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38)信力建:也谈柴静:如此烟火人间,柴静教会我们什么?

发布时间:2015-03-15 08:01 阅读量:200 日记本:《个人日记》

有一种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柴静便是。

白色丝质衬衫,浅色牛仔裤,一部长达103分钟55秒的纪录片,沉寂1年多后,柴静就这样“归来”。

她向优酷、腾讯等多家视频网站免费奉献了大型空气污染深度公益调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短短一天,《穹顶之下》点击量破亿,许多人的手机、电脑都被其刷屏,截至3月1日21:00,《穹顶之下》累计播放已达1.7亿次;

腾讯播放12260万次 优酷播放2230万次,乐视播放1221万次,爱奇艺422万次, 搜狐播放411万次

,土豆播放302万次,凤凰播放235万次……

从传媒角度来看,这可算是目前最为成功的传播案例,没有之一。如果在商场,这定是一次极为壮观而成功的营销,足以载入营销史册。如果按点击量收费,这绝对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数字。当然,以上假设并不成立。这是一部“突然”面世的公益纪录片,是一个母亲与雾霾的“私人恩怨”,是一个公民向全体公民的倾述。但是,当她告诉你:我们生活的天空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是重度污染;我们生活的国家每年因为大气污染过早死亡的人数有50万人,其中最脆弱最容易受伤害的是我们的孩子和父母;中国化石能源的燃烧强度比欧洲高出三到四倍;中国最好的柴油含硫量是欧盟和日本包括美国的二十五倍……你,还认为这只是一个母亲想公之于众的“私人恩怨”吗?

在成为向雾霾挑战的痛心的母亲之前,柴静已经久负盛名,鲜花与掌声,鸡蛋与拍砖,集于其一身。她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是最早冒死深入非典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在汶川地震、华南虎事件、药家鑫事件等新闻采访中柴静犀利和敏锐又不乏人文情怀,形成了独特的主持风格,被不少人奉为“知性女神”。

2013年柴静出版了自传性专著《看见》,记录了自己在宏大叙事中的采访心路历程,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这本书销量超百万本,成为该年度畅销书。但也引发了对其做新闻方式的褒贬之争,更延伸至对其人品的否定,甚至诞生了“挺柴”派和“砍柴”派,一时纷纷扰扰,知性女神变成了“话题女王”。2013年10月,柴静被曝出在美国产下女儿,一时间她的私生活再被网友深挖,非议不断。因为女儿产在美国,不少人讽其说一套做一套。对此柴静未作任何回应,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当她归来,摘下了主持人的光环,仍然恬淡安静,只是换了角色,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母亲,也是作为一位独立调查人。这两个身份其实有着因果关系。因为未出生的孩子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让初为人母的柴静真切感受到污染的可怕。害怕之后不是退缩和逃之夭夭,而是迸发出了巨大的勇气。她自费百万,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宽广人脉费时一年多寻找雾霾的元凶,也为全中国人上了意味深长的一课。

《穹顶之下》两天不到吸纳了1.7亿的点击,如此吸引关注,有不少成功因素。话题的高同感度、TED式演讲、flash动画、电影特效、信息可视化、无人机拍摄,时下最时髦的新媒体呈现方式等,既处处可铜陵制作者的用心良苦,也成功吸引观众眼球。在内容设计上,深入浅出,易于了解和接受,虽然不是最具学术权威和专业的,但绝对是最具普及意义,引起共鸣的。

而最主要的,是柴静本人强大的话题性、影响力、创新力、感染力。南方周末环境记者汪韬这样说,《穹顶之下》的影响力可能超过这几年他采写的雾霾报道的总和。原《焦点访谈》主编庄永志将柴静的这次行动看作“互联网时代的公民调查”,“目力所及,这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网民不必居于渠道信任,而是出于对传播者个人魅力的赞赏和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对社会议题的重视而上网观看《穹顶之下》……《穹顶之下》,仅仅是网民参与的开始。”前媒体人林天宏感慨道:“中国是个能够产生无数世界级选题的国度,但在我的视野里,这个国家从未出现过一个能够匹配得上这片新闻富矿的世界级记者——这太难,你的报道涉及的人群要足够广阔,问题要足够重要,调查要足够专业,故事讲得要足够精彩,勾勒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要足够清晰。如果有,那就是今日‘雾霾’之后的柴静。”

