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辅导学习障碍儿童
家长如何辅导学习障碍儿童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每个孩子都有其思维长处和短处,对此,父母应了解清楚,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扬长避短,开发思维,从而取得显著进步。
[个案点评]
案例1:乐乐是个爱给大人惹麻烦的孩子,不管是在家还是幼儿园,只要周围稍微安静一点,他就感到不安,不是自己折腾就是跟别的孩子打闹。
专家评点:乐乐属于注意力控制能力较差的孩子,这类孩子渴望生活中的极端刺激。
案例2:小雨在生活中对人彬彬有礼,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但是当妈妈开始教她认字时,她就像个不开窍的木头人。
专家评点:小雨属于短期记忆能力有缺陷的孩子,不论是图形还是文字,进入大脑后不久就会丢失。
案例3:小欣一直被认为是个笨手笨脚的孩子,与他同龄的小朋友都会能画直线了,而他每次都把线画得歪歪扭扭。
专家评点:小欣属于空间感较差的孩子,他不像大多数孩子那样,能迅速领悟物体相互间的关系。
[专家分析]
事实上,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完美”的孩子,当他们走进学校后,这些“不完美”会不同程度地转化为“学习障碍”。通常,构成孩子学习思维能力的有8个神经发展系统:注意力控制系统、记忆系统、语言系统、空间排序系统、时间排序系统、运动系统、高级思维系统和社交思维系统,由于每一个系统的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孩子行为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平时生活中,父母应细心观察和了解孩子各种神经发展系统的状况,并加以扬长补短,以帮助孩子获取最高效的学习能力。
以下是针对各种“不完美”类型的孩子所采取的方法,家长们不妨参照尝试。
学习能力1:注意力控制系统
注意力控制系统指挥孩子智力的分配,让孩子既有精力完成手头事情,又能保证思维敏捷。
缺陷症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如过分活跃、入睡困难、不能专心等。
建议:如果发现孩子存在“注意力控制系统”方面的缺陷,父母应要求孩子在完成某件事情时有意识地控制注意力。但是很多存在注意力控制方面问题的孩子却具有特殊的才能,有较强的独立性、创造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同时富有同情心,父母应该能够发现并欣赏孩子的这些优点,经常表扬孩子。
学习能力2:记忆系统
记忆分为短期、积极和长期记忆三种,没有谁的记忆系统生来就是完美的,它需要不断强化训练。
缺陷症状:根据不同的记忆类型,存在不同的记忆丢失。
建议:经常与孩子玩记忆力方面的游戏和测试,可帮助孩子锻炼记忆力;教孩子一些便于记忆的技巧,如把语言转化成形象,把文字转换成歌曲等;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孩子培养长期记忆能力;经常让孩子放松心情,不要总是责备,应告诉孩子,记性差和聪明与否没有任何关系。
学习能力3:语言系统
学习语言包括掌握语音、理解、记忆和使用新词汇的能力。
缺陷症状:通常表现在讲话及对口头指令的理解速度较慢。
建议:在与孩子进行对话时,父母应注意日常用词的规范、完整和丰富,从口语开始让孩子养成斟酌词句的习惯;尽早开始亲子阅读;通过记日记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描述和总结的能力;多与孩子玩语言游戏、念诗、唱歌、自创儿歌等,锻炼孩子的语感。需要注意的是,要适度控制孩子花在运动和电子游戏等视觉感强的活动中的时间,因为这些活动会阻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学习能力4:空间排序系统
空间排序系统帮助孩子感知图案、形状、方位、距离以及物体间的组合关系。
缺陷症状:无法很快地感知物体之间的关系。
建议:经常带孩子一起收拾房间,让孩子感受到井井有条的生活环境;要求孩子说出物体的形状、位置,通过语言来增强感知和记忆。
学习能力5:时间排序系统
时间排序系统主要控制孩子感受、安排、估计一个序列和一段时间的能力。
缺陷症状:对父母或老师发出的较复杂的指令难以理解。
建议:让孩子一起参与制定家庭学习计划或旅游计划;音乐对孩子提高排序能力很有帮助。此外,舞蹈、手工等活动对孩子的时间和空间意识有良好的开发和锻炼作用。
学习能力6: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掌管紧密联结大脑和全身肌肉之间的复杂网络,决定孩子的动作协调性。
缺陷症状:孩子在参加体育活动或做手工劳动时,动作不协调。
建议:对运动能力明显不足的孩子,要从专攻某项运动开始,可以通过美术、乐器方面的训练,帮助孩子提高运动能力。此外,如果孩子在运动能力上有欠缺,父母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尊严。
学习能力7:社会思维系统
社会思维系统包括与其他神经发展机能部分重叠的全部技能。
缺陷症状:在与人交往方面有障碍,尤其当孩子上学后,他在社交方面感到的压力会比学习带来的压力还大。
建议:为孩子提供更多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当孩子在外遭到排斥和拒绝时,父母应耐心倾听并给予有效建议,或出面进行援助。
学习能力8:高级思维系统
包括多种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形成和运用概念的能力、合理运用规则的能力等。
缺陷症状:常会遇难而退,思维缺乏想象等。
建议:和孩子一起发现和总结生活中的规律;平时多给孩子讲些历史故事、社会新闻,并且告诉孩子你的观点,帮助他建立批判意识,学会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和孩子一起进行无边无际的遐想。
父母如何让孩子远离学习障碍症
本病症有明显的相同类型的家庭遗传倾向,母亲孕期吸烟、吸毒、饮酒、围产期脑损伤都有可能造成新生儿脑功能轻微失调,年龄大后使学习发生困难。
