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药理学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药理学开题报告范文篇1
【摘要】 药学服务是一种实践,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上,同时必须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并获得效果,不管是预防性的,治疗性的或恢复性的,无论是在医院药房还是社会药房,无论是住院患者还是门诊患者,急诊患者,药学服务要直接面向需要服务的患者,渗透于医疗保健行为的方方面面和日常生活中。
【关键词】 药学服务 医用指导
自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我便深刻的认识到,“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是新时期下的药学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作为一名药学的学员,只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需要我们及时掌握大量的和最新的药学情报信息资源【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带给人们,所以,我深入到基层在药品销售岗位接受锻炼。初到药店工作,老同事向我说明了零售药店与医院药房的不同,医院药房的药师只需凭医师处方发药,而零售药店的顾客大多是对药品认识较少的非专业人员,所以,销售人员在对顾客销售药品时,要尽可能的多向顾客说明药品的用途及性能,对每一个顾客负责。
药学的学员目的是为了保证顾客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指导病人安全合理的用药,是每一个药学人员都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药学人员除了完成配方发药工作外,还要尽可能地为病人在诊疗中遇到的不方便提供帮助,如:向急需服药的病人提供水和一次性杯子。为了获得最好的医疗保健,病人有权利清楚地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基本知识,药学人员也有责任向病人说明药品的用法【2】。
1 医用指导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在药房工作的药学人员,我切实感受到对病人提供用药指导的必要性。对病人或者家属进行用药指导,提高病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是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都会主动要求药学人员提供用药指导,如果药学人员不具备足够的药学知识,没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对病人的询问回答得不到答复,是不能满足病人要求的,甚至会引起病人的不满。在日常工作中,药房工作已不仅仅是照方发药,重视病人以及其家属的用药指导,开展药学咨询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2 病人用药指导
为了获得最好的医疗保健,病人有权利清楚地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基本知识,药学销售人员也有责任向病人说明药品的用法。用药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正确的服药方法、服药的适宜时间、用药注意事项、潜在的不良反应等。
2.1 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掌握药品的服用方法,是病人正确服药的关键。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药房顾客多,因此药学人员往往只局限于照方取药,在药袋上写用药方法。而顾客在离开医院时,对拿到手的药不知道怎么服用并没有完全的了解,在服用时要注意什么,病人也不是很清楚,或者说是似懂非懂,这可能会导致病人不能完全或完全没有按照医嘱使用药物。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如下情况:由于药效不明显,病人感觉已经好转,或者由于某些不适的副作用,病人可能会过早停药,这就导致了病人不依从性的产生。
这些情况在内服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当病人自己感到症状减轻或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而导致病情反复、耐药性的产生、病程的延长等,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对于药学人员在药袋上所写的服用方法:如需要时不能完全理解而导致病人不依从性的产生。例如用阿托品这种药时,如果病人体温在39℃以上,用此药必须先降温,否则,因本药抑制汗腺分泌,使散热困难,不仅难降温,还可能使体温更加升高。
2.2 药物的用法用量
通辽职业学院药学院2009届毕业生论文
药学人员在发药的同时如讲解一些药物保健和服药小常识,就会使病人掌握科学的服药方法,获得用药知识,有益于疾病的痊愈。
2.2.1 内服药物
对于一些内服药物,在服用时有特别注意事项的,就要求药学人员在配方发药时交代一句,引起病人的重视。例如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阿仑膦酸钠片,要求病人必须在每天第一次进食前至少半小时,用大量的白开水送服,增加药物的吸收,而且在服药后应避免躺卧,减少食道不良反应的发生。药学人中的适时提醒,将有利于病人经济合理地用药及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2.2.2 胃肠道疾病用药
胃肠道疾病是常见的疾病,按其病种、病情的需要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特点,掌握好用药的时间和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疗效。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西沙必利等,均具有增强胃肠道蠕动功能,从而促进胃中食物排空,对恶心、呕吐、泛酸、嗳气和食后闷胀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这类药物宜在饭前半小时服用,待进食时,药效恰好到达高峰;胃黏膜保护药物如硫糖铝等,则需在两顿饭之间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在疾病急性期,一般主张早晚各服一次,待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晚服维持量。在配发这些药物时,药学人员应该主动告知病人服药的最佳时间,使病人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2.2.3 特殊用法的药物
对于一些特殊用法的药物如外用药物、气雾剂、胰岛素笔芯注射剂等,对于第一次使用的病人因其不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治疗的效果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而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2.3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病人在用药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如有些高血压病人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这类药物时,经常会发生干咳,在病人咨询时要告知病人这是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不必惊慌,如果干咳不是很明显,建议不要换药,如果干咳很严重,甚至影响睡眠,则应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其他药物。对于一些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病人,在发给病人药物的同时要提醒病人服用这类药物后应避免过多暴露于阳光中,因少数患者会发生光敏反应,如发生光敏反应需立即停药。
外用药物中维A酸乳膏在用法上比较特殊,该药物最宜在晚间或睡前应用,因为日光会加强维A酸对皮肤的刺激,导致维A酸分解,且维A酸会增强紫外线的致癌能力,故治疗过程应避免日晒或采用遮光措施。外用该药物还可能会引起皮肤刺激症状,如灼感、红斑及脱屑等症状,应告知病人不要紧张,这不是病情的加重,而是表明药物正在起作用,多半可以适应及耐受,刺激症状会逐渐消失,无需停药。若刺激现象持续或加重,可间歇用药或暂停用药。
参考文献
[1] 刘先进,张晓蒙,张华,等.浅谈如何开展临床用药咨询服务工作.中国药事,2003,17(10):623.
