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雅思俗想

发布时间:2016-01-11 13:06 阅读量:79 日记本:《个人日记》

符号的雅思俗想

一个人行走江湖总会顶着一个名姓,而这个名姓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用来识别彼此的符号。

自从小学替他人取来不雅外号被老师猛批出臭之后,对名姓这一符号就不敢轻易造次,勿论朱猫李狗还是赵武钱文,不太关心他人名姓的响亮凡俗,更不理会江湖术士牵强的测名取分,如同不太纠结同学或挚友名下的一串头衔;从不拿一个人为父母所授且为之黾勉朝夕的符号作为谈资,亦如对戏子婊子或官家的绯闻毫无兴趣。风起自青苹而止于草莽,不过尔尔。

朋友本名“辉煌”, 于泽畔街陬几十年经营赚下的名头,响亮“辉煌”。某日相见,欣喜相告,原来得一江湖术士之掐算指点,乃在年近不惑之时更得好名为“世桂”。按其说法,他前几十年之所以走得沆沆洼洼,都是因为顶着个“辉煌”名头太响太亮,命道驮伏不起而置诸事不顺。听后愕然。“世桂”音同“四贵”、“仕贵”,月有阴睛圆缺,世有春夏秋冬,这八字里算来的新名头,反倒世故得有点悖理了。

与曾经的诗人兼富豪刘波为文友,其早年以一首《年轻的布尔什维克》的时流诗而名著诗坛,后以名伶许睛之前夫、季羡林关门之弟子而风光无限。当年他蛰伏海南淘金,文学评论家的刘波却死守疆土,把文学评论的文字做得丁当作响。窃以为文友刘波一边顾眷着金融帝国的社稷安危,另一边却仍对文学有一番弃而不舍的“非短流长”。后来去山东赴一文学研讨会,方知此“刘波”非彼“刘波”也。而今挚友刘波乘桴东瀛,帜志季羡林之衣钵,倒有了名头少有相抗的清静。可见符号的重复有时也相融得无所轻重。

招商办主任姓焦,官不大但也是一方神圣,偶有关系也是不敢怠慢。

一日电话:

喂!贵姓?

焦答:姓焦。

喂!别开玩笑,有事找招办。

焦再答:谁和你开玩笑,我就姓焦。

一场符号上的误读虽然于焦姓似有不敬,但也只能当作是一种特定符号造成的无奈,如果有人为此而刻意误读的话,就有点亚健康心态了,反倒让人反感。

又一王姓朋友,其姓实为中国最古老的世界三大姓氏之一。2007年王姓超过李姓坐大华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如此庞大的人群,可供辍后的属名在中华字库里珠玑成了抢手货。朋友姓王名琳,字面雅且丽,但也少不了读音上的尴尬。

初次见面:

喂!请问尊姓大名?

王答:王琳。

喂!开什么玩笑?

王答:谁和你玩笑,我就是王琳呀。

操!我还魔鬼呢。

可见,即使是以一个雅丽的符号行走江湖,一旦犯了谐音,有时确实也能弄出一些让人惊悸的响动。

上学时住宿舍按年龄大小排名,有老大、老二……老八……老小,有意思的是,同学排名老八,正好姓王,同学乐观豁达,自己主动与他人介绍:我是“王老八,王八”。

而恰是这个“王八”,后来他的官场之路混得最稳,爬得最顺,走得最高。可见符号与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并没有必然的关联。

1937年,鬼子进村,继“七•七事变”后又有“八•一三事变”,上海沦陷,顿时市面萧条,日军岗哨林立,杀气腾腾,妖氛顿炽。租界处于日军四面包围之中,时人称之为“孤岛”。愁病交加的诗人柳亚子,此时却仍执意寓居上海法租界辣斐德路424号(今复兴东路),心情坏到极点,杜门谢客,自署居室曰“活埋庵”。后来翻读柳亚子的原著,方知这“活埋庵”却大有来头:原来南明大儒王船山在昭宗皇帝南巡缅甸以后,窜身石屋,发愤著书,自撰楹联为“六经待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孤愤立说,后来终成大儒。而精研南明史的柳亚子在鬼子铁蹄辱踏之下,也学起王船山来,自署其室曰“活埋庵”,意在“想等待千百年后诗局掘冢的雅贼来发现了。”

其实在王船山之后,清代还有位嵩亭和尚曾把自己的僧庵称为“活埋庵”,嵩亭上人专门为此题了一首七绝,“谁把庵名号活埋,令人千古费疑猜。我今岂是轻生者,只是从前死过来。”所以遇到文人怪异的名号绝不可武断,说不定在你洒哂之间就露了腚上的补丁。

皇权时代,君主的名字是不允许别人直接称呼的,称为“名讳”。如果有人的姓氏跟当代皇帝(或太上皇)的大名重叠,就是犯了忌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解决办法只有改姓。例如,北宋名臣文彦博,家族本来姓“敬”。他的曾祖父是后晋人,为了避讳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只得改姓为“文”。不久后晋灭亡,才敢恢复姓“敬”。可惜好景不长,北宋立,听说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叫赵敬讳,于是赶紧又一次改姓为“文”,从此这支“敬”姓就世世代代成了“文”姓。又有汉时项伯助刘邦夺得天下而获赐刘姓,但到了唐末五代时,因“刘“与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鏐的"鏐"同音,为了避讳,便将吴越国中繁体的刘(卯金刀)斩头去尾而改为金了。人存姓亡,这样的事在史书上屡见不鲜。

长期以来,姓氏用字存在着很多异体字。例如“邱”姓本姓“丘”,但是为避孔子名讳,清雍正三年上谕,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并加“阝”旁,因此“丘”姓都改写为“邱”,又如“朱”姓本为“邾”,因春秋时代邾国为楚国所灭,子孙去“阝”旁为朱氏。类似的情况有:于(邘国)、丙(邴 邑)、曾(鄫国)等等。

把自己上学当天才由父母慌乱中取来的这个俗不可耐的名字输入百度,十多页的目录里,竟有好几个“我”能在网页里留名,其中一个还似该天杀的强奸犯。想想,自己苦心经营着的符号,到头来竟和强奸犯一起顶着,冤且恨。大有与这个符号祝发断腕,毁圯重来的念想。

犯什么不行?竟然犯强奸!这符号也哆嗦得让人实在有几分惊怖。

符号的雅思俗想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