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猪苓为我国常用的菌类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多生枫树下,块如猪屎故名(马屎曰通,猪屎曰苓。苓即屎也,古字通用)。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猪苓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猪苓的功效和作用
利水渗湿。
《药品化义》曰:“猪苓味淡,淡主于参,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独此为最捷。”临床多用之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病,湿浊带下,黄疸,脚气等。
泄热止渴。
《本草纲目》云:“猪苓淡渗,气升雨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药性论》也记载说:“(猪苓) 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提到: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治疟止泻。
《本草汇言》记载:“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利小便,故前古主主痎疟。”《方脉家宝》中就记载有用猪苓配柴胡、茯苓、半夏、生姜等治疗新久痎疟。又《时病论·湿泻》云:“泄泻之病,属湿为多。湿浸于脾,脾失健运,不能渗化,致阑门不克泌清别浊,水谷入大肠而成泄泻矣”。治泻之法,《医学入门.泄泻》中云:“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故用猪苓治泻,可以分便小便,从而使湿去泻自止。
抗菌作用。
猪苓的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鉴别应用。
猪苓与茯苓:二药都能利水渗湿,对于小便不利、淋痛、水肿等证,常相须为用,协同利水效果。但猪苓淡重于甘,主入肾与膀胱经,只能渗湿利尿,无补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茯苓则利中有补,甘则补中,淡则能渗,即胃落滋补心脾而益肺,宁心安神。又能利水通窍除邪热。补而不峻,利而不猛。
利尿。
动物实验证明猪苓的利尿作用强大。人每次口服8克,药后6小时内的排尿量和尿中氯化钠的量分别增加62%和45 %。比对照药卡非因强,其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抑制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特别是钠、钾、氯的重吸收所致。
猪苓的禁忌
有湿症而肾虚者忌。
猪苓的附方
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猪苓汤)
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引饮:猪苓五两,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录》)
治痃疟不分新久:猪苓一两,茯苓五钱,柴胡四钱,半夏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未发前服,渣再煎,发后服。(《方脉家宝》)
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嗜卧不食:猪苓(去黑皮)半两,肉豆蔻(去壳,炮)二枚,黄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捣罗为末,米饮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圣济总录》猪苓丸)
治子淋:猪苓五两。捣筛,以白汤三合,和方寸匕为一服,渐至二匕,日三夜二,尽,不瘥,宜转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
治年壮气盛,梦遗白浊:半夏一两,猪苓一两。上半夏锉如豆大,猪苓为末。先将半夏炒令黄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为末;以一半猪苓末调匀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猪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养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于申未间冷酒下。(《济生方》猪苓丸)
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猪苓散)
伤寒口渴。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三次。此方名"猪苓汤"。
猪苓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