[2] 夏维.住院药房的药师与药学服务.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3):197.
[3] 孙华君.临床药师路在脚下.药学经济报,2004,7,9.
药理学开题报告范文篇2
关键词:钢丝环扎 四肢长骨骨折 济南论文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骨折不愈合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症,其中以四肢长骨多发,例如胫骨,股骨,肱骨等,针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我院多才用植骨术配合LCP重新内固定。自体髂骨作为植骨材料具有较多的优点:如取材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无移植排斥反应、骨诱导作用强等,这些优点使得髂骨成为一种最佳的植骨供材,这在临床上已形成共识。植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重要方法,其机制是爬行替代所引起的支架作用与供给矿物质的作用,爬行替代顺利进行的条件要求准确的复位、充分的植骨和坚强的固定。为达到充分的植骨,及早促进骨折愈合,我们采用髓内外360°植骨的方法,外用钢丝环扎,配合LCP坚强内固定,术后3~12个月内进行随访,根据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选题目地在于探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改进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课题以导师多年的临床资料为依据,通过对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随访调查及回顾性分析,根据骨科特殊生物力学特点和导师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多年临床体会,分析治疗效果,并对手术中的细节问题做初步探讨与论述。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对导师的临床实践的研究、总结,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二、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水平
治疗骨折不愈合,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植骨术加更改断端内固定。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 植骨是治疗骨不连的重要方法,植骨方式临床多采用髓内外联合植骨。沿肌间隙进入, 骨膜下小心剥离显露骨折部位, 取出内固定器械, 清除骨断端间瘢痕, 咬除硬化骨, 打通髓腔, 修整骨折端, 手法复位, 按照骨缺损情况取骨。髓内植骨以比髓腔稍粗的骨棒,贴紧髓腔骨质;髓外上盖植骨宜用螺丝钉固定植骨块;骨碎屑充分填充残余的空隙,这样才能确实达到植骨的目的和要求。自体皮- 松质骨植骨的爬行替代缩短了骨折愈合过程,新鲜的自体骨具有生物活性,不存在免疫排异,无传染疾病的风险,同时存在骨传导和骨诱导能力。
内固定物更换得坚持以下原则,原钢板内固定者,可更换成交锁髓内针或更长的钢板置于张力侧;原交锁髓内针内固定者,可选用更大号髓内针或钢板内固定;原先短钢板内固定者,可改成较长的钢板。所有病例均需植骨。更换内固定物后,,术后石膏外固定者,应及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活动,骨痂生长良好后,去石膏开始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但是临床上医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以根据骨痂生长情况酌情处理,出院时务必详细医嘱病人注意事项,配合医生,直到骨折完全愈合。LCP钢板内固定适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可用拉力螺钉固定碎骨块及移植骨块, 并对断端行轴向加压锁定。手术关键是将骨折端的瘢痕结缔组织全部切除, 骨端硬化骨全部咬除, 露出正常骨质, 钻通髓腔, 植入的骨块必须牢固的嵌入缺损区, 间隙用松质骨填满,。应积极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严格定期随访及指导。避免过早的不正确的负重。综上所述,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自体骨移植疗效确切,安全稳妥,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值得提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本研究病例均采集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
(二)采集时间
2009年5月~2010年12月
(三)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2]
(1)病史:明确的外伤史,骨折后6个月没有愈合,并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已有3个月。
(2)症状:患者骨折端成角、旋转、侧移位、短缩畸形或者节段性骨缺损、持重疼痛或不能持重、局部在应力下疼痛等。
(3)体征:局部窦道形成、流脓、假关节形成或伴有局部软组织瘢痕、缺损等
(4)辅助检查:X线表现: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端萎缩疏松,中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或骨端硬化,相互成为杵臼假关节等这三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就可以定为骨折不愈合。
2.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
(2)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有假关节形成;
(3)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多次复查X线拍片显示,骨折线
清晰可见,未见内外骨痂或内外骨痂极少;
(4)拍片显示骨折线增宽,骨折端骨面致密性硬化,骨髓腔封闭,骨质疏松,骨痂间无骨小梁形成,或伴有明显的骨缺损;
(5)临床表现有骨的感染、缺损、畸形、肢体不等长、局部窦道形成、流脓等。
3.排除病例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患者有严重的内科疾病,不能够耐受手术者
(3)精神疾病患者
(4)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
2.疗效观察方法
对骨不连愈合的评价应包括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双重评价:
