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职称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5 09:53

语文学科是贯穿中小学乃至大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对于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了中学语文教师职称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中学语文教师职称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职称论文篇一

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摘 要: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期的压力积淀,中学语文教师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职业倦怠感尤其突出。从社会因素、学科因素、制度因素、教师个人因素四方面来阐述造成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外部压力使语文教师找不到职业尊严,缺乏成就感,疲倦工作。语文教师个人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解压,不注重个人能力发展,加重职业倦怠感。

关键词:职业倦怠;语文;职业尊严;压力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61-03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即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而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986年,马勒诗等人从社会心理学观点出发,提出了评估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感到耗尽、用完)、去人格化(表现为冷酷与麻木)、低个人成就感(自我评价低和缺乏适应性)。1991年,美国心理学家法贝根据马勒诗的三个维度,将教师职业倦怠归结为三种表现形式:精疲力竭型――这类教师在高压力下的表现是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狂热性――这类教师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这种热情通常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整个信念系统突然坍塌,最终屈服于精疲力竭。低挑战型――这类教师,认为工作本身缺乏刺激,他们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来做当前的工作是大材小用,因而厌倦工作[1]100-101。

目前,教师职业倦怠大规模地存在,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法贝等人是对普遍意义上所有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具有共性,但教师由于所带具体学科不同,职业倦怠程度也不同,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更是有所差异。只有针对具体学科,深入分析倦怠成因,对症下药,才有可能解决弊病,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学语文教师由于所带学科的特殊性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对工作充满怨言,想着改行或跳槽,这种潜意识的厌恶会不由自主地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听课积极性,学生的消极反应又会加重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受,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要想将这种语文教学的“恶性循环”引导成“良性循环”,需要综合考虑造成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各方面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

一、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部因素

(一)社会因素

1.教师职业神圣化与教师不公待遇的矛盾

社会是一张无形的网,它的结构和质地规范着人们的生活。社会舆论给予教师的定义是崇高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学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普通话标准、举止优雅,灵魂上也要完美无缺,行为上更是要堪称楷模。人们常用“园丁”、“蜡烛”来比喻老师,教师也常常要求自己在学生、家长面前表现得完美无缺,得到尊重。但是,教师不是神,只是一个简单的自然人,他们有生活的需要,有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所以在追求工作尽善尽美的同时,教师也会追求个性、机遇、职称、工资等。而社会给教师规定了义务却没有赋予教师相应的权利,教师的工资报酬低于很多专业人员、公务员。经济地位往往决定着社会地位,低的工资待遇却要求高的精神付出,这种付出与收获长期不成正比,造成教师巨大的心理落差,久之便会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厌倦。

2.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矛盾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国家虽提倡素质教育,但在高考指挥棒下,社会家长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唯以升学率是从。人们习惯于用升学率为标准来衡量教师的优劣[2]。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教师不能体罚学生,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可是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不断地补课、加重作业,学生疲倦、教师也疲倦。每天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使教师失去自由休息时间。在语文教学中,作文、阅读的批改尤其耗时耗力,这也就让语文教师更容易产生对工作的厌倦感。本来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期望是教书育人,而这样几乎所有的工作和时间投入都只为提高学生成绩忽略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塑造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应考机器 ,这与教师的职业期望相冲突。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期望的落失使教师身心俱疲,无助感与失落感油然而生,使教师失去工作的动力。

(二)学科因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因素具有普遍性,可能是各学科教师都有所感受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使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感受更加明显。小学语文教学生读书、识字这些基础知识,尚能得到学生重视、学校认可。而中学,学习科目增多,语文学习又不能立竿见影,学生开始不重视语文。语文这一传统学科,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数理化和英语学习上,学校把教育经费重点投入到理科实验上,同时语文作为应试科目,学生考试分数又不能低,这种学习矛盾给语文教师带来了难以解决的矛盾。

1.语文学科特殊性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其人文性决定语文学习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和理科、外语学习截然不同,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

另外,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是明确的,具体目标中的内容是可以量化的。但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由于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些目标内容是无法量化的,“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而现在评价体系中仍然是采用考试的形式来考核语文素养,采用标准化的答案,社会、学校及家长将分数看成衡量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教学结果的唯一标准,这给语文教师带来很大压力[3]。

2.语文教学时效长

学生大多有过这种感触,数学等学科只要多练习多做题,分数是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较大提高的,而语文易学而难精早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语文再多读多背,做再多的题,分数始终在某一点上徘徊,难以立竿见影。这使学生不愿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语文,教师怎么教,成绩也就是如此,打击了师生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除了要有很好的知识能力外,还要有好的表达能力。语文是教学生“读写听”,是丰富学生情感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要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情感丰富且善于表达。有的语文老师声音模糊,文学底蕴不够,课堂上不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将知识准确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不能将课文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这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因为不喜欢语文老师而不喜欢语文课,老师也得不到成就感和自尊,会加重职业倦怠。

(三)人际关系

协调好人际关系,也是教师能力的一种体现,是教师性格的一种影射。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智慧。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可以使教师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工作,一个优秀博学的领导可以在教师迷茫时给予安慰,可以给年轻的老师经验的指导,一群热心淳朴的同事可以相互体谅相互帮助。教育本就是个大事业,世界上没有任何学科是独立的,完全和别的学科的知识划分界限,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数理化相关联”。显然,教学需要各科教师的合作。可现实生活中,学校领导多是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已脱离实践的老教师,他们与教师不属于一个群体,不能感同身受教师的辛苦,“领导张张口,老师团团转”这无疑增加了老师的职业倦怠感。学校的教育机制使教师间存在竞争,导致教师同事间关系不纯洁。在利益的驱使下,同事关系表面和睦,暗地里却相互不信任,甚至互相防备。这种人际关系的表里不如一,需要教师更加圆滑,而教师接触的是未成年的学生,这需要他们保持童心保持一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像语文老师,长期的文学熏陶,使得他们更加向往纯洁高尚的心灵、更加愿意标榜自己的个性,可工作中各种规范纪律的束缚,与内心愿望想违背。长此以往,语文老师或是随波逐流或是精神压抑。

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是值得研究分析的教育问题。社会舆论应该正视教师的职业角色,人性化地评价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包容。学校应该给语文老师更多的尊重,改变语文成绩考核的评价标准,重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这些外因是造成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但是内因才是根本,起决定作用。社会是不可言语的,我们不能将所有责任推给社会,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由来已久,学校的管理制度也不是短时间可以推翻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保持心情愉快,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充实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热爱学生、热爱语文、热爱教育事业,这才是缓解自身职业倦怠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绮,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开梅.如何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J].论坛,2008,(11):91-92.

[3]郭璐璐.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9-31.

[4]华冬霞.谈高中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科教文汇,2009,(9):14.

[5]方龙珠.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7-8.

[6]任玲.论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职业情感的消退[J].现代语文,2009,(9):26-27.

[7]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朱娜.80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学语文教师职称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职称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