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的课堂模式论文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浅谈思想品德的课堂模式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思想品德的课堂模式全文如下: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让学生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家庭、国家、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适应社会的要求。”然而,近几年思想品德课却成为众多学科中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也是学生认为实用性最差的科目之一,学生上思想品德课有着“听天书”的感觉,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和德育功能被弱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思想品德课融入生活,紧密与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拓展延伸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从而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关键字:思想品德 课堂模式 生活化
作者曾对初中生就思想品德课堂进行了几次的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84%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说教课”,“枯燥”,“抽象”,学习思想品德课就是读条条,背条条, 考条条;86%的学生怀疑思想品德课的真理性和真实性;72%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最大的问题在于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思想品德课成为众多学科中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也是学生认为实用性最差的科目之一,学生上思想品德课有着“听天书”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不会用课堂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种状况将会大大降低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弱化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让学生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家庭、国家、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适应社会的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思想品德融入生活,紧密与生活联系起来,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拓展延伸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是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优化教学过程,使新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笔者结合初中部实施“快乐课堂改革”的契机对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进行了有益的偿试。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获得能力的强大推动力。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导入上下功夫。如多用贴近生活的实例、歌谣歌曲、新颖的故事、时事新闻材料等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手段导入教学,这不但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良好感觉,而且更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昏昏欲睡、气氛沉闷的课堂注入新鲜活力。笔者在上《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选取的是“手机的诱惑”来进行导入:老师的手机短信前天传来了中19万的好消息,这对我是个很大的诱惑,但条件是先交手续费900元,扣除个人所得税后,会把剩余的钱汇入我的个人账户里,你们觉得我该不该交这笔费用?你们听说过类似的事情吗?通过设计孩子们身边的事例导入课堂,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较自然地揭示出了“诱惑就在人们的身边,要正确看待诱惑”的主题,也让学生明白了只有真正掌握了课本的知识才会在生活中避免受不良诱惑的影响。生活化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有着各种各样的人、事、物,这就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成为教材知识的必要补充,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时事政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思想品德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国内外时事与思想品德课堂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学生对国内外的时事都非常关心,也比较喜欢探讨这些问题,所以,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时事内容,加入到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分析、讨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奋度,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比如在讲《身边的侵害》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江西校车事件》视频,让学生了解国内发生的新闻,同时感受到我们未成年人的身边存在种种侵害,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防范侵害的技能。
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是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一般对此感触颇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把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入到教学中来,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或情感问题。这样不仅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而且也使“小课堂”与“大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遇到过的挫折,说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及自己是如何面对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沟通,可使学生端正心态,正确认识挫折,从容面对挫折,形成坚强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手段生活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乐课堂”要求教学过程中应更新传统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来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教学向体验教学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学手段生活化。例如,我们平时可用扮演法让学生去体验知识,用实话实说讨论法让学生去评价认识,用新闻播报演讲法让学生去分析问题。除运用生活话题组织教学外,诸如主题活动、辩论会、社会调查、宣传活动、访谈演讲、小品表演等,还有模仿“中国好声音”、“幸运52”、“非常6+1”、 “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的课堂组织形式,都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走向生活化的有效形式。
(四)学生学习方式生活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主讲,学生听讲”, “教师主问,学生主答”,“教师主宰,学生被宰”。 学生没有内心体验,没有情感,品不出浓厚的参与味,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任由教师“硬灌”。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使学习成为一桩苦差使而索然无味。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化就是教师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宽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大环境中,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收集相关主题内容的资料。可以是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是社会访谈、考察式:分成小组,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加生活积累。
体验生活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对收集到的多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比如在学习《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调查活,看看自己生活的校园(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解,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先熟悉教材,理清知识点才能开展活动。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总之,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感、体验密切相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快乐教学”课堂改革的一个重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与规范,重视个体情感的需求,激励学生勇敢地体验,勇敢地生活,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
浅谈思想品德的课堂模式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