(1)骨愈合评价标准:本评价结果决定于四项指标:骨愈合、感染、畸形和肢体长度,其中骨愈合标准为X线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痴通过骨折线,拆除或试行松动外固定物后骨折无异常活动,下肢可无痛行走,上肢持物骨折处有稳定感。 评价标准:
优:骨折愈合,无感染,断端畸形<7°,双侧肢体不等长<2 CM。
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两项。
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一项。
差:骨折未愈合或再骨折或虽愈合但不具备其他三标准中任何一个。
(2)功能评价标准
功能的评价分上肢与下肢的不同,上肢主要考虑其灵活性,而下肢主要功能为负重行走。
将下肢评价指标定为以下五项:①明显跛行;②踝或膝任何一关节僵硬(完全伸膝或踝完全背伸时,活动范围较正常或对侧丧失15°以上):③软组织情况不良;④有限制活动或影响睡眠的疼痛存在:⑤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
优:存在工作能力且无其他四项指标。
良:存在工作能力且具以上四指标中一至二项。
可:存在工作能力并具以上指标中三至四项。
差: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不考虑是否具备其他指标。
对上肢功能评价参照“Steuart和Hdlly对上肢功能评价标准”[3]
观察指标为三项: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日常活动能力。
l:上肢功能评价标准
分数 痛疼 任一关节活动受限 日常活动
优 无 <20° 完全不受限
良 用力或疲劳后 20~40° 轻微受限
差 持续性 >40° 严重受限
5.课题进度及安排:
2009-05——2010-12 收集病例及随访
2010-10——2010-12 资料汇总及数据分析
2011-01——2011-03 撰写论文、定稿
四、本课题特色、预期取得的结果
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需要不断的进行,更要求开展回顾性工作及进行系统的整理。因此,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资料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通过搜集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09至2010年期间的患者临床资料,对于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临床研究与总结。应用统计分析评分进行术前、术后及相关方面比较,对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获得客观、真实、准确的评价,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五、可行性分析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是山东省中医管理局评定的重点学科、重点科室,在省内知名度较高,病人来源广泛。导师王明喜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骨折不愈合做过大量研究、临床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题搜集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近几年的临床资料,并在导师指导下对这些一手资料进行研究与总结。
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由于并发症较多,治愈比较困难,手术后功能恢复过程漫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经验的总结是非常必需的,也是可行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山东省中医院近年应用钢丝环扎360°植骨配合LCP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分析情况,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也得到了学校、附院等各部门、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 王亦璁,等.骨与关节损伤[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夏和桃.组合式外固定器简介[EB/OL].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2005
[4] 蒋协运.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 Boyd HB, Lipinski SW, Wiley JH J Bone Joint Surg Am, 1961; 43(2):159—168
[6] Audige L,Griffin D,Bhandari M,et al. Path analysis of factors for delayed healing and nonunion in 416 operatively treated tibial shaft fractures [J].Orthop Relat Res, 2005; 438:221~232.
[7] James J McCarthy, John Herzenberg.Tibial Nonunions [J/OL]. eMedicine, Apr 9, 2004
[8] 周来喜,林本丹,钟志刚,等.胫骨骨折三种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比较和临床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 ( 5 ): 428 ~430
[9] 李峰,欧阳跃平.骨不连临床研究进展[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7;28(2):117~119
[10] Harvey EJ,Henley MB,Swiontkowsid MF,et al. Iryury,2003; 34(2):111~116
[11] 任可,张春才,赵建宁,等.持续动态压应力下骨折愈合时软骨内骨化的特点及其机制[J]. 解剖学杂志,2008;31(4):570~574
[12] 李兴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J].中医正骨,2007;19(2):43~44
[13] 吴国华.4种固定方法治疗胫腓骨双骨折的疗效对比[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 1): 47~48
[14] 权毅,潘显明,王元山,等.交锁髓内钉断钉与骨不连的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3,4):207~209
[15] Streeker W, Suger G, Kinzl L. Local complications of in-tramedullary nailing[J].Othopade,1996;25:274~291.
