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交流思想?

发布时间:2016-11-26 19:00 | 日记本:《心理》

如何与孩子交流思想?

应该提倡父母和孩子主动沟通、谈心,这样父母可以及时地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能通过语言把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经验、思想比较准确地传达给孩子。父母和孩子谈心,应该讲究方法技巧,注意以下几点:

□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

有些父母平时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发生了问题之后就严厉训斥孩子,久而久之,与孩子的感情距离渐渐拉大。因此,家长与孩子交谈,首先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比如说句笑话,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等,这样不知不觉中就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沟通效果也会好得多。

□放平自己的心态。

不少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表情,让孩子感到不易亲近。杜校长说,父母与孩子谈心,应该放低姿态,同时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替孩子考虑,不能总是以长者自居,应及时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

□利用典型,善抓谈话的机会。

孩子自身和周围环境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事情,如果抓住典型事件,及时交流思想,其效果要比平时好,孩子也比较容易听得进去。一般来说,家长会之后是孩子们最急于和父母谈话的时候,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很多情况。

□有的放矢,主题明确。

针对孩子的什么思想,解决孩子的什么问题,要做到胸中有数,在谈话时,围绕主题进行双向交流,使孩子有所得。如果遇到了敏感的问题,也不要回避。对于不宜直接说的,可以采取侧面启发的方式,不要态度暧昧,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选择方法,增强谈话的效果。

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谈话方法。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直叙法,父母直接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其特点是快捷,但只适合于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间接法,向孩子讲一个小故事或引用一个事例等,引起孩子谈话的兴趣,然后顺势引导到谈话的主题上来,这个方法使用比较普遍。

□语言精炼,把握谈话的时间。

孩子都反对啰嗦,最忌没完没了的唠叨。在谈话达到目的后,要适可而止。谈话可以经常进行,但不求长谈,只求效果。另外,父母在与孩子谈话时,不妨语言幽默一些。

真诚地与孩子交流思想

与孩子说话,要把你的真实想法诚恳地向孩子表达出来,这样孩子会感到你和他的沟通是真诚的,因为小孩子也同大人一样是独立的人,应当得到尊重与平等对待。

一位从事外交工作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

几年前到美国访问,一次在饭馆吃饭,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因为姐姐先坐到了一个位里上而不高兴,站在那里不愿坐另一个位里。妈妈便蹲下来对他说:“这两个座位其实是一样的,不是吗?既然姐姐已经坐下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坐她那个呢?下次再有机会让你先坐,好吗?”孩子眨眨眼睛,看看座位,确实没有什么两样,也就坐下来,高高兴兴地吃饭了。

我当时时此没有太在意。后来,无论在朋友家里,在儿童游乐场,还是在公园散步,看到大人们与小孩说话时,总是蹲下来,与孩子处在一个水平上,还往往用双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亲切的目光时视着,和颜悦色,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孩子们也似乎都很懂事,眨着眼睛,频频点头。

后来,与一位美国朋友闲聊时说起此事,那位朋友说:“与孩子说话当然要蹲下来呀!他们年龄太小,还没有长高,只能是大人蹲下来,才能平视着说话,我们从小父母都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否则,怎么能真诚地交流呢?小孩也同我们一样是独立的人,应当得到年重与平等对待!”

可是,我们有些家长,却常常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过来!别摸!”“去!去!去!别烦我!”等等,居高临下,态度非常粗俗,命令式的语言语调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同时感到倍受委屈。从说话态度来看,中国父母比美国父母威风得多,可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却并不可敬。

其实,是否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但这微小的细节却能反映出父母对孩子是否真诚,是否把孩子真正当作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影响到家长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与教育孩子的一系列问题。

注意力训练专家建议:真诚沟通有利于加深亲子情感,父母不应以任何理由取消亲子情感投资的时间。把沟通亲子关系当成自己生命延伸的保证、精神愉悦的宝石。

怎样和留学生子女思想交流零距离?

近日有留学生的母亲留言给我,称“孩子离开家时,还是非常单纯幼稚的。短短两年,似乎没法同她沟通了。总是说‘你别用中国思维想问题,我大了,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做母亲的,又想让她自立,又想给她更全面的指导,怎耐我的能力和说服力实在不够……”这话对于留学生的父母们听起来熟悉吧?

