃哈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办法,和其他厂家的做法都不太一样,但是效果很好。

终端价差管理

娃哈哈对终端价差的管理,是以互惠互利信任共赢为基础,执行的是指导价。为了保证价格体系稳定,娃哈哈实行各级价差体系管理制度,明确制定出每个产品在一级批发商、特约二批商、二批商、三批商和卖场超市的出货价和零售价,各级必须严格执行价格顺差,一批商的单件利润要小于二批商,二批商的单件利润要小于三批商。比如2009年洛阳创新开发二套网络时,对于批发商能整车要货的,娃哈哈公司规定一级批发商每件顺加0.5元直接把货送达批发商仓库,批发商按照娃哈哈规定每件顺加2元送达终端零售门店,零售门店统一按照零售指导价2.5元1瓶卖给消费者。也就是一级批发商靠的是走量和公司给予的销售奖励获取利润,与末梢最近的批发商才是终端管理的关键,但是走货量小,因此他们的价差相对就要高,这样量大的靠走量增加利润,量小的主要是靠稍高些的差价增加利润,同时各个卖场零售价必须统一,保证了终端零售门店的积极性和终端销售价格的稳定。

如何抑制窜货行为

娃哈哈为了保证经销商的利益和维护区域价格体系的稳定,要求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公司的规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严厉打击跨区域销售。为了能快速查处冲窜货,娃哈哈公司做了以下严密工作:

1.设置反窜货督察部。集团公司设置有督察部,专门核查冲窜货及相关不利于市场销售工作的行为;各省内也设置有内部督察人员,能快速核实查处跨区域销售行为,比如豫北市场督察组就成立比较早,一度成为娃哈哈公司工作典范。

2.产品身份信息管理。娃哈哈公司生产的每一件产品,在生产时就打上了生产日期、时间段、班组次和编号,按照计划订单,在发往各区域各客户时,每件产品包装上都打上了对应客户的编号,在出厂时就由工作人员把产品身份信息都录入到了娃哈哈销售管理系统,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输入系统就知道你是谁。另外,一级批发商在给自己所辖区域的二批商或批发商送货时,也要按照公司要求在产品相关位置打印上暗码和记号,一是保护自己,二是防止二批商跨区域销售。

3.受理举报快速核查。无论是业务人员、一级批发商还是二批商,只要在自己的区域内发现可疑货源,只需要把产品包装上的编号或者生产日期填写举报表,及时报给总公司督察或者省内主管督察,督察人员就会根据产品系统信息锁定货源,并快速前往可疑货源地取证核实,同时通知相关货源主管业务前来确认。最基本的流程就是发现→举报→核查汇报→处理。

陈列管理技巧

对终端的争夺是产品到达消费者的必经之门,陈列活动管理是各路神仙必用秘籍。但是终端生动化陈列管理,绝不是只为了好看,也不是只为了卖货,更不是为了陈列而陈列。有句话说“80%的广告费都被浪费了,但是不知道浪费在哪里了”。所有商家都信奉“终端的气势来自客流的有效吸引或拦截”,于是很多常规的做法,比如陈列、堆头、特价、买赠、抽奖、积分、免费品尝、样品派发、捆绑销售、POP广告、DM广告、堆头帷幔、产品手册、导购员推介、限量抢购、小丑表演、联合促销……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终端促销难以促销”的问题日益突出,在热闹与忙碌的背后,总是隐藏着“过度”“浪费”的嫌疑。很多促销场面红红火火,实际效果往往不容乐观,常常投得多、产得少,甚至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那么,终端促销还能怎么搞,如何从终端陷阱中突围?

1.时间效应创新

娃哈哈豫北市场从2005年开始,就从应用落地试错的方式专门研究终端陈列活动,一是要求陈列必须规范,每次都要进行改进前和改进后的对比。二是讲究投入产出比,比如花一样多的费用,用不同的落地方式,然后对比数据变化,做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这里以陈列延续时间的使用为例,豫北市场在研究时定为“错时效应”,也许你都没听说过,看看与你的做法有何区别,娃哈哈这样做能增加多少效益。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你选择的是谁的方案?