[16] Farmanullah, Muhammad Shoaib Khan ,Syed Muhammad Awais.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OF TIBIAL NON-UNION DEFECT WITH ILIZAROV FIXATOR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2007; 19(3)
[17] Davies R,Holt N,Nayagam S.The care of pin sites with external fixation[J]. [18] 李起鸿.骨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 604.
[19] 杨立民.当今骨科感染的特点与对策[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14: 139
[20] 陈文红,史振满,陈建常,等.感染性胫骨骨折不愈合的外固定架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8):691~692
[21] Sluzalek M,Gazdzik T S,M rozek S et al. External fixation in thetreatment of severe tibial fractures complicated by soft tissue injury [J]. Ortop traumato1 Rehabil,2004;6( 1): 103 ~112
[22] 胡蕴玉,陆裕朴,刘伟.异种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0;10: 33~36
[23] Lu WJ,L B,B NR, et al. Chin J.Traumatol,2006; 9(5):272~275
药理学开题报告范文篇3
【摘 要】
癫痫(epilepsy)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癫痫发作可表现运动 、感觉 、意识 、精神 、行为和自主神经等功能异常 。对于癫痫的治疗应着重于3个方面[ 1 ] :病因和诱发因素的治疗;对癫痫患者的教育和社会照料;癫痫症状的控制。在这3个方面中,控制发作是最主要的目标。癫痫发作的控制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药物控制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对癫痫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抗癫痫药物 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 相互作用 合理用药
【Abstract】: epilepsy is a group of neurons from the abnormal discharge caused by short-term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characterized by chronic brain diseases, with sudden, recurrent characteristics. Seizures may be in the movement, feeling, consciousness, mental, behavioral and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dysfunction, and so on. For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 should focus on three aspects : causes and factors induced by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pilepsy education and social care; control the symptoms of epilepsy. In these three areas, control attack is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The control of seizures can be divided into drug treatment and [1]surgical treatment, drug control is still the main treatment. This paper on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 drugs on the progress summarized below.
【Key words】: anti-epileptic drugs drug therapy adverse reactions interaction; rational drug use
目 录
1 癫痫的发病机制 5
1. 1 生物膜电生理理论 5
1. 2 叶酸假说 5
1. 3 脑内神经递质学说 52 药物治疗的原则 5
2. 1抗癫痫药(AEDs) 的选择 5
2. 2AEDs的有效剂量 6
2. 3AEDs的联合应用 6
2. 4AEDs的减药、停药及换药 7
2. 5AEDs的不良反应 7
2. 6AEDs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83 传统或经典抗癫痫药物 8
3. 1丙戊酸(VPA) 8
3.2卡马西平(CBZ) 8
3.3苯妥英那(PHT) 94 传统抗癫痫药物的新剂型 95 抗癫痫新药 9
5. 1托吡酯(商品名:妥泰; topiramate , TPM)
5. 2拉莫三嗪(LTG) 10
5. 3 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 10
6.新型抗癫痫药物的选择 11
参考文献 12
癫痫(epilepsy)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癫痫发作可表现运动 、感觉 、意识 、精神 、行为和自主神经等功能异常 。