留学生的妈妈,都是伟大的妈妈!一方面她们无私地贡献着一切财力、体力、能力和感情,一方面时刻不敢松懈地捕捉国外新闻,子女动向,以及一切可以和自己的孩子撤得上芝麻绿豆大关系的点点滴滴。即便如此,伟大的留学生妈妈们还是普感力不从心,追不上孩子的变化。其实,和留学生子女交流中的技巧可以用心理学的方式解决。把对方的心思想通了,把孩子的心理过程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了,就可以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了。

留言中的母亲字字句句都有题眼,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还有这位伟大的妈妈,既然您信任小奔,小奔就开诚布公。有不同意或者冒犯之处,请指正。

“孩子离开家时,还是非常单纯幼稚的。”这说明这个留学生(年龄未知,但多半是高中后出国留学读本科,或者大学期间出国。如果是在国内上完了本科出去读研究生的学生还“单纯幼稚”,请家长自己检讨。)从小到大被家里保护的比较好,没有遇到过什么波折和大的挑战。“单纯”是件好事,人不论年龄,心灵纯净都是美德。然而“幼稚”却不那么利于年青人的社交、求学、以及职场发展。这样的孩子出国留学,在遇到各种艰辛和挑战的时候可能因为心理和能力方面准备不足而经历更加曲折和漫长的适应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留学生留学初期(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想家、不适应,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出现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了作息和学习。中国道家有句名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易懂,很多中国家长却难以做到。多数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都含辛茹苦地手捧着“鱼”送到孩子嘴边,甚至连鱼刺都择好了喂给孩子,认为这是一种疼爱和保护。许多孩子年龄不小了,连鱼刺都不会择,更别说知道去哪里钓鱼,以及怎样钓鱼了。然而子女出国留学后,父母鞭长莫及。留学生人生第一次必须自己站在水边钓鱼,会经历各种紧张、慌乱、惊险、茫然、不知所措;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犯错甚至受伤。留学生们不论之前自我感觉的好坏,在遇到问题时候都会shock,就好像触电般的震惊与痛楚。而相伴迩来的,有时候还夹杂对父母的埋怨和愤慨。这是一种潜意识里的归因,是人本能地对自己的错误作出合理的解释:造成自己不适应或者犯错的原因要么是自己不够好,要么是父母没把自己教好。有些学生的情绪表现在某一个极端,也有的人两种归因都有。有了怨气就要找地方撒气。一些学生选择了冷处理地“生闷气”,也就是冷淡父母,不给他们打电话,或者即便通话也没什么可聊的。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了热处理“发脾气”,与父母永远话不投机,说几句话就能瞬间翻脸。让很多留学生家长百思不解的是,自己的孩子一向温顺,怎么突然就变的不可理喻了?其实这是人的潜意识里的情绪在作祟,很多留学生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心情怎么这么不顺,为什么和父母谈话的模式开始不由自主。回到源头,父母需要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和行为处世的能力。既要赋予孩子一颗纯净的心(做人),也要培养他们独立拼搏的能力和灵活坚韧的性格(树人)。父母们还要明白,不论孩子出国前准备有多么的充分,一个人留学海外,一定会吃一些苦头和经历风雨。遇到消极的心理波动是很正常的,负面情绪的存在会在无形中左右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方式。这一点不是孩子故意为之,也希望家长理解,同时帮助孩子疏导情绪。疏导的目的是要“通”,而不是“堵”;如果孩子越说越急,父母那边越说越气,双方就会不欢而散,达不到“通”的目的了。当然,家长也不能一味地纵容孩子,由着他们在电话或者视频的那头发脾气使性子。具体的谈话技巧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说明白。简单地讲,家长需要倾听,给孩子发牢骚、诉委屈的机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还是从前那个“小宝宝”,可以无忧无虑不受批评指责地诉说心事。这样父母会赢得孩子的信任,帮助他们释怀,还能够获得宝贵的信息以帮助自己和孩子进一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

“短短两年,似乎没法同她沟通了。”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在人生长河中真的不长。但是设想,孩子从出生到两岁的短短两年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宝贝不仅体重翻倍,长了头发和牙齿,还学会说话和走路。初长成的青年在两年时间里虽然在体貌上不会发生明显的本质变化,但是心志和思想却可以突飞猛进。留守在国内的家长们所有的信息资源停留在孩子出国留学之前的状态下,且父母本身的生活环境改变也不大。相反,留学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自己的“战斗模式”和之前有天壤之别,每天要应付的东西都不相同,几乎天天面临新的挑战。因此,留学生和国内的父母们可以说是长时间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次元中,有点“地上一日,天上一年”的感觉。因此,留学生的父母们想要不out,必须拿出“追星族”的精神--孩子留学的国家和城市的新闻时事,网上各种留学生和家长群里的动态,国内社交媒体以及网络新近流行的种种,样样要学习,样样要熟悉。家长们可能会说,我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现在还得倒追,也太惨了吧!的确,亲子关系是相互的。留学生本身应该理解父母的期待,体会他们的愿望和情绪,同时邀请父母参与到他们的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中。小奔为这个话题还能单独写一篇文章给留学生。问题是,咱们今天解决的是家长怎么能和自己的成年且留学海外的子女保持热度,通畅交流,那么恳请各位家长还是端正态度,看看怎么从自己着手下出第一步棋。对留学生子女的关注以及同他们的交流必须紧密,中间不能忽紧忽慢,要培养出一个适合自己及孩子的节奏和频率,并且保持贯穿至留学生涯的结束才行。咱们这位留学生妈妈显然是跟着自己的女儿跑,有点落队了。其实,沟通的关键是要保持思想上的同步。家长们要通过倾听和观察,还有提问以及自学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以求同步。

