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路线高度把握媒体角色

发布时间:2017-03-14 14:50

关键词: 群众路线 媒体角色

201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湖北调研时强调,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三谁”的指导精神是在新的形势背景下提出的,只有准确把握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才能坚持依靠群众并服务群众,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新闻工作者应正确面对新形势

1.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各国刺激经济、发展科技、改革制度、增强军事力量,在既合作又斗争的国际新格局中努力占据有利地位,彼此关系也不断调整。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资源得到更好配置和共享。生产、金融、科技、投资、贸易的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紧密结合,提高了协作抗风险能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然而,经济全球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负面效果,比如民族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化,金融市场不稳定,环境遭到破坏。

我国在这样的政治与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国积极参加世界事务,在政治上强调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经济上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与竞争,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的崛起震撼了世界,同时也引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安。他们利用新闻传媒散布“中国威胁论”,利用国内某些不安定因素攻击我国政治制度、经济成就和社会发展。比如2008年拉萨发生的“3·14”事件被某些西方媒体渲染、夸大,进行歪曲报道。在意识形态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我国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我国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实现强国梦想不断努力。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明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国内形势中,我国媒体应熟悉时代旋律,明确自己的角色与责任,弄清依靠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2.媒介环境的变化。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突破旧媒体的生产方式与价值取向,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地域、传受者之间的界限,体现了强大的去权威性和包容性。传媒产业步入了完全竞争状态,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时代已经结束。新媒体时代,竞争核心不再是对传播渠道的拥有和掌控能力,而是传播内容的原创能力以及对内容资源的集成配置能力。新媒体为不同的媒介形式提供了新的基础,经改造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具有持续生命力。

媒介融合增强了媒体间的合作性。无论是传统媒体之间还是新媒体之间,或者是新旧媒体之间,合作是融合的外部条件,技术合作、内容合作等全方位的合作将在媒体间展开。媒介融合对新闻传媒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尤其使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来源、信息管理和采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信息传递更迅捷、受众覆盖面更广、受众地位上升、传受双方的互动增强。

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有效利用新媒体和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优势,是媒体实现快速信息传递的必要条件,也是媒体更深入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的手段。

3.媒体本身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深刻变革,新闻传媒体制也随之变化。目前我国传媒的格局是以党报为核心,其他媒体多元并存和竞争发展。我国传媒进入了现代化转型期,大部分新闻媒体实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集团化发展。新闻传媒事业的体制变革带来了媒体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在参与媒体市场竞争过程中,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角色易位,忽视了媒体责任,混淆了媒体服务的对象,忘却了媒体应依靠的主体和基础。

新闻传媒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人民通过新闻传媒表达呼声与诉求,实现知情权和话语权,从而获得经济支持、政治权利、法律保障,进而赢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权与监督权。然而,在传媒变革的过程中,某些媒体受到市场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传播趋向商业化、庸俗化,远离群众生活,虚假新闻泛滥,背离媒体的本位,淡化甚至放弃媒体的社会责任。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指导下,我国传媒特别是主流新闻传媒理应明确角色定位,调整报道视角,依靠广大人民真实报道,关注人民的诉求,表达公众意见,维护公众利益,舒缓社会矛盾。

4.受众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在心理上,广大群众期盼了解更多的新信息,特别是与之相关的国家政策、改革措施、社会保障信息,比如养老金、公积金、最低工资标准、入学、物价等,人们渴望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对民主的诉求和各种利益的追求越来越主动,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维权意识。在行为上,广大群众的媒介素养逐步提高,越来越广泛地接触和使用新媒体,并借助媒体实行舆论监督,传达民众的意见,进而亲身参与社会事务,促进制度的改革和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依靠广大群众开展新闻工作,必须深入知晓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了解他们的心声和需求,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用群众语言和形式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监督权力,真正做到服务群众,服务党和国家。

实践证明,越是和群众联系紧密,媒体就越受欢迎,脱离群众,媒体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掌握“三谁”内涵,勇于责任担当

1.为了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指出,新闻单位要努力“使新闻报道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①这实际上是从三个维度说明了新闻传媒服务的对象,人民是新闻传媒服务的最重要的主体对象,同时新闻传媒又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我们的执政党服务。弄清服务的对象,就要坚持党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

在怎样坚持党性原则上,新闻界仍然存在一些思想混乱和模糊观念,对此,我们应明确党的根本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新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新闻传媒依然要坚决按照党和政府的政治纲领、思想路线工作,同时充分考虑媒体的产业化性质,尊重市场规律和群众的需求,既有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又有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观念。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正确宣传党的各种方针政策,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报道,在组织上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群众性原则是我党的一项根本原则。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传媒的主人,从根本上说,我国的新闻事业都属于人民,因此,我国新闻传媒的最高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依靠谁

不仅依靠报社的同人,而且依靠全党、全体人民群众办报,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党员,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做好新闻工作。

毛泽东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领导人,不仅对其概念、内容进行了阐释,而且付诸实践,形成了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其中,关于办报的路线和方针,他说:“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②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也指出:“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大家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善于做调查研究工作,紧扣时代的脉搏,倾听群众的心声,多写出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好作品来。”③党的执政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把这个政治立场落实和体现到新闻工作实践中去,我国新闻传媒才能承担社会瞭望者和监督者的责任。新闻事业的全部工作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监督来完成,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传媒群众性原则的实质。