1 癫痫的发病机制
[2]
1. 1 生物膜电生理理论 癫痫是由于大脑局部病灶神经元兴奋性过高,产生阵发性放电,并向周围扩布而出现的大脑功能失调综合征。根据癫痫的发作症状分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局限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等。癫痫病灶的爆发式放电是由缓慢去极化变化引起的高频放电,由于脑外K+ 和Ca2 + 降低,两者皆使细胞内Ca2 + 升高而触发神经元爆发式放电。脑内Ca2 + 增加,激活了外向K+ 通道,加速K+ 外流,终止爆发放电。
1. 2 叶酸假说 70 年代初,文献报道应用苯妥英治疗的癫痫患者血清叶酸水平降低;用叶酸治疗的患者, 癫痫发作次数增多,这就引起了癫痫发作的叶酸假说。很多抗癫痫药如苯妥英、苯巴比妥、扑米酮可使癫痫患者叶酸水平降低,从而控制癫痫发作。提示抗叶酸药可对癫痫有效。
1. 3 脑内神经递质学说 神经元总体的活动是在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GABA) 与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和天门冬酸之间的平衡协调下进行的。如果兴奋性递质相对多于抑制性递质,神经元的活动失去控制而导致癫痫发作。谷氨酸根是主要的兴奋性递质,它是谷氨酸的离子形式,是γ-GABA 的前体,经谷氨酸脱羧酶的作用,转化为γ-GABA ,它们之间有相对平衡的关系,当谷氨酸相对多于γ-GABA 时,可使癫痫发作。依据癫痫发作的相关理论,目前已开发了许多抗癫痫新药。
2 药物治疗的原则
2. 1 抗癫痫药(AEDs) 的选择 治疗前首先要明确是否为癫痫、癫痫的类型、癫痫的病因及病损的部位,癫痫的正确诊断是进行治疗的前提。主要是根据癫痫发作类型、癫痫综合征及特殊的病因选药,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对于全面性发作患者,首选丙戊酸(VPA) ;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CBZ) 。大多数AEDs仅对某一发作类型有效,对其他类型的发作疗效差或无效,甚至有相反作用[ 3 ]。因此,由于发作类型诊断不正确, 而导致选药错误是癫痫“难治”的常见原因[ 4 ]。在难以确定是部分性发作、失神发作或肌阵挛发作时,可先选用广谱VPA、拉莫三嗪(LTG) 或妥吡酯(TPM) [ 5 ] 。
2. 2 AEDs的有效剂量 药物吸收、分布及代谢的个体差异可影响其疗效,因此用药剂量应采取个体化原则[ 6 ]。如VPA、CBZ以及新药奥卡西平(OXC) 、TPM、加巴喷丁( GBP) 均为剂量- 反应相关联的AEDs ,如不按个体化原则用药,而用所谓“常规剂量”,患者可能处于“亚治疗状态”。通常儿童按体重计算药量,婴幼儿由于代谢较快,用量比年长儿童相对较大,成人按一般剂量[ 7 ]。
用药初期应从小剂量开始(开始阶段可以半量或1 / 3 量用1 周) ,逐渐加量至有效控制发作而无不良反应产生的剂量,亦即达到稳态有效血浓度。剂量不足是发作控制不良的常见原因,但对于某些敏感的药物要特别注意,有的患者服用CBZ后可产生严重的头晕症状, LTG可致迟发性皮疹。另外,要根据药物半衰期来判定AEDs达稳态浓度所需要的时间,再配合AEDs血中浓度的监测, 以决定药物的最佳剂量[ 8 ]。
多数AEDs血药浓度与药效相关性明显大于剂量与药效相关性,因此应定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目前经常监测的血药浓度是包括药物结合型及游离型二者在内的总浓度,未与蛋白结合的游离型AEDs才可以出入血脑屏障起到抗癫痫的作用[ 9 ] ,而总浓度有时并不能正确地反映游离型浓度的水平,特别是在多种AEDs合并使用的情况下,因此,测定游离药物浓度更有价值[ 10 ]。
2. 3 AEDs的联合应用 约80 %的癫痫单药治疗即可以比较满意地控制发作,单药治疗的优点是,不良反应少;无药物间相互作用,因此目前仍主张首选单药治疗
[ 11 ] 。对于混合型癫痫或当单药治疗确实不能控制发作时的难治性癫痫,可考虑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不宜超过两种,合用两种或多种AEDs可使药效降低、发作加频,或易致AEDs的慢性中毒。联合用药时应避免选用化学结构(药理作用) 相似,如PB
与PMD;副作用相似,如CZP和PB。在药代动力学方面,可以选优势互补以及可以互相抵消不良反应的AEDs合用。另外,还要考虑药效学的相互作用,由于AEDs间的相互作用可影响其疗效,故应注意药物合用时血药浓度的变化[ 12 ]。传统的AEDs大都经肝脏代谢,通过竞争可能抑制另一种药的代谢,PHT、CBZ、PB、PMD 为肝酶诱导剂,可以促进其他药物在肝脏的代谢而降低血药浓度,而VPA 抑制肝酶诱导作用,可以提高其他肝脏代谢的AEDs的血药浓度,当加用有相互作用的其它AEDs 时应监测药物血药浓度。在联合用药VPA +LTG,L TG的剂量应为常规剂量的1 /2~1 /3 。有报道TPM合并LTG对难治性癫痫有较好的疗效。
2. 4 AEDs的减药、停药及换药 关于减药、停药的时间,各国学者有不同的标准,一般应遵循逐渐减量的原则[ 13 ]。当发作完全控制后,再继续服用3~5 年,才考虑停药。同时还应考虑病因、发作类型、频率、脑电图及患者的工作性质等因素。如有脑炎史、产伤史的症状性癫痫用药时间应长,复杂部分性发作停药应慎重, 发作频繁而脑电图异常者也应长期用药[14]。停药时应逐渐减量,从开始减量到停用,应不少于半年。过早停药可导致发作反复,突然停药会促发癫痫持续状态,停药后一旦复发应立即恢复原治疗方案。换药时,应以递减旧药、递增新药方式撤换,增药可以适当地快,减药一定要慢。一增一减不宜同时进行,原则是暂不变原用物,先加用新药,两药合用至少有3~7天过渡时间,再考虑渐减无效的药物。
2. 5 AEDs的不良反应 所有AEDs都有不良反应,包括急性不良反应和慢性不良反应,其中急性不良反应中的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多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体重改变、头晕、共济失调、嗜睡、精神症状等,通过剂量的调整可防止发生,一旦发生可通过停药可得到改善[ 15 ]。皮肤反应为与剂量无关的急性不良反应。
