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香港同胞的一封信
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和睦相处,在很多问题上试着接受和适应彼此的现状。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给香港同胞的信,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给香港同胞的一封信篇1
亲爱的香港同胞:
您好!我是一名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的本科生,是一名大陆人。香港,目前为止我去过两次,在这总共匆匆四日的游览当中,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毫不掩饰,它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相信我以后还要去许多次,有缘分或者有幸的话说不定还会考虑定居在那里。即便在2012年当中,已确定的,我也要陪伴家人再去香港一次。
可是随着港陆口水战的日益升温,部分香港人情绪的总爆发不期而至,原本宽容理性的香港精神伴随着一次次街头、网路运动在渐渐改变,即便我不愿意相信,可事实却正在发生,至此,我想对双方的敌意说点儿什么。
首先,香港作为一个自由港久负盛名,并且曾经作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脱离中国行政管辖数年,故而对于大陆的归属感是不高的,至少在我来看是如此。您们只有对于某一个地域的归属感,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家,就是香港,而并没有强烈的祖国概念。我想,既然您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变它,那么请您尊重她,请您善待她,请您爱护她。连带也关照一下与您身份相同的大陆公民。选择移民与否是您的自由,但在这个国家一天,就请您务必遵守相关的职业精神,没错,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职业精神,更何况公民。如果不具备的话,那么无论您是否愿意,我都建议您补补课,争取个人权利固然没错,但于此同时也应履行您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大陆公民与香港公民之间存在着一个鸿沟,在这里请允许我解释一下:大陆的公民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深感香港作为殖民地被隔离出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所以当维多利亚港能够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举国欢腾,我们的感觉是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不知道作为香港公民的您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当香港出现一系列对于大陆人相关的声讨活动之时,我们更多的是不理解,作为一个国家的同胞怎么能这样啊,有没有同胞之情啊?您们为什么说我们的坏话,您们怎么只有小我的意识而没有大我的意识啊?在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帮助了您这么多,您要知道西藏、青海、贵州的同胞们有很多还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以下啊,可是我们没有优先选择救济他们,而是大度的选择先帮助远方归来的东方明珠。难道您们就没有知恩图报、热爱祖国的情感么?
可能作为香港公民的您会立即跳出来反驳我,即便强调爱国之情,但是你们(大陆游客)也不能抢我们的产房啊,不能哄抬本来就高企的房价和物价啊,不能抢走我们读书、工作的机会啊。既然你们来到香港,为什么不按照香港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习惯来行事?为什么要大声喧哗,为什么不闪出电梯间的快速通道,为什么在地铁里进食,为什么要随地乱扔垃圾……
可见,双方看待问题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之所以会产生这个问题,我认为这和教育体制存在差异有关系,香港居民可能更强调个人的权利,而大陆教育体系下的公民更强调集体意识和国家观念。我希望当大陆居民和香港居民在争论有关问题上,能先明白这一点,只有这样双方才能更好的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加深误解。
其次,请不要把所有帐都记在大陆人身上,这不是我作为一名大陆公民在推卸责任,我承认大陆游客确实导致或加剧了香港的部分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都是大陆游客造成的。比如就念大学而言,说大陆学子挤占了本港学生的机会,我认为是不正确的。诚然,有不少大陆的优秀学子通过激烈的竞争考上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抑或是香港理工大学,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香港的学生朋友走进了大陆的校园,我的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例子,甚至有一些好朋友就来自于港澳地区。凭心而论,能考入香港校园的大陆学子有许多都是极端优秀的,他们的能力完全可以就读任意一所常春藤盟校,我想他们定会为未来香港的建设和繁荣发展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这种良性的互动也会进一步促进彼此间的感情,加深彼此间的理解。所以,当您们对大陆产生意见时,不妨和身边有过在大陆念书或游历经验的年轻人谈谈,听听他们的看法,我想他们是很乐于分享自己的看法的,至少我在大陆就很乐于做此类的事情。我相信这样也会消除不少不必要的误会。我还忽略了一点,如果是因为竞争失败而丧失念优秀大学的机会就更没有必要抱怨了,香港作为全世界最自由的城市之一,即便没有中国大陆的学子来和您们竞争,也会有来自其他地方的精英汇聚于此。相反,我觉得您们应该庆幸,这不正说明了这座城市的璀璨魅力吗,这不正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开放吗?况且您将有机会和全世界第一流的高手过招以提升自己的势力,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么?