“(孩子)总是说‘你别用中国思维想问题,我大了,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 。孩子的这个说法有两层意思。首先,“你别用中国思维想问题”,说明留学已经起到了作用。孩子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并且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暂不论中西思想孰优孰劣,孩子的这个回答中已经明确表态,自己妈妈的思想方式和自己接触的并且接受的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别;孩子不太认同妈妈的观点。听到异议,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大多是“我的观点怎么不对了,你说说!”这是小奔上文中提到的“堵”的笨办法,是逼着孩子把好好的聊天往辩论甚至是吵架的方向引。聪明的办法是“通”,家长正好借机会和子女好好交流,可以问“你的观点怎么就有道理呢,快给我讲讲!”这样谈话的艺术是疏导和倾听。好处之一就是通过子女的解释和介绍,父母不但了解了国外的行情、风俗、理念,还对子女的思想获得了了解和理解。同时,询问和倾听给了子女充分的尊重,把他们放在了和家长平等的谈话高度,而不是较家长之下的聆听高度。这样做的同时也解决了孩子说的后半句话所折射的问题。叛逆期的孩子,正处在人格定位和定型的过程中。这个时期的留学生遇到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挑战,经历了惶恐和磨砺,进而是收获成功后的喜悦和感受到自身的强大。俗话说“出生牛犊不怕虎”,更不用说是一只刚刚体会了成长和成功喜悦,浑身充满力量的牛犊了。咱们再来读读题眼,孩子说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而没有说“我有‘能力’解决自己的事情”。如此看来,孩子实质是在替自己维权。家长爱孩子,那都是实实在在毫无保留。父母们恨不得把自己尝过的甜、吃过的亏,知道的、经历的一切都传授给孩子。当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意见时(比如孩子说的不认同母亲的中国式思维)就摆出家长的姿态强加给孩子。这个时候对话的双方谁更有理已经不重要了,辩论的主动权由谁在家里更具权威来定夺。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时间长了,翅膀长硬了之后就不再听自己的了,于是忙着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各位家长都有过和自己领导交流的经历吧?如果您遇到一位武断专行的领导与您意见不左,您是不是或者敷衍了之,或者无奈从之?不管怎样心里总是不爽吧?想要痛快地坚持己见恐怕离被炒鱿鱼也不远了。所以,家长们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当恶领导一样对待,那还是先放下身段用平等平常心态来和孩子交流吧。

“做母亲的,又想让她自立,又想给她更全面的指导,怎耐我的能力和说服力实在不够。”这真是母亲最动情的心里呼唤!想让自己的孩子真正自立,当母亲的一定要咬牙作出一些恨举动。比如老鹰妈妈必须亲自将小鹰从悬崖上的窝里踢出去,才能完成小鹰飞翔的华丽转身;这其中纵然有风险,但是所得更丰。换个角度想,把未成年或者刚刚成人的孩子独自送到陌生的国家学习居住,这本身就是个特别独立的活儿,孩子想不成长独立都难。这个问题的核心不是孩子有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而是家长对孩子是否信任,是否有信心?至于给孩子全面指导的问题,真的不是一人之力短时间内就能办到的。当父母的不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孩子不需要自己的父母是部百科全书;孩子们期望的父母是那个最理解自己,倾听自己,帮助自己分析问题,能够让自己完全信赖的人。当然,小奔上文说过,父母要想与时具进,必须豁出去一些时间和体力去不断学习和了解孩子的生长生活环境,这样父母说出来的话才能在“点儿”上,彼此间的距离才不至于渐行渐远。最后小奔必须在提醒家长们一句,一个成年人被“说服”的可能性是很微弱的。这绝对属于用蛮力。记得孩子说的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吧?看出名堂了吧?其实这是个母慈子孝的和谐家庭,所谓的交流问题实际上是母女间的“较劲”,各自在争话语权和决定权。当父母的必须再三提醒自己,孩子已经成年,必须向对待成年人一样和他们交流。这个疙瘩解开了,其他问题就都好办了。

父母应该要注重与自己孩子交流思想!