幼年期的心理卫生问题往往是影响其学习能力的重要原因。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多动症、焦虑症、抑郁症、失语症、品德不良,这些症状使孩子无心或无法认真学习,缺乏学习时应有的心理状态。
据研究,父母文化素质低,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采取高压或放羊式管教,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打闹和离婚等都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妨碍其学习进步。就学校而言,学业负担过重使孩子产生厌烦、畏惧感,教师教学方法欠佳,孩子学习掉队,还有教师对学生的讽刺、辱骂等都可能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另外,孩子体质太差,长期患病吃药,亦可能妨碍他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致使其学业一蹶不振。
(1)注意力不集中;
(2)学习成绩差;
(3)对读、写、算等方面的记忆差;写字时看一笔写一笔,做作业的时间拖得太长;
(4)写字常多一画,少一笔,部首张冠李戴,左右颠倒:
(5)擅长朗读或背诵,但读后对内容一知半解;
(6)阅读时常出现增字、漏字、跳行等现象,或者有速度太快、太慢、停顿次数太多的问题;
(7)对数学应用题理解困难;
(8)计算过程中常忘记进位和错位,忽略小数点或不理解运算符号;
(9)语言发展迟缓,表达能力不足。
矫治学习障碍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诊断(在专门机构测试)、早干预。具体治疗宜采取综合方法,医疗与教育的协同十分必要。
学习能力训练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基础上的,从注意力、记忆力、运动能力、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数学计算、概念理解、逻辑推理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等项目入手,通过专业教师的耐心指导,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能力的训练还包括了对语言发育障碍(发音错误、口语表达明显低于实际年龄、语言了解困难)、孤独症(社交、语言能力异常,伴随刻板的重复活动)等儿童的训练。
学习困难儿童常伴有感觉统合失调,可以通过感觉统合功能训练来进行矫治。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特殊研制的器材,以游戏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和脑力活动强化训练,使大脑能将训练中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作出正确决策,提高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组织能力等。
大多数学习困难儿童对学习无兴趣、求知欲低,经历失败的机会多;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自我意识。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通过心理咨询可调整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改善自信和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性格。此外,这类儿童的父母也可能存在焦虑情绪,并采取了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0~2岁容易哭闹、不易安抚,类似此种感觉非常不好教养的婴儿,母亲就要提高警觉了。
另外,孩子如果有睡眠障碍,经常晚上睡1一2个小时就会惊醒一次,或是很容易被一点点声音惊醒,且醒后需要大人摇,或是哄很久才能入睡。外观上,肌肉显得松软,看起来有些软软的样子。吃得少、不爱吃东西,发育较同年龄幼童慢,而且不喜欢别人的碰触,被人抱时扭动不安。
2~4岁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持久,经常东张西望,动作显得较为笨拙,伴随有口齿不清、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常因外人一点的小碰撞就十分生气,坐秋千或玩溜滑梯时感到非常害怕,并且常因食量质地而挑食的幼童,就很有可能是高危险群。
4~6岁多数有学习障碍的小孩在此时期,即上幼儿园后,就会显现出一些征兆。听、说、读、写方面,经与其他同学比较,也很容易发现孩子不对劲的地方。
当自己的孩子有大动作技巧困难、精细动作控制困难,如着色、剪贴、写字等,就很容易判断是患有学习障碍。另外,若孩子坐不住,显得过动、冲动、常跌倒、爱哭等,或是社交技巧差,在游戏时常弄坏玩具,或特别不喜欢某件衣服等,妈妈就应当留意小朋友的发展情况。
(1)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多数患儿都有自卑心理,有的表面上不在乎,其实心里也是不好受的。这些孩子的学业每况愈下,父母应经常和患儿一道玩耍、游戏,要让孩子多做一些容易成功的简单活动,赞扬他“你做得真棒、非常好”,还要给他讲一些小故事,使他明白人人都能成功,进而对自己的学业和前途充满信心,从而鼓起奋斗的勇气。