就别的问题而看,似乎要比念书的问题更加复杂,但我想一方面大陆游客确实存在着问题,可另一方面这绝不意味着政府的工作就做得足够好了,政府在享受着旅游经济带来的红利,却没有做出足够的努力来解决随之而来的问题,至少这种努力是滞后并微弱的。为什么政府不花些精力在提升公共医疗水平上,不花些精力在改变产业结构上(香港的高物价、高房价是和它的产业布局密切相关的,走了这么多年房地产+金融+服务业的老路,而忽视传统的制造业当然会加剧物价、房价的攀升),不花些精力在如何教育大陆游客遵守香港的规章制度上(包括一些约定俗成的和潜移默化的),而不仅仅停留在法律的层面。我想花些精力来改善陆港公民的互动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可我在香港街头却没见过这样的服务机构,如果有人愿意给我讲述香港人的生活习惯,至少我是很愿意花时间听并认真学习的。或许只有了解才能谈得上尊重吧,当大陆游客无意冒犯您们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不是故意的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而已。比如说大声讲话,这虽然是一个恶习,但在大陆却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它早已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又比如地铁上吃东西,大陆也没有明令禁止,大家也都习以为常。我讲这个并不是想证明大陆人的行为举止有多么的得体,只是想让您能更好的理解大陆的现状,正是由于香港人的行为举止更加文明友善,您们才更加有责任教会您们的同胞,而作为学生的我,是很乐意和诸位老师学习的。
再次,大陆公民在慢慢学习,请问您体会到了吗?就我个人而言,初到香港我并不知道大家在乘电梯赶地铁的时候为什么要靠一边站着,本来电梯的空间就很狭小,为什么不站得更加舒服一些呢?后来我知道,那是为上班族和有紧急情况的人士准备的,我想这是多么合理而人性化的制度啊!所以之后无论在什么场合,哪怕是再回到大陆,我也这么继续做下去。遇到我的同伴,我也会和他们讲起这一段经历,这样我身边的人也开始慢慢学会靠边站了,因为他们也觉得这样做更加合理。另外,在大陆时如果两个人不小心撞在一起,彼此会质问对方“你长没长眼睛?!”,可是在香港我发现不是这样的,大家会一笑而过,我觉得这样挺好,这不正是大陆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么?多有人情味儿啊!以后我也就学着这么做了,当然了我非常愿意把我的经历分享给我大陆的朋友,告诉他们香港公民的文明和高素质,听罢他们也都竖起了大拇指。更明显的是香港的服务态度,绝对是世界一流的,我甚至觉得香港能够成为购物天堂也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它不仅让购物者感觉到了快乐更体会到了尊重。可惜我是学不来的,因为我还没有涉足服务业的打算,但是学习一下这种待人处事的态度总还是不错的。可最近看报纸,说港人服务生对待大陆游客和本港游客的服务态度是有差别的,我想这也不难理解,这就好比有客人到您家里做客,您肯定对人家更可气一些,而不是自己的家人,这正体现了香港人的待客之道嘛。如果他确实侵犯了您的权益,您可以投诉,而不是谩骂人家为“港奸”,这种无厘头的区域分化主义、民粹主义之热情是不足取的。
最后,我觉得既然双方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公民,我们其实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我们理应合作让祖国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不断的诋毁它或者是试图分裂它。相信去过大陆的香港游客一定清楚大陆人行为举止的不当与粗鲁,即便没去过的相信在您们对大陆游客的观察上也能体味一二,来过香港的大陆游客也很清楚甚至很羡慕香港文明友善的行为举止,可惜他们目前只能费力的自学着,既然您们已经交了昂贵的学费从世界上学会了最优秀、先进的行为举止、道德习惯,为什么不花些力气,主动帮帮那些身边的大陆同胞,让他们少走些弯路,早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想我是很愿意接受这样的帮助的。还有,不仅仅是您们对于言论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十分热衷并不懈追求,作为您的同胞我也是一样的,我们都十分清楚文明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因为香港社会就是一个很恰当的例子,我希望有朝一日大陆也能变成这个样子,让文明开放的中国成为我们的骄傲。为此,我希望尊敬的香港公民们不要只守候自己一方的自由民主,而是让我们消除矛盾,携手为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通力合作。
