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的困惑

发布时间:2010-09-24 22:36 阅读量:2334 日记本:《个人日记》

燕子真是个可爱的小东西! 她像个女扮男装的绅士。青色的西装,正宗的燕尾服,雪白的衬衣,佩棕色的领结。温文尔雅,娇小玲珑。

每年清明没到,望着空中的小燕子,我母亲总是念叨着她们,“来得明,去得白”。意思是说,燕子清明来,白露就去了。这本来是燕子作为一种候鸟的习性,可听到母亲一说,我就联想到了做人,人活一世,不也是要来得明,去得白吗?又想到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话。

燕子夫妻是典型的“两个劳动模范,一对恩爱夫妻”。携带着明媚的春光,燕子夫妇一前一后,扎进农家,或楼板,或墙壁,择址做窝。窝一般呈半圆形,是用衔来的泥和草茎经唾液粘结而成的,层层叠叠细密而又均匀,光溜而又规矩,像是按照建筑师规划设计做的一样。一个燕巢筑成功,那么多的泥,加上窝底铺上的软和羽毛,夫妻一口一口的衔,真不知道要忙上多少天。窝做好了,就开始繁殖。每年繁殖两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第一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据说也有2~5枚。燕子的蛋,乳白色。夫妻俩共同孵化。14~15天幼鸟出壳,夫妻俩就到处觅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能出飞,再喂5~6天,才可自己取食。从筑巢到生儿育女到抚养成人,该付出多少汗水和艰辛!燕子素以雌雄颉颃,入则成双,出则成对,古人以此为爱情的象征。诗经云,“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南宋词人史达祖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燕子恩恩爱爱,形影不离,风雨共担跃然纸上。

燕子是人类的朋友。她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研究表明,一只燕子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每当风雨来临,燕子低飞,那是因为昆虫集聚,正好米西米西。

“燕子归来寻旧垒。”一年一度,燕子夫妇又来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多么好的燕子,可是我却不敢欢迎她!燕子来了满屋飞,叽叽喳喳,吵个不停不说,还要拉屎,光洁的地板被脏的一塌糊涂,筑巢、喂食时更把雪白的墙壁涂鸦得不堪入目。我坚决要把他们赶出去。这时,母亲不肯了。老人家说,燕子是好东西,通人性,千百年来都这样,不能赶!我说您能保证他们不弄脏屋内的东西吗?母亲不语,当然不能保证!只好让我赶走了燕子。其实,不只我一人,现在房子好些的人家都这样,不是关门闭户,不让燕子进屋,就是将进屋的燕子赶出去。不是现在的人不爱燕子了,是因为条件发生变化了。过去,平房多,室内装修也简单,脏一点不要紧,容易清除。现在就是农村,一些人家装修、摆设都很讲究,容不得玷污。平心而论我也不忍心赶走燕子的,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望着被赶出的燕子的背影,我很困惑。她们到到哪儿去落脚呢,哪儿去筑巢繁衍后代呢?人是怎么了?物质文明程度越高,就越野蛮,越失去人性了吗?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却不能让千百年来就和我们在一起的可爱可敬的小燕子安生!

燕子的困惑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