最佳方案是小王的。他抓住了陈列活动延续时间的几个关键:1.中秋节与国庆节。2.日常保持最低30箱,不足了要立马把数量补足,因为活动要求是50箱集中陈列。3.起止时间正好把国庆节也带上了,而且最后的检查时间离结束时间相差2天。如果在活动结束前2天还能保持30箱产品集中展示在门面上,会是什么概念?4.抓住了生意人的心理。做生意的谁不想利用节庆多卖点货多赚点钱,就是你没有陈列费用,店主也会把货摆到大马路上,至少有10到15天店主是在为小王免费陈列。

小张的方案就没有利用好生意人在节庆时的习惯,逢年过节你就是不给陈列费用,终端老板都会主动把货摆出来,同时小张对效果的监督时间特别是最后相隔了半个月,回访时间间隔太长。小马的方案问题在于开始时间稍微有些早,最主要的还是监督回访时间前面间隔太长,后面回访的结束时间又太早。

陈列活动中对时间的不合理应用会造成销售损失和资源浪费,研究组经过数据对比,小王的这个方案能为娃哈哈增加16%的效益。

经过豫北督察组和培训组5年的数据追踪研究发现,一场不规范和不合理使用时间段的陈列活动,会造成巨大的损失。陈列活动政策制定时,你必须考虑终端门店销售赢利和竞品的活动政策,否则你的活动就是白白地浪费资源。比如右图所示,在制定陈列活动政策时,如果不考虑竞品在门店中的销售及利润,盲目闭门造车制定活动政策,活动还没有开始,你至少就输给对手50%了。

据我们统计,由于不规范的陈列,每一场活动下来会有15.58%的销售机会白白流失,资源浪费达到11.84%。如果你的企业一年投入产品陈列活动费是1000万元,其他忽略不计,根据研究结果,把你的企业的销售额的损失打五折,相当于一个年任务700万元的县城没有了。

2.革新陈列传统

消费者为何不出手?答案是产品同质化。陈列活动为什么不出效益?答案是黔驴技穷,模式僵化。要从传统中突围,你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不断创新,不断试错,对传统方式方法进行革命,找到一种能创造效益最大化的方法。豫北市场培训组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能产生效益最大化的陈列方法。

由于终端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任何一项终端管理活动都必须先做市场调研和现状分析,然后针对实际结构做相应的调整,灵活执行,不能一刀切。比如对饮品陈列类型的选择,常规的选择类型有零瓶、端架、货架、堆箱、堆箱加零瓶、买断,那么哪些终端适合做零瓶陈列,哪些终端适合做端架陈列,哪些终端适合做堆箱陈列,哪些终端适合做买断陈列呢?怎样做陈列才能做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呢?豫北是这样选择的:如果终端零点以报刊亭、冰糕摊等门店类型集中的,最好做零瓶陈列;如果终端零点以小超市、社区便利店等门店类型集中的,适宜做端架陈列;如果终端零点以批发门店、杂货批零门店等类型集中的,适宜做堆箱陈列;像汽车站门口、公园门口等人流量特别大的门店,适宜做零瓶和端架;影院、KTV、网吧、高档商务休闲会所、健身房等特殊渠道,适宜买断陈列。

有一次娃哈哈豫北培训组在焦作市场给基层业务员做培训,在老师提到某区域的端架陈列活动效果不错时,一名业务员站起来说,他上个月也做了端架陈列活动,但是效果不好。在老师提到销售工作必须按照公司规定去做时,又一名业务员站起来说,他的主管说某个区域零瓶陈列活动效果很好,也在上个月安排他们做零瓶陈列活动,他也按照要求做了,但是效果不好,大主管还把他骂了一顿,挺委屈的样子。

培训活动结束后,我们决定去市场走访,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经过对这两个区域现场的走访发现,原来第一个业务员的问题在他负责的区域里,终端结构大部分都是批发部,根本就不适合做端架陈列。第二个业务员也是他负责区域里终端结构问题,另外,我们还发现这个业务员严格按照公司对零瓶陈列的要求执行(娃哈哈活动产品零瓶陈列规格是8个排面),而竞品的零瓶陈列是10个排面,从活动气势上就输给竞品了。通过这两个现实案例,一方面反映出在做活动时,业务员对自己的终端结构没有分析,是不是适合制定的政策没有进一步考虑。另一方面业务人员灵活性不够,比如我们的零瓶陈列规定8个排面,而当竞品达到10个排面时,是否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

3.流动冰摊管理

每年夏天,大量的流动冰摊都出来经营,有的在公园,有的在广场,有的在大街边,有的在车站旁边,有的早上不出摊晚上出摊,流动性都很大,冰摊的陈列很难管理,对这样的特殊终端,你会怎么做呢?娃哈哈在管理这样的终端时,采取的是突击造访政策,我们称之为“天上掉馅饼”。以娃哈哈红茶的有奖陈列为例,执行时间1天,随机拜访并现场兑现,只要冰柜里冰冻陈列有多少瓶娃哈哈红茶,就奖励相等数量的绿茶。

