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散文读后感,关于作家散文读后感
读作家散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对散文的鉴赏能力。那读者感悟到哪些方法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作家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作家散文读后感篇一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
作家散文读后感篇二
经过我东挤西挤的时间,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这本散文中大部分都是先叙后议的结构,先完整的讲完一个故事后再在文章的结尾抒情,好似一篇生活故事的读后感。并且语言张晓风通俗,好似正在与读者对话。
这里面有吸引人的故事,也有深含哲理的议论。有一篇文章最适合现代的人去品读――《最单纯的生活必须品》,这是篇作者在看了《森林王子》中的一句经典语言:“让我们得到最单纯的生活必须品”的感悟。我可以设想一下问一个城里的孩子或乡下的孩子,人生存最基本的三要素是什么?城里的孩子一定会不屑一顾地回答:“不就是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吗?”乡下孩子听了一定会茫然地说:“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啥?不就是猪油、鸡蛋和糖吗?人不吃那些照样能活。俺只知人生存只要柴火、水和粮食。”你更认同那一个?若你不明白什么是最单纯的生活必须品。就想想,五千年前人们走遍天下要带什么?不就和乡下孩子回答的差不多吗?而现在人们出游,就要带上一大堆——什么防晒的,防蚊的,防野兽的,防……当然还有衣服、碗,筷……也许你会认为是现代人想得周到,把什么都考虑到了。其实是古人认为一些意外都是可以抵抗的,重要的是人要活下去。
回想当今,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物质生活的厌倦了。都开上车去找个青山绿水的地方去放松,殊不知自己把城市的污染带进了青山绿水。现在城市的发展都在想着人定胜天,要用人的力量去改变世界,其实这也是把自己发展的快乐建立在大地的痛苦之上。除了城市建设方面,一些城市的水和空气都在受到污染。我们想要吃的纯净水都含有乱七八糟的杂质。为博人们欢心的“水”,美其名叫成各种好听的饮料让人们痴迷得不能自拔。在人们生活的周围是饱含悬浮颗粒与杂质的“风”。看看周围多少人受着现在生活带来的疾病的煎熬。
在小学六年级的一次科技发展的有利有弊的辨论上,我果断的站在反方的立场上。我列举了世上许多发明所带来的副作用。如电脑让人失去思考能力、汽车让人们的行走能力退化,电视让人失去沟通能力……生活上虽然带来了方便却以丧失我们的基本能力为代价。
毕淑敏的这篇文章颇有道家的反璞归真思想,让许多现代人开始深思:“这是我们要的生活吗?”
作家散文读后感篇三
年前陪女儿去图书室借书,看到了一本《秦腔》。因为本地晚报正连载贾平凹的同名小说,自己也没机会看,此时便抽出来翻阅。发现有好多的作者,不明就里,由于在报纸上只看了一点点,也不知具体内容,于是就把这书借了。等回家再看封面,是“贾平凹”三字后边还有一个小小的“等”字。翻开细读,才知道这是陕西作家群向建国四十五年的献礼――陕西作家散文集。不过“既借之,则读之”,在春节回老家不能上网的日子里,这本书就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第一篇是柳青的《邻居琐事》,虽然没有注明写作日期,但一看内容就是五十年代入合作社时期的产物。我们的作品,总是代有或深或浅的时代烙印。没什么兴趣,再回到目录,看到了“路遥离去的时刻”,立刻产生兴趣,找到149页,认真读了下去。
路遥,是我最熟悉的当代作家。从《人生》知晓,到《平凡的世界》的敬仰。尤其是读了他关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手记《早晨,从中午开始》后。当年,他的离世,媒体中用了“英年早逝”,并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敲响了健康的警钟。我一直主观地认为,他是猝死,也就是心脏病吧。今天,读到陕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晓雷写的这篇《路遥离去的时刻》,才真正知道了他是患了肝腹水,也就是写《平凡的世界》劳累过度引起的。他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上篇后,已经劳累不堪,为了保持思路,他继续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创作,以至于累垮了身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路遥病危抢救无效开始,写到了路遥的创作天才,善于思考,勤奋;写到了自己和路遥的友谊;写到了作家的劳动就是“卖脑汁”、“熬人油”;写到了路遥离奇的得病方式,早晨还背着背包去延安,下午居然下不来火车,直接被送去医院……从这些包含泪水的叙述中,我仿佛看到了作者与一个躺着失去生命的躯体,在静静对话……。忍不住一次次流泪……
再回到目录,看到的是曾刚忆柳青的《战士、党员、作家》。关于柳青,学现代文学史时知道他著有《创业史》,稍深的印象还是来自于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就是从柳青有生之年没有完成《创业史》下集的遗憾,才决定自己要在40岁前完成一部长篇。如今,曾刚先生用饱含感情的笔端,写出了和柳青在38年相识,在文革时期受迫害,到粉碎“四人帮”后带病写作,到78年逝世等40余年文学创作,充分表达了柳青不愧为《战士、党员、作家》。
看到陈忠实的名字,立刻翻开了他的文章《汽笛※布鞋※红腰带》。这是作家用第三人称写的关于自己在人生第一个本命年中,令自己命运发生变化的三件事。12岁的他要去中考,母亲给他做了逢凶化吉保佑平安的红腰带。在路上,他的布鞋磨透了,脚后跟都流出了血,疼的走不下去了。正想打退堂鼓的时候,听到了一声汽笛。那声音,鼓起了他向前追赶的勇气……
知道陈忠实,是因为读了他的《白鹿原》。虽然故事吸引人,还有点神秘色彩,但毕竟年代久远,不如描写反映当代生活的《平凡的世界》能够令人产生共鸣。但他的这篇关于人生的散文,却让人记忆深刻。
第四篇印象深的,应该是贾平凹的《秦腔》了。这篇散文,作家用自己特殊的幽默语言,真正写出了存在于三秦大地经久不衰的地方剧种《秦腔》的特色。读到精妙处,忍不住笑出声来。尤其是那些调皮的孩子爬在树上,听得忘乎所以,鼓掌时摔下来,跌在人家头上,挨一顿臭骂;爬到草垛里睡着了,醒来后戏已散,月正斜,只好跑回家叫门,等等,勾起自己小时候听戏的回忆。晚饭时,把那些关于唱戏和听戏而产生的故事讲给丈夫女儿,听得矜持的丈夫发出会心的微笑,女儿哈哈着,眼泪都出来了,说如果有机会去陕西,一定要听一次《秦腔》。正巧家里有一套前几年的《走遍中国》的光碟,赶紧翻看,真的有关于《秦腔》的。塞进VCD后,那粗犷、豪放的唱腔就响了起来,把我们母女俩带进了苍凉跌宕的黄土高原。
还有路遥的《作家的劳动》,说出了文学创作的艰苦性和作家必须养成的优良品格……
看完几篇熟悉作家的文章后,才认真从头读了起来。由于是陕西作家群的精选作品,篇篇都是各自的代表作,虽然喜爱,却不能一一介绍。但从这74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这一方神奇的土地,养育了一个怎样庞大的作家群体。也看到了陕西的风土人情,加上《走遍中国》的陕西篇的视觉形象,更是把自己不安分的心带到了那遥远的地方,恨不能立即去把那里的风土人情一一观看体验。
这偶然借到的一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神奇的窗口,让我对那一片热土,如此神往。
作家散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1.各种散文的读后感7篇
2.《林清玄散文》读后感4篇
3.名家名篇散文读后感
4.张抗抗散文读后感3篇
5.优秀散文读后感3篇
作家散文读后感,关于作家散文读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