(2)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训练。要针对孩子的弱点,分解学习内容。让孩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步一步地学习,可学一会儿玩一会儿,或听一段音乐,讲一个故事,寓教于乐,不能让孩子感到疲劳和厌烦。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孩子以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明白掌握学习方法并不难,如演算四则混合题时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有括弧应先做括弧内的式子;应用题要先弄清已知、未知和要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再计算。训练孩子最好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每周小结一次,四周可做一个单元,根据情况确定训练时间的长短。
(3)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一般来说,轻度学习障碍不必服药;重度的往往伴有多动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异常现象,应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为孩子服药,对合并多动症者可服用利他休,合并焦虑症者可服用安太乐。
怎样教育学习障碍的孩子
咨询中我发现,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注意力机制理解存在误区,其中常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认为孩子笨,智力低,另一个认为孩子不听话,是品行问题。其实,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认为,注意力障碍儿童的智力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一般并不落后,而是大脑的兴奋与抑制功能的失调。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像一个汽车,引擎或者说是发动机是好的,但油路的输送存在问题。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正常,但由于大脑得不到兴奋能量的供应,而经常出于抑制或熄火状态。
人有大脑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遇到枯燥的事情如学习材料,便主动调节自己,让自己兴奋起来,如记忆一个没意思的材料,大脑在感觉枯燥的同时,会给出另一种指令,即要努力、进取,兴奋一些。如果大脑遇到一个非常强烈的刺激,如开快车、过马路,则会发出另一种指令,告诉自己小心一些,慢一些。这个功能有点高级汽车配制的巡航器,一旦车速过快,就自动降速度,如果车速慢了,又会提升速度。
这个功能对于人类适应环境非常重要,是进化过程中大脑的最高级的产物,位于大脑的前额叶和情绪脑的联结处。如果这个功能受损,儿童的行为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而游戏时就格外冲动。他们的脑好像只能被动地随着环境刺激走,取决于刺激的效果,如果刺激有趣,他们大脑就特别冲动,一点好玩的笑话,他们会笑个不停,而稍微枯燥的事情,如学习,他们就发困、发呆,缺少动力。他们的大脑好像缺少自我调节的弹性,没有自我控制与管理。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关键地是要把握这个能量的输送。第一,家长可以多给孩子的行为以反馈,如表扬、惩罚,要比别的家长付出更多的时间来管理孩子,看孩子学习。第二,将孩子的学习分为几个单元和阶段,中间适当的休息。让孩子了解学习是有单元的,是可以休息的,是有节奏的,从而不产生为难情绪。第三,要让学习变得有兴趣,游戏化,如阅读时的角色扮演、用画图来辅助学习、用彩色的笔来来写作业等。第四,保持良好的心态,有耐心。可实际上,家长不易做到这些,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能独立学习,或者听从指令。
家长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的学习障碍更可怕
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浮躁,比孩子学习有问题更可怕,这句话的另一面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情绪平和,是家庭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性格和学习表现,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家长的情绪和表现。做一个淡定的家长,闲看花开花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父亲要有风度,母亲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就是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再特别说说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正确理解了作为父母的教育内涵,那么,我们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请千万不要急着报班、着急找家教、着急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我们特别解读一下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
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一流的家长靠放养,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着养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请记住,作为一名母亲,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这是您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