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6-12-09 16:18

在阅读了文言文《墨池记》之后你有什么样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墨池记》读后感,欢迎阅读!

《墨池记》原文欣赏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读后感(一)

文章首先介绍了在临川的王羲之墨池,但又不去追究其真假——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转而强调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指出王羲之晚年的书法成就实际上是由于他勤学苦练,而不是天成的——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总结自己的观点学习确实是不可缺少的,更何况你想要在道德方面得到深造呢——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文章一步步加以引申推论,最后落到主旨——道德的修养上来,突出了勉学劝善的目的。

文章第二段说明写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作者肯定了王盛君悬挂“晋王右军墨池”六字,又请作者写记的用心。然后感叹——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人有一技之长就使得后人这样尊崇,更何况是仁人志士所传下来的品德作风,它对后世的影响将会多么大啊!文章名为《墨池记》,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勉学劝善。

沈德潜评本文时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作者从讲书法到讲道德,从讲怀念书法家到追慕先德目的在于一个“勉”字——勉其苦学,勉其追求古贤的道德风节。文章文字简洁、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充分体现了作者着重于道的文学主张。

那么曾巩的为人怎么样呢?曾巩是一个言行一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我想这就是他能把“劝学”的文章拓展到“勉学劝善”的原因——习惯使然也;或者是环境所迫,有必要张扬一种精神,否则文章没有价值,即没有现实意义。

现代文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部分文人可能比以往的前人更讲究实惠了。作品中(各类文艺作品)明显地看出了道不道的早已束之高阁了,而且做人的原则也大打折扣了。更有甚者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是坚持干着损人不利己的勾当,还振振有辞。

墨池记读后感

损人利己我能理解(不要误会,我并不赞成),可损人不利己却是令我这个普通人费解的。利己主义,这是批判了多年的东西,所以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那么什么是“自私自利”呢,字典上说是“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出自《晋书·潘尼传》:“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列子·杨朱》:“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私心”“过重”叫自私自利,若不“过重”就是正常的,因为不可能一点儿私心也没有。至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在《人为什么而活》一文中具体谈过,这是不可能存在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我的博客中查找)。因而我认为有人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无可非议的,再退一步说由于无奈“损人利己”我都能理解;但是“损人不利己”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不知是我的智商有问题还是个别人没有进化好。

大家晓得这样一句话“在人世间更多的时候:善屈从于恶、有知屈从于无知、高尚屈从于下流”。可渔民不能由于海上有台风就永不出海,农民不能因为怕灾害就不种庄稼,科学实验不能因为怕失败就不去研究。因噎废食是要不得的。我依然相信无论天空有多少阴霾,明天太阳都会照常升起。

丘吉尔说:“我们都是虫蠕。而我确实认为我是一只萤火虫。”当然这是他的谦虚,但却说出了伟人的特点——要发光,要有益于人民。丘吉尔应该用什么比喻我不知道,我只记得尼克松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没有丘吉尔,西欧也许遭受奴役;没有XXX,东欧也许获得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地区,他的讲话比罗斯福总统的讲话更能扣动我的心扉。

有益于人类、祖国、人民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那些公认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不用举例。先说曾国藩,有人称他“内政内行,外交外行(天津教案的问题)”,但仍是白璧微瑕,后人会永远敬仰他。李鸿章也有相当的人理解同情他。就连汪精卫也有人为其惋惜。可是才华横溢的秦桧、胡兰成除个别人外,好像绝大多数人就不敢苟同了。

我经常想丘吉尔把自己当做萤火虫,我们普通人应该是什么呢?我就做一个平凡的益虫吧。把仅有的“一点儿”光和热送给我的亲友和学生,我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是在进步的,人间是有温暖的,人类是有希望的。

我们要经常读读《墨池记》,发扬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继承前辈的道德风节,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做出贡献;至少能让我们生活的圈子多一些阳光,少一些烦恼。

《墨池记》读后感(二)

我读罢曾巩的《墨池记》感受颇深,王羲之临池苦练书法的精神激励着我,并且与此同时油然而生我对后代儿孙们寄予的希望:要获得一技之长,必须要发奋图强。做到:众人能做好的我亦能,众人不能做好的我独能。此外,为人要修德行仁,庄重正直。

下面摘录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以便不断鞭策我和后人: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意思是说:临川城东有一块隆起的高地,它面对一道溪流,称为新城。新城上面,有个低洼的长方形的池子,被人称为王羲之的洗墨池,这是荀伯子在《临川记》里说的。羲之曾经仰慕张芝在水池边练习书而把池水都染黑了的精神,这里是羲之洗墨的遗迹,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的时候,他曾经遍游东方,乘船出海游玩,在山水之间寻求快乐。莫非他在尽情闲游时,曾在这里停息过吗?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精妙,那么他擅长书法的本领是靠自己花精力练出来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但是后代的人没有谁能赶得上他,想必是他们学习的精神不如王羲之吧?这样看来,学习的工夫本来就不可缺少啊!何况要在道德修养方面达到很高的要求呢?

墨池记读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