可惜我无法代表孔先生向那些被他辱骂的香港公民道歉,同时他也无法代表其他大陆公民,据我所知他们(大陆公民)对您们香港公民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都为有一两个香港朋友而感到骄傲自豪,我衷心希望这个数字还能再多些。那么请问那些辱骂大陆公民的部分香港公民,您是否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是否也该就您的片面狭隘向那些受到语言中伤的大陆公民道歉呢?希望您有这个勇气。
同时,我想对那些行走在香港街头,致力于消除双方误会,重归理性智慧的有关人士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正是您们的努力才使得我们的工作不仅停留在了文字上。
我希望看到一个文明开放、自由民主、多元包容的香港,
我希望看到一个文明开放、自由民主、多元包容的大陆,
我更希望看到一个文明开放、自由民主、多元包容的中国。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业有成!
此致,
敬礼
张亚杰
2012年2月26日星期日
给香港同胞的一封信篇2
香港全港市民:
我司是在香港注册的专门从事国情、侨情和中国发展问题研究的咨询公司,大华府策划工作室是我们另设在深圳的平行单位,现将我司首席策划孙晖先生长期对香港边境开发研究所形成的《香港边境地区开发暨“经典中国城”建设大纲》向全港市民公开,希望能引起大家共鸣,更希望能藉此实现全民族共赢共享。
大家知道,边境地区在殖民时期曾被港英当局设立过称作“边境禁区”的隔离带,这一沿梧桐山和深圳河与大陆接壤的地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正是内地居民最容易到达的一块香港土地,也是海外华人聚居区中直接贴近祖国大陆和海外华人华裔最易于走近祖(籍)国大陆、最好接近祖(籍)国人民的两个特殊地方之一(另一个是澳门境内与珠海接壤的区域),将来对其开发时理应将其定位到促进海内外华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载体上,理应定位为促进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而引领中国全面发展的新平台新引擎上,其未来开发建设也理应上升为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全民族工程。然而,我们发现自香港政府宣布缩小“边境禁区”覆盖范围以来,一些人总在单纯地或刻意地在此追求狭隘的港深合作,一些建议或规划,从金融贸易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到高教园区等,基本上都没有多少新意,更没有什么创见,有些还直接主张复制香港中心城区的既有职能,倘若真的如此规划建设,其后果必将严重削弱香港中心区功能,甚至还会引起港内互争内耗。另外,我们还看到香港规划署曾经做过的“边境禁区”土地规划研究,也仅仅是个把其当成香港普通的一个地域,仅仅局限于香港本地的事情,以通常惯用的规划手法,在香港现有政策的框架下,从专业规划人角度针对其现状土地资源、自然环境等做出的常规性规划研究,这一规划研究根本就没有自觉站在全球战略高度去发现、去认识边境地区在促进海内外华人实现无缝对接方面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因而也没有做到就其特殊地缘给香港策划、规划出能够感召和凝聚海内外华人到此交流与合作的有关载体。跳出传统思路,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把立意放高远一点,把边境地区定位在增进海内外华人交流与合作的新载体、促进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平台和引领中国全面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上,边境地区将很快就会成为香港又一新的生长点,应该说这一前景是非常美好和非常诱人的,然而,就在我们全面描绘边境美好前景和准备继续深化本项研究之时,我们看到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最近发布首份施政报告里,却一字未提从其未当选之前就寄予厚望的“边境禁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为适应港内形势,也为省却一些麻烦,行政长官首份施政报告在增加土地供应方面已不再关注边境禁区反而转向填海造地和在海面造人工岛上,这不能不说是异见在妨碍施政的同时也在妨碍合理的发展诉求,从而导致政府不得不弃陆下海的非正常的做法,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这类做法都是不理性的,最终也不利于香港的繁荣发展。