此外造血系统、肝脏、神经系统、肾脏也可受累。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宿主依赖性的,与剂量无关,是药物的特异性反应( idiosyncranic reaction , IDRs) 。一般的皮肤反应如过敏性皮炎、药疹,通常症状较轻,停药后可好转,较严重的反应需住院治疗,有的可危及生命。AEDs与抗生素和非甾体类药合用,可导致皮肤反应发生率增加。慢性不良反应常常延缓或隐袭发生,可能与AEDs的累积性作用有关,表现为脑病(认知、精神症状) 、周围神经病、骨髓与肝损害、叶酸缺乏等症状。此外还有药物的致畸、致癌作用,为药物的迟发性反应,不依赖药物的剂量,但具有宿主依赖性。
2. 6 AEDs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许多AEDs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并可诱导或抑制肝脏药酶系统,与其他一些中枢抑制性药物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抗组胺药、肌肉松弛剂、类阿片镇痛药等合用可影响其血药浓度,进而影响其疗效或加剧其不良反应。如氟西汀、西咪替丁、异搏停可增加CBZ、PHT的血药浓度;红霉素也可增加CBZ的血药浓度;环丙沙星、地塞米松等可使PHT血药浓度下降。故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应考虑到可能带来的未知后果, 并注意监测AEDS的血药浓度。
3 传统或经典抗癫痫药物
3. 1丙戊酸(VPA) 临床上用其钠盐丙戊酸钠,或其镁盐丙戊酸镁。VPA可使GABA合成增加、降解减少、抑制其再摄取等,从而增强GABA耦合的氯离子通道功能而抗痫。VPA属广谱药物,对各型癫痫发作均有效,尤其对原发性全面性发作、失神、肌阵挛、少年肌阵挛与光敏均可作为首选。对部分性发作、继发性全面性发作也有效;对失张力、强直性、Lennox-Gastaut综合征疗效差。口服与直肠给药VPA吸收率为90%~95%,达峰浓度时间为1~4小时,达稳态约2~4天,峰浓度维持2~8小时。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主要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血浆半衰期9~21小时,平均12~13小时。常用剂量为每日5~60mg/kg,有的甚至达每日60~100mg/kg,分3次口服,有效血浓度为50~100μg/ml。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极少数病人出现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脱发、嗜睡、无力、共济失调;少数病人可出现肝脏毒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转氨酶升高。国外有中毒致死病例的报道,多死于肝功能衰竭,死亡者多数为儿童。用药期间或停药后一段时间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如发现肝功能有变化,应及时停药并加以处理。
3.2卡马西平(CBZ) 亦称酰胺咪嗪,其化学结构类似三环类抗抑郁药,是简单部分性发作尤其是复杂部分性癫痫的首选药物,对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及混合
型的疗效同苯妥英钠,对肌阵挛和失神效果差。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钠通道、抑制NMDA受体所激活的钠及钙内流以及增强GABA抑制功能有关。口服吸收慢且不稳定,进食同时服用可增加吸收;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具有同样的抗痫活性,但血浓度为原浓度的1/3,用药后3~4天可达稳态血浓度。但其具有自身诱导作用,并呈时间依赖动力学,最大诱导发生在4周左右,所以稳态血浓度监测应在1月后。CBZ维持量每日10~30mg/kg,有效血药浓度为4~12μg/ml。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共济失调、粒细胞下降、视力障碍、肝功异常、皮疹。不良反应呈剂量相关性,多与其环氧化物有关,毒性反应相对较低,但严重者可致骨髓抑制和剥脱性皮炎。
3.3苯妥英那(PHT) 二苯乙内酰脲的钠盐(常用抗癫痫药)。作用机理:①膜稳定作用阻滞钠离子通道,减少钠离子内流;②抑制钙离子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③抑制钾离子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④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诱导GABA受体增生,间接增强GABA的作用,使氯离子内流增加而出现超极化。体内过程:①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用药需个体化;②是肝药酶诱导剂。不良反应:①轻症:眩晕、共济失调、头痛和眼球震颤;②长期用药:牙龈增生、巨幼细胞性贫血、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再障 偶见肝损害。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4 传统抗癫痫药物的新剂型
通过增加新的给药途径和减少病人的服药次数,一些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出现了新剂型。用于治疗复杂部分性发作的卡马西平,有两种新剂型。Tegretol2XR 是卡马西平的一种新剂型,其作用相当于普通卡马西平的两倍,可以减少病人的服药次数。Carbitrol 是卡马西平的缓释剂,可以根据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释放卡马西平,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静脉注射用的丙戊酸钠使不能口服用药的癫痫患者或需要迅速终止发作时可以通过静脉途径快速给药。
