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步》的教学

发布时间:2015-08-27 10:39 阅读量:68 日记本:《初中语文教学》

文/严忠贵

学习莫怀戚的《散步》,首先我自己声情并茂地范读,再让学生读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第二步,积累词语。像“熬、委屈、粼粼”这些词语课文有注释,还有如“一霎时、拆散、各得其所”等词语,让学生结合语境,尝试加以解释。看看这些词语在文中是怎么用的?也让学生试试造句,看能否恰当地加以运用。第三步,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整体感受。学生结合课文提示,能说出“体现了温馨的亲情”,这个故事是对“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孝敬?哪些地方体现了慈爱?”我要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是体现温馨的亲情吗?”让学生抓住最后一段“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去思考。学生不得其解,于是提问加以启发:“整个世界指的是?”“在这个家庭中谁的责任重大?”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作者还想说:中年人上要赡养上一代,下要养育下一代,责任重大,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呢?第四步,找出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让学生读读,且抄在笔记本上,做语言的积累。然后引导学生领会景物描写在文中的言外之意及其作用,如对南方初春田野景色的描写,就暗示了熬过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而第二处“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不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而且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慈爱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明白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不会是单纯的写景,为写景而写景。第五步,让学生做做拟题的训练。“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拟的,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能否为本文另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学生认为“散步”这个题目一般,有的拟题为“分歧”,说是正是通过分歧的解决,体现了让家庭和谐的一个原则:当老的小的两头无法兼顾时,应顾老的一头。有的拟题为“整个世界”,体现了中年人肩上责任重大。有的拟题为“大路和小路”,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等等。让学生意识到了拟题的重要性及技巧性。第六步,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很多同学很聪明,参考课后第四题说到了:文中多处运用了对称式的句子,有一种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学生对本文的语言特色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语言轻松、简练,同时富有趣味,体现了机智。学生举了例子,如“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况得多妙,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这是一篇读来很亲切、很美好、很温暖的散文,作如此全面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我觉得有必要,也很有效果。

关于《散步》的教学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