孩子从6周岁进小学,到11~12岁毕业,这段时间正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一个特殊时期,由心理哺乳期向心理反抗期转变,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逐渐增强。在这一转变的中期,孩子会出现种种思想,有的需要鼓励,有的需要指导,有的需要矫正,因此,北京玛丽妇婴医院专家建议,家长要通过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

有的性格内向,越大越不肯说;有的是学校里受了委曲不好意思告诉父母;有的发育较早,已涉青春期初期前夕,一点朦胧困扰着孩子使他难以启口;有的对周围的人们和事情,开始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对父母的行为也有点想法,不便直言等。总之,家长如果不细心观察,热心关怀孩子,不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那么会貌合神离,两代人无法沟通,严重的还会酿成恶果。

与孩子交流思想要契合时机。晚餐前后趁一家人聚于一桌,各自叙谈单位、学习的情况,在自然状态下孩子最容易倾吐一天中的快乐和不快;一起看电视、听音乐时可以交流对流行歌曲、通俗文艺的看法。

与孩子交流思想要注意方法。不能只有家长一面之辞,否则变成单向灌输了;对于孩子的悄悄话,宜个别交谈,不要让太多的人知道;必要时,书面交流也是种好形式。

与孩子交流思想是为了教育。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话,只有感情投入才能心理相容。听出孩子有苦恼和难处,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他,帮助他,不能听之了之。

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思想感情

我有时候会对学习的名次过分重视,有的同学学习成绩比我高一点,我会特别生气,会说一些强烈的埋怨的话。班上有个女生,她的成绩跟我差不多,不过她一直没有在排名上超过我。可是有一次,她的成绩居然超过我了,我气愤极了。回到家,我对父母说:“这次某某竟然超过了我,我宁愿排三四名,让排在我前面的都是男生,也不愿意排第二名、而排在我前面的那个人是她。”父母觉得我的想法非常荒谬,他们说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你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竞争意识。你不应该过于提防别人超越自己,不应该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应当了解别人在哪些地方比自己强,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保持领先水平啊。然后,他们心平气和地帮我分析那个女生的优势在哪里,我以后应该怎么努力。通过这次谈话,我明白了自己的弱点在哪里,也就不那么气愤了,也知道该怎样看待学习成绩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竞争了。

我虽然是女生,但平时没有零花钱。通常我需要的东西,父母都给买了。而且我也不买零食,穿衣也很简单,就是校服。但是到了高中,有个同学家里特别有钱,她的衣物都是香港货,食物也比其他同学高级很多。我看了很是羡慕。回到家就跟父母要这要那。父母问清原委后,说,她家里有钱,那是她家里的,她个人有什么啊?她有你的学习成绩好吗?我说,没有。父母说,对啊,在她面前,你应该有优越感才对。我一听,是啊!于是,也就释然了。

从这以后,我再也没觉得吃得好穿得好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并从学习中获得了很多乐趣。

点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家长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经常关心孩子。主动询问情况,与孩子交流情感。在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时要有耐心,做到平等相待,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于是孩子就会有良好的心境学习,就会亲近家长、信任家长,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和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家长。这样,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而且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家长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思想格局

从小培养孩子的思想格局概括起来是十个字……“独立、担当、求知、踏实、积累”……

第一要有自尊与志向,不能生平埋没随百草,谁都可以踩一脚。就是要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尊严是自己拼出来的,出息是自己打出来的。至于打什么,拼什么,这个还真不重要,让孩子自己慢慢去寻找,毕竟这是他的人生,家长无法替代。(这是独立的思想)

第二要有责任心与悲悯心,要告诉孩子,孩子小时候需要家人照料,长大后就要学会照料别人,一个人的人生成就,取决于他能够照料多少人。你照料的人越多,越能够证明你的人生价值。如果你年纪老大还需要别人照料——那也没关系,只要你心存这个责任意识,一切都不急。白发苍苍的老父母,会一如既往耐心的等着你。(这是有担当的思想)

第三要善于学习,学习不见得非读书不可,读书并成为有成就的学者,只是少部分人的幸运。大多数人还要从现实中那些优秀的人身上学习,这种学习可不是电视里看马云说句什么,人在电视里是不会说实话的。你要大胆的走远一些,去找那些优秀的人,死皮懒脸和他们在一起,看他们如何做事,听他们如何谈吐。这样的机会哪怕只有一次,胜过你读上一万本书。(这是求知的思想)

第四是寻找自己立足的根基,天赋或特长,这些东西其实跟人生成就,一点关系也没有。许多有天赋的人,根本没丝毫事业可言,许多有事业的人,这辈子没听说过什么叫天赋。人类社会的事业,是以人为中心的,只要找到了你人生立足之本,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这是踏实的心理)

最后一步是在自己的事业领域耐心的劳作,事业是积累出来的,人生的成就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鞋的孩子一直在奔跑,在你身后留下的那漫长足印,都会累计迭加在你的生命中,丰富你的生命,垒起你尊严。而当你渐行渐远,蓦然回首,俯瞰来路,才知道你心中的格局有多大,你跑出去的道路就有多远。(这是积累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