尽管本纪录片中观点、数据是否具有说服力存疑,也频生了不够专业的评价,但毫无疑问的是,此片一出,必将掀起新一轮关注环保的热情。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的积极“点赞”,也让人民期待环保部门将对当前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有所作为。

尽管如此,话题女王柴静永远不乏争议,《穹顶之下》一出湿了不知多少母亲的眼眶,激起了不知多少国民的觉醒,同时也砸坏了不知多少朋友圈,网络上很快就出现了“挺柴”和“砍柴”的分歧,针尖对麦芒,一时间阴谋阳谋之说各种有。如,争论该纪录片推出的时间微妙,如质疑柴静拿女儿做切入点,质疑该片避重就轻未涉及核心,质疑非个人调查实为团体操作得到官方支持,质疑调查数据的缺误,批评其表述方式太过CCTV式,等等。柴静、《穹顶之下》引发一起规模宏大的全民大讨论。

其实,这未尝不是好事。 是非争论之中,也能看到不少从新角度和新高度来看待的观点。如温克坚:“柴静雾霾视频引起海量传播,说明雾霾肆虐下民众不满情绪之广泛和深切,不过不满情绪本身不是社会行动,它只是社会行动的一个心理基础,催化行动还需要明确的归因,清晰可见的路径,并伴有成功可能性的激励,而这些要件的表述,显然是柴静视频无力承载的,而是通过后续辩论和批评才可能塑造的,在这个意义上,柴静粉丝们不要过于敏感,赞美不是唯一的姿态,对这个视频的批评反而是提升这部片子价值的通道。真相就像洋葱,柴静拨开了一层,自然需要有人去拨开第二层,直到直面最后简单而残酷的真相。通过这种观念对手戏,社会心理动能才全更聚焦,社会螺旋式演进才有可能。”

假装在纽约:让我们抛弃所有的政治站队,所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幻想吧。在目前的国情之下,无论政治立场是左是右,只要你属于这个中间阶层,从我们未来共同的命运出发,左右之间,是有交集的。而柴静就是那个最大公约数;你我,也可以。

方兴东:“柴静的纪录片刷爆微信,也引爆一些争论。柴静是小我20年的朋友了,个人绝对支持。当然泼冷水的人也有其视角:雾霾问题绝不是简单的媒体问题,一个媒体人的纪录片于事无补,不能简化,

不能靠煽情,甚至社会效果是负面或积极难说。毫无疑问,雾霾绝不是新闻黑幕问题,而是科技、经济、政治等综合性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注意:雾霾需要无数人的努力,无数人的代价,而不是哪个英雄或救星!希望更多柴静,每个媒体人都是柴静,避免公共事件个人化,反而远离雾霾这个唯一的焦点!

陈耀文:“你喜欢她不喜欢她都无法改变2015年2月28日这一天会因为柴静与《穹顶之下》而载入史册。最后还是我的观点:中国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国情问题而体制问题,中国的任何落后都不是技术落后而是管理落后,中国的任何进步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人人自己争取的。公民意识、舆论监督和客观立场,我呼唤你们!

其实,柴静制作《穹顶之下》的意义已经远大于关注大气污染本身,也许柴静的《穹顶之下》确有不尽完美之处,有着尚未突破的局限。雾霾的罪魁祸首其实并不难找,在中国的舆论环境下逼视和拷问,却需要莫大的勇气。有许多人看到了,却宁愿选择视而不见。柴静出身于央视,她不可能不了解游戏规则,但是她说了,并且做了,而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获得了新任环保部长的点赞。单从这点来说,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

所以请致敬她这份行动的诚意和努力,感谢她带给我们的震撼和鼓舞。柴静是用爱拥抱家人和社会,以公共利益为己任,以普识为责任,对社会进行了一次不折不扣的启蒙。而事实上,不正的确如此吗?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笔会 > 杂文

分享(38)信力建:也谈柴静:如此烟火人间,柴静教会我们什么?的评论1条评论

  • 留恋夏:未来,和明天总是与梦想同在。我们的梦想总是期待明天总是比今天好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