准备工作做好后,娃哈哈派业务员兵分几路跟着客户的车辆,在这一天就拉着绿茶突访终端流动冰摊,只要现场打开冰柜见到里面有多少瓶冰冻的娃哈哈红茶,业务人员就会立马奖励多少瓶娃哈哈绿茶,很多流动冰摊突然收到娃哈哈这样的免费大礼,感觉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高兴得合不拢嘴,冰柜里放得少的老板或者没有收到大礼的老板,听说娃哈哈的活动后都会主动把娃哈哈产品往冰柜里塞,因为他们不知道娃哈哈下一次是什么政策,什么时候会突然来访。但是娃哈哈人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会根据竞品氛围和自身市场需要,活动政策不会很小气,可能会是三五天,也可能是七八天,一般会是连续突访两到三次,覆盖整个夏天冰摊出来的季节。

面对终端同质化这个复杂的难题,企业只要参照案例举一反三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管理创新,革掉旧的思想,就一定能够从终端盲区中成功突围!

企业的营销推广案例分析二

《太阳的后裔》大热背后的推手

韩剧《太阳的后裔》很火,演员宋仲基更火。可你确定能叫得出他在剧中的名字吗?

这个问题是芒果TV的一个小伙伴对笔者提出来的,除了有那么一丝对爱奇艺收视狂潮的醋意外,其实也透露出了一个信息——在韩剧大热的背后,有一股营销力量在左右。

讲个励志故事,刷爆款的最佳路径

2月24日,以中韩首次同步周播方式上线的《太阳的后裔》,在爱奇艺上才播了4集,话题量已经接近20亿,而视频的点击量则超过了3亿。到3月14日第6集上架,已经成功实现平均每集1亿点击量的空前热力。

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然而,就这么一部讲述特战部队海外派兵组组长刘时镇和外科医生姜暮烟,在韩国和派兵地区之间往返相爱故事的韩剧,为何能够激发如此强大的话题量呢?

颜值够高?男女主角宋仲基和宋慧乔,国人并不算陌生,早前剧集也未见如此火爆;剧情够棒?第一集刚出来,话题就在网上火爆,这1/16的剧情就如此有看点吗?

其实除了在上架前后,播出方通过结合微博、微信上的意见领袖进行KOL(关键意见领袖)营销外,更为关键的是,它运用了刷一个爆款所惯用的法则——讲一个剧情以外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中韩首次同步周播。而在舆论的演绎中,这个故事里被重点释放出了以下几个元素:爱奇艺以单集约150万元,总计2400万元的版权价格引进该剧,创下韩剧引进价格新纪录;为打开中国市场,采取同步周播,打破韩剧边拍边播的传统模式,配合广电“限外令”中“先审后播”的规定;国内影视公司通过入股的方式,渗入韩方制作工作在剧集的创作流程中……

而这些元素通过传媒的有效释放,更加增强了剧集和国内观众之间的亲密度,而且难免会在潜意识中夹杂一定的自豪感:“看,连韩剧都中国造了,而且造得这么好!”类似这样的“励志”故事,先期为剧集的火爆做好了预热铺垫。哪怕中方公司对这部剧集其实没有什么实质贡献。

这几乎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刷爆款的常见规则。类似的如生鲜电商中的爆款——褚橙,消费者吃的是橙子,消费的却是褚橙背后传奇企业家褚时健的励志故事;如2015年最火爆的国产电影《大圣归来》,则是用打破国产动画的低幼定位,让成年人可以自在地去影院看动画为初始卖点;即使是乐视电视、锤子手机之类的智能硬件,厂商在推出之时也首先效法乔布斯,穿上圆领衫牛仔裤,开一个相声专场式的发布会,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怀和梦想。

在剧集或产品剧透之前,先用受众都能听得懂,并且可能激发起瞧一瞧欲望的故事来打动他们,哪怕这个故事和产品的质量好坏没有本质关联,已然成为一种常态。而且,最容易被消化的故事则是励志。

当然,要从舆论夸奖的好货,变成真正的爆款,还是要用户体验后真的觉得货好才行。

电视购物,从爆款到同款的“互联网+”

如此用心经营一个爆款,仅仅只是通过它来拉动爱奇艺的付费用户数,将是一个不划算的买卖,爱奇艺留有后手。

据媒体报道,因为《太阳的后裔》只在周三、周四更新,爱奇艺在其他时间开始了延伸产业链掘金。《太阳的后裔》播出后,爱奇艺商城同步推出了宋慧乔、宋仲基剧中同款商品,爱奇艺商城通过连通美国亚马逊、日本亚马逊、梅西百货等海外电商渠道,提供一站式购买。

