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1-06-14 00:57 阅读量:5343 日记本:《个人日记》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要谈艺术,似乎有点过于高调,但鉴于自己对于艺术的热爱不免在这里扯谈一番。艺术,在我们90后的眼中到底是什么?

艺术,我不知道它这两个字的背后藏着什么样的魔力,以至于我从小对它充满了憧憬。在懵懂时分,我就羡慕那些从事艺术方面的人们,因为从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谈吐装饰中我发现了生活原来可以不用这么矜持。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才是畅快淋漓的生活方式。

当我在中学踏入艺术的大门之时,班上的同学都用羡慕的眼光把我叫做艺术生。在他们的瞳孔里,似乎艺术生的艺术天赋都比他们好,他们都想从每一个学画的人那讨几张画来,幻想这以后他们出名后这画可以顿时使自己价值倍增。现在想来这是多么的幼稚好笑。而艺术生在老师眼里好像都是些不羁的学子。成绩不好了便想去寻找这种“旁门左道”。我的入门艺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的。

随着岁月的更迭,到现在而言学习艺术已经有了一段时日,艺术的一些观念也已经开始有一点点萌芽,但是现在莫名的有些迷茫。我不知道在金钱横冲直转的冲刷下,真正的艺术到底还剩下几成。

前一段时间,到一些画室客串了一下。被颜料和碳灰侵染的白墙上贴满了所谓的好画,临近艺考的他们似乎信心百倍。和他们交谈一番后,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偌大的潇湘竟是些生产机器的工厂,教育模式完全以考试为目的,看到此景,怎能不让人哀叹神伤。忆想当年,我们湘楚大地盛产文人骚客,不乏一些文艺风范,而现在在他们眼中艺术竟成了应考落地的康庄大道,艺术修养和思维完全被抛掷脑后。这简直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假若不是真心热爱这门学问,又何必学人用此媚雅。艺术本应当是有内心的意念而画,而不是单纯的为了画画而画,艺术本生就是让人在其中享受的过程,并非让艺术来牵着你的鼻子走,那样你只是媚雅途中的一个渺小的奴隶。艺术应当你自己才是主体,要为自己而画。 有人说“齐白石的画不怎么的,只会画一些虾草、萝卜、白菜。”可他高明的恰恰不是这些虚有的形式,而是其深邃的思想。也可以这么说,他画的是他的一种世界观。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别人没发现而他发现了的低层人们的生活现状。所以讲艺术不仅仅靠技法靠形式来吓人,更大程度上是独有又思想与品味,并用其画自己想画的画。

像各种各样手艺高超的枪手的赝品之所以不能与真品与之媲美,原因就是在于他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形似只需你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就可以使之活灵活像,而“神”则不同,它是一个艺术家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思想沉淀的一种感性的宣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所以旁人无法如临其境大的感受,更不可能时时刻刻按照原创者的思路来绘制。仿制人家的名作即使你仿制得栩栩如生,你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台手工艺性能极好的机器,而非一个集大成者。真正的高手能够与每一个观赏者进行心灵交流。(我这里所说的仿制并不包括学习、临摹他人作品)

前一段时间,看过一本叫做《孤独的大师》的书,从中记录了每个重量级大师的传奇故事以及他们的代表之作。基本上每一个大师都对艺术饱含激情,可谓艺若其命。多才多艺的达芬奇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并用坚定的行动跨越了当时宗教封锁的阑珊,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建筑和雕塑著称的米开朗基罗用高尚的人格在强权面前捍卫着净土的尊严,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他敢于公然挑衅统治者;患有精神质的凡高更是把艺术视为直接人生的仅有的生活方式,内心的躁动不安更是跃然于纸上。大师本应该是很风光的,我一开始就这样认为,而且对于作者把大师加之为孤独使我非常的不解。但当我读罢此书后我才深刻的了解到原来大师就是一直走在别人前面的人。在其余人都沉浸于艺术的潮流阶段时,而他们必须以划时代的眼光看到更为精到的艺术视角。在其途中遭遇的非议和排挤可想而知。在这样落魄的时代中坚定航针,内心和孤独与寂寥非常人所能想象。难怪越是艺术卓越的大师,生前越是穷困潦倒。有句话说得很好,当世人生前对一个真正大师抛弃的太多的时候死后往往要加倍的偿还他。了解了大师的事迹之后,我才深刻的知道,艺术其实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并非想象的那样完美。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每一个光鲜的背后,都有其不可言喻的苦衷。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曾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绘画为什么不能变成像建筑那样的构筑性艺术呢?于是,我们看到另一种抽象;一种以极端简化、极端单纯的造型要素——直线、矩形,红、黄、蓝三原色,黑、白、灰三非色构成的作品。他幻想以一种明晰、秩序井然的艺术体现神秘宇宙的客观法则,向人们揭示那隐藏于肉眼所见的纷纭万象之后的永恒真理。蒙德里安的哲学神秘主义倾向,使他醉心于图形于色调之间神秘关系的无尽探索。“艺到高处亦无痕,笔落深心尽是情”受了几年的艺术熏陶,这两句便是我的艺术心得。艺术的本身途径就是一个圆,从无知的起点,到历经沧桑的洗礼后最终又回到原始位置,虽然位置未曾改变,可是,性质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艺术达到大至大成之后,信手拈来的事物便是最纯真的艺术。但是这其中必定要由内心的气韵来驾驭。。

中国古典学也特别重视“气”,把气视为生命的构成本原。在艺术中的“气”是指艺术家内心世界思想情感的运动形态,是客观事物激起主观情感波澜和起伏变化。“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气是推动着感情的浓淡和趋势,产生艺术的动情力。所谓“势”,是 创造者主体的精神世界活力与客观生命活力交融而形成的艺术生命的开合与节奏。按照刘勰的比喻,“如动机发二矢直,涧曲湍回”。《孙子兵法》说:“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都是说“势”是一种自然的力度趋势,其方圆曲直,有如箭、涧、木、石一样,是一种力的构成,合乎自然。当欣赏舞蹈的时刻,我们的视觉和内心动作追随的不仅是奔驰扭动的身体,而且感到无数相互作用的力。正是凭借这种力,舞蹈才显示上举、前进、退宿或减弱的总体气势。一种舞蹈越完美,越使我们忘记那借以舞蹈的现实物的实体,这种幻化的迷人的东西就是由多种神秘的力交织成的“气势”。

任何学科到达终点时都具有相同的规律 。正所谓殊途同归,每一门学问都是一脉相承。绘画如此,文学如此,其他学科也亦如此。

我眼中的艺术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