目前,香港乃至全中国都亟需新的发展思路,海内外华人交流与合作也亟需新突破。但是,倘若没有思想者的先期觉醒和先行解放,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也就不可能产生创见性思想成果。历史上,甚至在当今中国内地,无视、屏蔽甚至侵占侵吞来自民间的、弱势者的带有科学性、真理性的发现发明,一直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正确的思想主张、方法路径得不到彰显,荒谬错误的东西却大行其道,从而导致不容分辩继而习非成是的恶性传统。曹刿论战,发生在儒学独尊之前,汉武之后,莫说一介平民曹刿,即便是在其两千多年后的清末,已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名士康有为还在因清规官不到四品不能面君而无法直接向上陈情。究其原因,就在封建文化传统。封建时代,世人把圣人孔子之言视为圭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尊卑贵贱,门第森严,严重妨碍抑制了整个民族特别是民间的创新冲动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也随时摧折乃至彻底窒息整个民族特别是民间的创见创造。孙先生是孔孟之乡山东邹城人,虽生长于传统儒学发源地孔孟之乡,对孔孟说教和传统思想却一直不以为然,一反传统,不在其位也谋其政,作为先一步觉醒者,无利也起早,作为先一步行动者,无位也谋政,一直坚持探求大本大源和追问大是大非问题,正是基于他这种敢于突破传统打破常规的探索精神,我们才坚信,孙先生提出的“香港边境地区最可做成海内外华人交流与合作新平台,最可作为引领中国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新引擎”一说堪称科学发现,他对香港边境地区开发的具体设想和多达四百多项具体工程的构思等,我们认为都是暂无人能及的。他对自己构思的承载着民主和科学精神的“经典中国城”是那么的一往情深,而对一些人要在他家乡山东邹城规划建设所谓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又是十分反感,并为此一再向中国最高决策层上书表示反对,他认为那所谓的“中华文化标志城”乃一虚妄之说,是一个有违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东西,而一切有违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东西,最终都是站不住脚的。
鉴于爱国爱港不分先后,不分内外,我们认为对于港府不便于做或顾不上做的事情,完全可以让民间先行推动,先期去做。凡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和香港繁荣的事情,就应该大力提倡,就应给予鼓励和支持。有鉴于此,我们提出的拟建于香港边境地区的“经典中国城”,完全可以试着由香港民间组织发动海内外华人先行去做。我们坚信,凭着香港在海外华人华侨中的广泛影响,在“边境禁区”创建一座增进海内外华人交流与合作的文化新城 “经典中国城”,是非常可行的。当前,广东前海、南沙和前海等新区都因其与港澳地缘关系而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在极力吸引港澳资源与其合作,为应对内地几个新区,香港边境地区理应有所作为。试想,将来一旦真的能按我们的设想借势“边境禁区”开发创办起具有全球意义和国际影响的 “经典中国城”,那香港可就真的是在做一项与创办深圳特区能有一比的事业了,当然此举恰是逆向思维形成的新思路和反弹琵琶做出的比深圳特区更具全球意义的新事业。
现将《香港边境地区开发暨“经典中国城”建设大纲》附后,烦请大家告诉大家,期待大家批评指正,交流合作。
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大华府策划工作室
2013年1月18日
给香港同胞的一封信篇3