5 抗癫痫新药
传统的AEDs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20 世纪80 年代,国际上陆续上市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新型AEDs ,常规AEDs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癫痫可试用这些新型
AEDs[ 16 ] 。但这些新型AEDs价格较贵,故仅有少部分患者能够受益。目前有10余种,主要的有GBP (加巴喷丁) 、L TG、V GB (氨己烯酸) 、TPM、zon2 isamide (唑尼沙胺) 、FBM。现在我国上市的有两种,即L TG和TPM。理想的AEDs应具备以下特点:抗发作谱广,疗效好,治疗指数增加,无严重或慢性不良反应及致畸作用,可长期应用;可与其他AEDs合用;不产生耐药性及戒停综合征;线性药代动力学,对肝酶无影响,半衰期长,不与血浆蛋白结合,不被代谢等。
5. 1 托吡酯(商品名:妥泰; topiramate , TPM) 在抗癫痫机制方面, TPM具有独特的多重作用机制[ 17 ]。在药代动力学方面, TPM为线性药代动力学,剂量和血药浓度基本成比例,医生用药时易于掌握,不需测血药浓度调整剂量;吸收快,生物利用度95 % , Tmax 118~314小时; T1 / 2 19~23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15 % , 80 %
以原型从肾脏排出,与其他药物间相互作用少。在临床方面,用于伴有或不伴继发全面发作的部分性发作的加用治疗。近年国内研究表明,除失神发作的疗效不肯定外,对其他各类型发作均有效。目前国内外均由加用治疗向单用TPM治疗转换。在安全性方面, TPM极少有传统AEDs严重、远期不良反应的报道,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包括头晕、嗜睡、注意力下降等,嗜睡是导致停药的主要原因,肾结石形成报道少见[ 18 ]。
5. 2 拉莫三嗪(LTG) 1978 年合成,口服易吸收, Tmax 215小时, T1 / 2 24~30
小时, 生物利用度近100%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55% ,对药酶无自身诱导作用,与PHT、PB、CBZ等有肝酶诱导作用的AEDs合用时T1 / 2缩短至约15小时,与VPA合用时
T1 / 2延长至48~59小时[ 19 ] 。有效血浓度范围未定,主要经肝脏代谢。在临床方面,
单药治疗对典型失神癫痫有效。对于其他AEDs不能控制的部分性发作和GTCS可作为辅助治疗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经6~8周逐渐加至维持量。不良反应轻微,有疲乏、头痛、头晕、复视、共济失调、困倦、眼震等[ 20 ]。皮疹为停药的常见原因,
缓慢加量可避免发生。尚无慢性不良反应及致畸的报道。
5. 3 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 临床适应证:该药在结构上与卡马西平相似,单药治疗用于成人部分性癫痫患者,也可联合用药用于年龄超过4 岁的部分性癫痫患者。该药由于其安全性和疗效确切,毫无疑问将取代卡马西平,成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21]。
6.新型抗癫痫药物的选择
大多数癫痫患者通过使用合理的抗癫痫药物,癫痫发作可获得理想控制。约20 %~30 %的癫痫患者尽管使用了合理的抗癫痫药物,但癫痫控制不良。对这类抗癫痫患者使用新型抗癫痫药物常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苯丙氨酯由于有致死性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的副作用,只用于对其他抗癫痫药物无效的患者。
拉莫三嗪和妥泰对难治性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全面性癫痫发作、Lennox2Gastaut 综合征疗效较为肯定。癫痫患者对拉莫三嗪的耐受性较好,该药对以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癫痫发作有较好的疗效。唑尼沙胺对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患者效果较好。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要较全面性发作的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对这类患者联合应用新型抗癫痫药物疗效肯定。其中,苯丙氨酯、拉莫三嗪、妥泰或奥卡西平单药治疗部分性癫痫患者疗效也较肯定。加巴喷丁和Levetiracetam 的副作用轻,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小,尤其适用于多药治疗的老年患者。
新型抗癫痫药物对常规抗癫痫药物控制不良的癫痫患者的疗效是肯定的。那些对常规抗癫痫药物有严重副作用的癫痫患者,新型抗癫痫药物也为他们带来了希望,但临床医生必须知道正确选用合理的抗癫痫药物[22]。
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随着对AEDs的药代动力学认识的深入、新AEDs的出现,癫痫的治疗已有很大的进步,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临床实践证明,正确的诊断以及合理选择AEDs是提高疗效的关键[23]。
参考文献:
[1] Warner G, FiggittDP. Pregabalin: as adjunctive treatment of partialseizures[ J ]. CNS Drugs, 2005, 19 (3) : 265
[2] 黄枝优, 抗癫痫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医药导报,2001,20(2):91.