这一电视购物的互联网版并不新鲜。同样坐拥电商和影业两个互联网市场的阿里巴巴,就曾做过类似的从爆款到同款的试水。

2015 年年初,东方卫视热播剧《何以笙箫默》与天猫达成合作,观众边看边购买剧中同款商品,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据公开数据显示,《何以笙箫默》“边看边买”页面上线第一天,就有近300 万名用户体验,女装商家的页面流量是活动前的10 倍。不过销售数据却很惨淡,大部分商品月销量仅一两位数,最高不过三位数。

然而,此次爱奇艺的“山寨”却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在本身电商基因并不强大的爱奇艺背后,是怎样的力量实现了同款的胜利呢?

一言以蔽之,韩流一贯的商业模式成功加持。

商品在影视剧里的植入式广告并不鲜见,国内也有许多案例,最为著名的是在2014年上映的电影《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诸如建行、伊利、周黑鸭等国产品牌的硬植入,以及观众对此的诸多吐槽与不满。相较而言,韩剧中的商品植入则依托韩剧大多呈现生活化题材,而更为自然。

最为典型的代表是2013年年底播出的上一部韩剧爆款《来自星星的你》。在剧中全智贤使用的化妆护肤产品,无论是艾诺碧的气垫粉底霜、兰芝的唇膏,还是韩律的洗面奶,其实都是韩国化妆品牌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的产品。而随着电视剧的大热,最为新奇特的女主角千颂伊同款气垫粉底霜,在2014年创造了每1.2秒销售一件,至2015年2月累计销量5000万件的爆款神话。

这种对韩剧进行深度融合的商业模式,在韩国企业特别是日化类企业中极度盛行。仍以爱茉莉为例,其旗下的产品已经多次植入过热门韩剧,比如宋慧乔主演的《那年冬天,风在吹》和朴诗妍主演的《善良的男人》,剧中女主人公所使用的唇膏伴随着剧集热播而爆红,尤其是对中国市场。

据统计,2015年,韩国化妆品对华出口达10.88亿美元,增长100.6%,创历史新高。韩国出口的化妆品39.52%都销往中国市场。而伴随着韩流的涌动,韩国的旅游业、汽车业等,都以同款模式实现了对海外市场的侵袭。

而此次爱奇艺在剧集热播的同时进行电商同款试水,某种程度上也有当年《来自星星的你》热播之时,相关中国厂商未料到同款效应如此强大,而未及时备货,以致在初期错失商机,而被海淘给捡了便宜的现实考量。

同款制造流行更需要体验

其实,同款这种潮流也并非韩剧所带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经出现过多次类似的同款风暴,也同样带来极大的商机。

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从美国引进的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随着这部美剧的风行,男主角佩戴的蛤蟆镜也随之在国内青年中流行。而相似的是,在同年代经常刊登国内女星海报的《大众电影》杂志,也成为当时时尚人群追赶潮流的风向标,经常有女青年拿着《大众电影》到缝纫店要求制作与影星相同的服装。

而当下的同款生意,则是将过去碎片化、个体化、自发性的商业生态,聚合到播出平台以及其配套的电商生态之中,等于将过去的长尾,以正版化、潮流化和同步化的方式,实现高效变现。

但仅仅只是制造潮流,热度并不持久。相对而言,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工业体系和流程的韩国公司,更懂得如何让潮流持续保温。它们选择的路线往往是增加其中的技术含量,既可预防山寨,又可增强体验。

因《来自星星的你》大热的气垫式化妆品,作为韩妆走向世界的代表,它的设计灵感来自韩国停车券上的印章。但实现这一步,却一点都不简单,是通过大约200种不同的海绵进行了3600多次试验,包括用于生产寝具的乳胶和洗澡用海绵,才发现拥有80万个细孔的海绵是最有效、最稳定的液态产品载体。这样的创新,也同样改变了女性上妆的方式,用气垫上妆,更成为韩妆的一个标志性动作。

这其实也是在影片中诸多商品植入的包围圈里,用新颖而高效的上妆解决方案,以浓郁的时尚气息来征服渴望个性时尚的新兴女性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刷爆款,还是做同款,最终能否长久流行,而不只是变成一阵风,背后依然是以用户体验来背书,而非一味的营销。早前尝试植入式广告却没成就同款现象的国内商家,或许更该以此为鉴。

企业的营销推广案例分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