去年初在香港的媒体上发现了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教授“香港家书”,这是2011年的第一封“家书”。沈先生是痛批香港社会“功利教育”的,“家书”中说到,“我们渐渐明白,彼此都是世界公民。我们不但应致力发扬中国文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面对的挑战”。“保存人文精神、培养创新和批判思维,以及造就世界公民的观念,都是我们的教育原則。没有文化、没有理念,大学也便没有灵魂了”。读了沈校这个写给全港市民的信,觉得说得好,在征求其同意后,也推荐在自己的博客上。
“香港家上书”是香港电台制作的一个时事节目,由在港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以书信形式向全港市民发表意见,分析社会现象或表达个人感受。香港电台的这个创意好。
本人不是香港市民,自觉无资格向香港电台投递“香港家书”这样一类的文字,但也想写一个“家书”。香港属于中国,我便把概念提升一下,作为“中国家书”,想向香港市民说点话,虽然未见受欢迎。
下面是我写的“家书”。今后可能还会写一些。
大年初一晚上,一位香港朋友打来电话,说你们大陆的教授怎么骂我们香港人是狗啊?我听了,知道她要说的是什么。便说,你别急着受委屈,先谷歌一下“港铁进食”看一看那个视频后再说。但又特别嘱咐,不要看凤凰卫视的视频,因为他们作了剪裁。不多时,电话又打过来了,说,原来这样啊,对不起。真的,对几岁小女孩在地铁里吃点东西而受大人们不顾小孩感受指责,真的是不应该。
看来,冷静地了解事实的原委,不管什么人,生活在何处,只要是中国人,都是通情达理的。谁家没有小孩?小孩饿了,本能的要求就是进食。虽然在香港这个法制社会里有规定地铁里不能进食,因而小女孩犯下了“错”,但说实话,又能错到哪里去呢?能有多大的一个错处呢?虽然后来发生的“故事”移到了内地与香港市民的所谓“对骂”,与孩子没有关系了,但毕竟这事是由孩子进食引起的,在“对骂”过程中,孩子还主动批评“是老妈的不对”,到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香港那一对男女成人能有点作为主人的风度,或者事情不至于弄到又是叫警、又是驱赶客人下车的地步。这事看起来多少些过。不应该这样。
那位工作服男人应是港铁人员吧?说实话,上来后的方法也不太咋的,当然你说人家哪里不当,也说不好,只是让人生出些不舒服感,整个让人觉着的是“这是香港的地盘儿”。面对着个几岁小童的事,又听到孩子稚声奶气的声音批评“老妈不对”,到这个时候,我们有什么天大的气与怨不能平息呢?还需要那一系列的激烈处置吗?
争吵过程的视频是香港当事人发到网上的,记录了当时的争论情况。发网时,应该在港铁人员的调和下问题已获解决,但还是发上了网,这就说明香港成人还没有理性,正像他后来声明说的,气还没有消。这视频一上网,激烈的语速、愤怒的争吵声线,把事情放大了便引起了连锁的反应。孔庆东先生在“第一视频”节目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批评,最“恶毒”的词是“香港部分人是狗”。这话的意思如后来孔庆东在接受电话连线时所解释的,歧议应该不会很大,批评一些人的作派,用了一些激进的语词,以“言论自由”自珍的香港社会这似乎不应该看成是多大的事。说实话,香港就没有这样骂内地的?那位腕儿要比孔庆东大得多的周润发在大陆《孔子》新片发布会上不是说,“你们看《孔子》怎么不哭啊?看《孔子》不哭,这还是人吗?”这样的话内地有多少人愤怒得活不下去?说实话,骂地内的香港名流多了去了。平时走在香港街头,想买一本书看看,充斥眼底的全是大陆高层“黑社会”性质的描述,至于大陆民众的整体形象,在香港精英以及新闻出版界的形象定义中,一概是比孔庆东教授骂出的那份鲜要严重得多的“结果”。就在孔庆东“狗论”出来后,我们香港媒体的反应用语又是怎么的呢?看看下面的这段文字,“为什么这么多大陆人来香港,根本就是宁做香港狗,都好过做大陆蝗虫。”这些话,都不可以认为是代表香港或是大陆主流的,都是激愤之语,原本没有必要那么义愤填膺过度反应的。《东方报业集团》网站“即时新闻”更是发文,《网民发起明日围堵中联办 促孔庆东道歉》,全文如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日前于一个视频节目上,指摘香港人是狗的言论,引起港人震怒,有网民在Facebook开设“一人一信致函北京大学,要求孔庆东就侮辱香港人言论公开道歉!並希望所有准备捐款予北京大学的香港富豪,无限期押后捐款谋划”群组;另有网民发起“成人围堵中联办”活动,号召港人明日下午3时围堵中联办,要求孔庆东向港人道歉。
这些看似“客观报道”网民言论的媒体报道,何尝又不是动员“明日下午3时围赌中联办”的动员公告书呢?