[3] Kernitsky L, O’Hara KA, J iang P, et al. Extended - release dival2p roex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outpatients with ep ilep sy[ J ]. Ep ilep2sia, 2005, 46 (3) : 440
[4] Simko J, Horacek J, Waberzinek G. Severe hypothyroidism as acomp lication of anticonvulsant treatment [ J ]. Ep ilep sia, 2004 , 45(3) : 292
[5] Czuczwar K, CzuczwarM, Cieszczyk J, et al. Neurop rotective activi2ty of antiep ilep tic drugs[ J ]. Przegl Lek. 2004, 61 (11) : 1268
[6] JacksonMJ, Turkington D. Dep ression and anxiety in ep ilep sy[ 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5, 76 ( Supp l 1) : 45
[7] Saracz J, RosdyB. Effect ofmelatonin on intractable ep ilep sies[ J ].Orv Hetil, 2004 , 145 (51) : 2583
[8] KoukkariMW, Guarino EJ.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use of leveti2racetam in childhood seizure disorders[ J ]. J Child Neurol, 2004, 19(12) : 944
[9] Suljic E, Alajbegovic A, Kucukalic A, et al. Comorbid dep ression inpatientswith ep ilep sy treated with single and multip le drug therapy[ J ]. Med Arh, 2003, 57 (5、6 Supp l 1) : 45
[10] Lepp ik IE, Bergey GK, Ramsay RE, et al. Advances in antiep ilep2tic drug treatments. A rational basis for selecting drugs for older pa2tientswith ep ilep sy[ J ]. Geriatrics, 2004 , 59 (12) : 14
[11] Go T. Effect of antiep ilep tic drug polytherapy on crystalluria
[ J ].PediatrNeurol, 2005 , 32 (2) : 113
[12] Willmore LJ. Divalp roex and ep ilep sy[ J ]. Psychopharmacol Bull,2003, 37 ( Supp l 2) : 43
[13] Grabenstatter HL, Ferraro DJ, Williams PA, et al. Use of chronicep ilep sy
models in antiep ilep tic drug discovery: the effect of top ira2mate on spontaneous motor seizures in rats with kainate - inducedep ilep sy[ J ]. Ep ilep sia, 2005, 46(1) : 8
[14] Wickelgren I. Biomedicine. As the worm ages: ep ilep sy drugslengthen nematode life span[ J ]. Science, 2005, 14; 307 (5707) :193
[15] Sale ME, Natarajan S, Biton V, Vuong A, et al. A dosing algo2rithm for converting from valp roate monotherapy to lamotriginemonotherapy in patientswith ep ilep sy[ J ]. Ep ilep sy Behav, 2005,6 (1) : 63
[16] Posner E. Absence seizures in children [ J ]. Clin Evid, 2004,(11) : 307
[17] Inoue Y, Nakamura F, Nishida T.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adult
ep ilep sy[ J ]. Rinsho Shinkeigaku, 2004, 44 (11) : 861
[18] Crews JC, Rothman TE. Seizure after levobup ivacaine for inter2scalene brachial p lexus block [ J ]. Anesth Analg, 2003, 96 ( 4 ) :1188
[19] Brodie MJ, Duncan R, Vesp ignani H, et al. Dose - dependentsafety and efficacy of zonisamide: a randomized, double - blind,p lacebo - controlled study in patientswith refractory partial seizures[ J ]. Ep ilep sia, 2005, 46 (1) : 31
[20] Messina S, Battino D, Croci D, et al. Perucca E. Phenobarbitalpharmacokinetics in old age: a case - matched evaluation based ontherapeutic drugmonitoring data[ J ]. Ep ilep sia, 2005, 46 (3) : 372
[21] Klitgrd H ,Matagne A ,Govert J ,et al . Evidene for a unique profile of levit2eracetam in rodent models of seizures and epilepsy. Eur J
Pharmacol ,1998 ,353(2~3) :191~206.
[22] 盛文利,抗癫痫的最新药物研究进展,实用医学杂志,2001,17(12):1137.
药理学开题报告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