新闻界的同人具备专业新闻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是直接办报者。此外各级党委也应积极支持新闻工作,党委要帮助新闻传媒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政治方向,经常听取新闻传媒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帮助新闻传媒解决困难;广大党员应关心和参与新闻工作,经常向新闻传媒提供信息和稿件,帮助媒体了解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发展通讯员队伍和特约撰稿制度,吸引广大群众包括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参与新闻工作,使之最直接、最准确地反映情况、表达舆情,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

3.我是谁

2011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干部要搞清楚“我是谁”的问题切勿脱离群众》,着重讨论了领导干部应弄清“我是谁”的问题。对于新闻工作“我是谁”有两重意思,一是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要弄清自己的角色,二是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责任。

“我是谁”实际上是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责任问题。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传媒业,一方面扮演着传播信息、承载文化的基本社会角色,另一方面扮演着传达思想、表达公众利益、反映和引导舆论等意识形态工具的角色。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工作者。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传媒和新闻工作者角色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新闻传媒不再依靠“皇粮”,而是自负盈亏,媒体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对经济效益的争夺日益突出,媒介市场化使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新闻工作者在媒介竞争和新闻生产的过程中也受到强烈冲击,思维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不仅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还是媒体的雇员,新闻领域的竞争者以及一个普通的社会人。由于多种角色并存,一些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在角色定位的认识上混淆不清,发生了角色变异、错位、失调、退化等现象,比如炒作新闻、搞有偿新闻,见风使舵,捞取政治资本,谋取私利等,不仅没有起到对社会的引领作用,而且出现倒退和搅局现象,甚至被敌对势力利用。

因此,明确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弄清“我是谁”是正本清源。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的本职是传递新闻,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反映社情民意,关注民生和社会公众利益。

深入理解“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发挥新闻媒体的战斗力

深入理解“三谁”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新闻工作,具体应该如何去做?以下从三个方面说明:

1.内容上实事求是,准确传播信息。

对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我国领导人都相当重视。毛泽东要求向人民群众真实报道成就的同时还“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④,“广东大雨,要如实公开报道。全国灾情,照样公开报道,唤起人民全力抗争,一点儿也不要隐瞒。政府救济,人民生产自救,要大力提倡报道。工业方面重大事故灾害,也要报道。”⑤用事实说话是邓小平一直倡导的理念,他说:“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农村改革初期人们对新政策实施的担忧)……我们的报刊、电台和所有的宣传工作都要注意这个问题。”⑦江泽民说:“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⑧胡锦涛的《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⑨

在新的时期,失实报道仍然存在,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讲真话,报实情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新闻报道不仅要反映单个事实的真实和准确,还要从总体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反映本质的真实。在内容上事实求是,准确传播信息,充分尊重人们群众的知情权,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础。

2.形式上丰富新闻报道的手法,讲究报道艺术。

单一的报道形式,难以激发受众的求知欲和审美趣味,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新闻传媒必须努力探索新的多样化的报道形式,进一步丰富报道的内涵。

形式为内容服务,媒体的表现形式影响着传播效果,好的报道形式有助于受众对报道内容的接受和认知。在报道意识上媒体要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受众;在报道选题和内容上用来自群众实际生活的事实说话,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在报道体裁上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突破公式化的报道;在报道手法上,让群众成为报道的主角,综合使用各种报道方法,如解释性报道、连续报道、组合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在报道语言上通俗易懂、生动具体、新鲜有趣、有亲和力,读来引人入胜,兴致盎然;在报道风格上有鲜明个性,好的文风。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以记者采访调查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改版前的《东方时空》中的栏目《百姓故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用镜头记录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态;CCTV.com(中央电视台国际网络)开通了电视批判、网评天下、线上故事、在线主持等栏目,重视与网民的交流与互动,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各地方媒体也较为重视发挥地方资源和优势,用贴近本土生活的形式吸引受众,满足他们的接受需要,楚天都市报是其中的佼佼者。

总之,新闻报道要充分考虑受众接受新闻的心理、习惯、能力,力求做到大众化、多样化和个性化。

3.行动上走进基层,新闻工作与群众紧密结合。

2011年2月22日刘云山在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在走进基层中提高新闻工作服务群众的水平》,他说:“新春走基层”活动是新闻战线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三贴近”、推进改进创新的生动实践,是锤炼队伍、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有益尝试。走进基层是锤炼新闻队伍的手段,是实现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群众化的途径,也是深入理解“三谁”实质的行动基础。

刘云山在讲话中还说:“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说到底这是一个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是一个坚持唯物史观的问题,是要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要求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深深扎根于基层和群众之中,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基层,同时充分表达群众的心声和意愿。

群众利益无小事,媒体应高度重视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切身利益,新闻工作着眼于为群众谋利益,为他们排忧解难,把人民群众真正放到新闻工作服务的根本,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继承我党新闻工作优良的传统,并且在动态中把握本质,在新情况中把握新问题,是“三谁”提出的根本原因,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既要因时而变,也要始终明确自己的角色与责任,弄清依靠对象和服务对象。

[注释]

①载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9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95页。

⑤《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页。

⑥《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2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⑨载于《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4页。

从群众路线高度把握媒体角色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