这就奇怪了,港媒恶搞内地从民众到领袖这样的事是一天两天了,大家都平常心看待,为何一内地幼童在港铁进食引起的“对骂”引出的孔庆东那一嗓子就会如此引起香港社会如此愤怒竟至于要由港媒动员“万人”围赌中联办呢?如果将此援为惯例,什么时候一听到有香港学者骂了内地,就一定要罗湖关文锦渡以北的民众集结抗议吗?如果真要这样复制“围堵”经验的话,凭借内地网民的动员能力把香港围上个十遍二十遍不有的是人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但这样对谁有什么好处呢?这都是些什么脑子想出来的事啊?孔庆东只是个书生,一个有点个性的书生,他一不是官员,二不是政要,以言论自由“核心价值”的香港社会各界“精英”为什么就如此只有自己骂人的自由,只有自己声线激烈地批评内地女童进食于港铁的自由,而容不了他人的半句回应呢?孔的这个指责,是在一个声音很小的“视频”网站上的节目的即席发言,该网站本身就不代表主流看法,我们的香港媒体就扬言要组织万人的去“中联部”围堵抗议,且要求“所有准备捐款予北京大学的香港富豪,无限期押后捐款計划”一直到“北大开除孔庆东公职”为止……这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如果这样,真就如孔庆东所说的一样了,这香港的老虎屁怎么就如此摸不得呢?
就在“港铁进食”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时,不小心看到了另外一个视频,这个视频记录的也是港铁里发生的事,这个“事”的发生,放在哪里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据此指责哪里民主好坏自由与否素质高低,都不足为据。因为哪个地方都有好人,正像哪个地方都有坏人是一样的道理。从这位香港市民挑衅一个外地客人的事情来看,难道我们就可以说香港人没有素质吗?如果这样得出结论,就显失公道了。但是如果据孔庆东一声“骂”就要断定与“中联办”有关,那是不是也不应该呢?如果内地的一个几岁女童在港铁里吃了点东西就断定内地人没有素质,违反了香港的核心价值这联想是不是太丰富了点?其实,对任何事情的反应有一个“度”的问题。让我实在无法想通的是,面对一小女孩,地铁里吃点东西,她能怎么了?!为何就引起我们香港朋友如此的不爽呢?善意地告诉孩子,说,小丫头,地铁里可不能吃东西的,这不就结了吗?作为香港主人有必要以如此粗暴的方式纠正这样一个轻错吗?当然,作为内地人,我也不同意作客香港时违返香港的习惯,入乡随俗这也是个古训。但这毕竟也是个个例。正象上面的那位在地铁里无端挑衅外地客人而遭致锁喉结果的港人“故事”一样,都是个例。由个例事件承担和引出重大的包括“围堵中联部”一样的事情来,是不应该的,这一点,恐怕凡我香港同胞,似乎真得想一想才好。当我们动辄以“影响了我的自由”而呼吁大家伙儿上街游行一样,这未见得是民主社会最可珍视的东西。有时候,当想到“我”的自由的时候,还得掂量一下他人的自由。我请求大家把上面第一个视频都再看一眼(不要看第二个视频了,那实在是一种丑恶),又是要保安,又是按键停车的,弄得跟犯了多大罪错似的,而且声线粗暴,语速激烈,我们成人的包容心去了哪里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香港市民的那一份曾有的绅士风度与自信哪里去了?不错,香港是个法治社会,这一点是内地要学习的榜样,这也是香港这样一个不大的地方而获受大陆宝贝般呵护的缘由。但是法制(或规定)如果把人类的同情心也去掉了,把包容心也弄丢了,这样的社会是不是就多了些冷漠而少了些“人味”呢?
