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但觉意味深长

发布时间:2015-09-22 20:19 阅读量:137 日记本:《初中语文教学》

文/严忠贵(2015-9-22)

如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所言:“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学习了《〈论语〉十二章》,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其一,文中有些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的,语言简练,含意深远。如“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不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恼怒,这不是有君子的风度吗?“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每天要多次自我反省,就能及时发现自己的过失,就能防微杜渐不断完善自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章,也很有意思,是说学无止境,人一辈子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幼年要好学;三十岁要能自立,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要能成熟,能洞察世态人情;五十岁该相信天命了,会认识到很多事情非人力所能支配的,很多事情非自己的意志所能左右改变的;六十岁就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不再自负,不再固执偏执了,不在犟得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到了七十岁,会跟着感觉走,在“不逾矩”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享受最大的自由,聆听自己的心声,做自己想做的事。孔子赞美弟子颜回的那一章,及孔子自我表白的那一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推崇的是安贫乐道,舍富贵取仁义。是啊,君子就是爱财,也要取之有道。再如“笃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一个人的志向、信念要坚定,只有“疾风”才知道是不是“劲草”。

其二,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的主张,也颇给人以启迪。如“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强调按时复习巩固的重要性,及在温习过程中会有新的理解更深刻的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与思相结合的重要性。学习尽信书尽信师,不做独立的思考判断,如果“书”或“师”有不同的说法,甚至是大相径庭的说法,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不学只管苦思冥想胡思乱想,则会不着边际,甚至走火入魔,就“殆”了。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视学习为享受,乐在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强调学习的志向要坚定,博览群书,要善于恳切的提问,要多考虑当前的事,多问多思,持之以恒,自然能学有所成。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告诫我们做人要谦虚,要懂得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认为谁都不如自己的人,要么是愚蠢,要么是狂妄至极。

其三,文言字词积累方面。了解了文言文允许出现通假现象,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了解了词类活用现象,如“学而时习之”中的“时”,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为按时。“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为每日。如“温故而知新”中的“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解释为新的理解与体会。如“饭疏食饮水”中的“饭”,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吃饭。了解了多义现象,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可以为师矣”中的“为”,一个作代词“替”,一个作动词“做、当”。再如“而”字,在“学而时习之”中表顺接;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表转接;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表并列。了解了古今异义现象,如“饭疏食饮水”中的“水”,指冷水,而“汤”指热水,与现代汉语里的“水”“汤”用法差异就大了。还有“三军可夺帅也”中的“三军”,指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与今天海陆空“三军”意思也相差甚远。

读《论语》但觉意味深长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