一个缺少“人味”的社会,至少不能说是个理想的社会,不管他所张扬的“核心价值”有多么的高尚。
人情,人味,这是个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前些年在驻港部队参观,听到了一些情况介绍。解放军在香港所严守的那份纪律,说实话,世界上绝对不会有第二个国家的军人能做到。他们出操的脚步都是轻放的,口令声都是压抑着喊的,为的是“不挠民”,这中间的那份人情味啊,真是让人感喟不已;去年有机会得以了解大陆输港蔬菜和牲猪的检验与检疫环节,那一份的细心与负责,所要确保的“百分百”的努力,想想都让人生出羡慕,这中间都是一个“情”字,即内地与香港的那份手足情。97年香港回归,紧接着发生了世界金融风暴,内地人对香港社会的那一份担心,以及大陆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倾注的对香港真情的保护,十多年过去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还是记忆犹新。这中间都是一个“情”字。当然,不只是大陆单边的情,每当内地发生重大灾难,第一个捐款捐资伸出救助之手的,总也是香港社会的各界朋友和相关机构。记得大陆南方的冰灾,以及汶川地震的救援,香港各界所爆发出的那一份真情,总是让人感动铭心。对此,我们宁愿将其理解成是“情”字缘由,而不相信是“法”的规约。所以,很多时候,制度性的力量未见得一定大过德的力量。人情,就是德的一小部分。所以,“情”这个东西还真是不能丢,不管法制或者规定是多么的严谨和光鲜,很多东西与是不是法制没有多大关系。
我这里绕着“情”字说事,要说的还是这样的一句话,这话是送给香港的精英们的,因为看得出,香港社会的很多重大事件的引发与升级,与精英们的鼓噪是撂不开关联的。我说啊,别动不动就来个抗议什么的,秀肌肉、显力量的事,你尽可以在钓鱼岛主权、在美国逼人民币升值这样的事情上去做,对于内地民众,对于他们在港购物旅游啥的或带来了您一时的不爽,要相互理解一点。内地人有内地人的生活习惯,作客香港固然要客随主便,但主人也不可把自己太当回事。彼此交往久了,互相接受了,什么都是可以改变的。你嫌内地人港铁里吃了东西不爽污染了环境,内陆很多民众对于你们身上的那一身香水实在也感到难闻与不适——这是因为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没有什么高贵与低下。同样是气味对环境的污染,你看到哪位内地民众向一身浓香的港人抗议过吗?内地人来港购物,是响应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的契约号召来提振香港经济的,他们没有感到自己有什么,反正是购物。但作为港人,不能还在“曾经的贵族”感里端着自己。我曾与一个香港朋友探讨过,为什么香港窗口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很多时候总要张扬自己那点可怜的荣耀感呢?他说了一句很让人听之悚然的话,说,香港市民的记忆里总保持了英人治理年月里因管理混乱而形成的“潮汕帮”、“湖北邦”的记忆,因而一遇上与香港治理理念相冲突的事,就自然勾起了这陈年的记忆,因而总容易贴上隐含着的标签。这朋友的说的应是真话,也是一种深层心理现象。由于内地与香港分治了百年之久,一些历史的包袱背在身上,当是一种无奈的事实。但是,彼此如果有更多的理解与包容,而不是贴标签秀肌肉洒口水,总归有彼此走近的时候。
说起来香港与内地分治的百年历史,总有万千感慨系在心头。其实,即使是在香港最穷困和黑暗的时段里,香港都接纳了来自北方的逃难者和一批又一批的英才人物,以自己并不强大的臂膀,庇护了内地百年史上的各种人才免受妒害。同样,即使是摧枯拉朽的人民解放军的脚步踏上了罗湖桥的北端,为了香港社会的自由发展不致打断,内地的政治精英也以最大的克制,以最诚的帮助,保证了香港的水源供给与肉食的输港。到1997,中央政府“收回香港”,但“一国两制”的制度设置,让香港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又在此后的十五年时间里,全力挺港,走过了一波又一波携手共进的路途。说起来,也不乏让人鼻酸的故事。所以,人啊,不说要感恩,至少不能忘事。
给香港同胞的一封信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