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市古地名揽胜2、3
峰市古地名揽胜
2 硿头——峰市的旧称
(含竹篙滩、砻钩滩、棉花滩)
硿头,是峰市的旧称。硿,表示水流撞击的象声词。硿头,意思是水流撞击声的源头。它背靠双峰山(双髻岽),所以又称“峰头”
峰市为什么称为“硿头”呢?
原来汀江的最后2公里突然收缩成“V”形峡谷。首先是鸡心石堵在江心,形成巨大落差,江水被劈成两股后哗啦啦倾泻到竹篙滩。竹篙滩貌似平静而笔直,却是漩涡密布,暗流翻滚涌动,不时发出沉雷般的声响。接着江水突然九十度左转,径直撞向前方的石壁,这里就是形如“L”的砻钩滩。江水撞在石壁上形成一个个回头浪,接连不断地打向江心,发出阵阵惊雷般的巨响。然后江水一甩头,翻滚着从右边往下直冲。下一段是高山深谷,悬崖峭壁如斧劈刀削,嶙峋怪石布满谷底,江心几个礁盘堵住江水形成多级落差。谷底狭窄,似乎踩着江心的礁石,一脚就可以跨到对岸。江水到此,如苏东坡笔下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身在峡谷里,只有滚滚春雷般的响声震耳欲聋,看不清哪是水雾,哪是浪花,整个峡谷雪白得就像用棉花铺就。所以,人们叫它棉花滩。就这样,哗哗声、沉雷声、惊雷声、滚滚春雷声,交织成“硿硿”声,在峡谷中共鸣回荡,长年经久不息,几里地外就能听见。峰市正处在这个“硿硿”声的源头,于是就被称为“硿头”。
2000年棉花滩建起了拦河大坝,形成了波平浪静的龙湖,“硿头”也从此销声匿迹了。
3 上水、下水
峰市有奇特的地名叫“上水”、“下水”。它们与流入汀江的两条支流有关。
原来,峰市是个盆地,中心突出一个小山叫石子岐,是上水溪和下水溪的分水岭。两条小溪的流域各自构成片区,分别叫作“上水片”和“下水片”,简称“上水”、“下水”。
上水溪源于峰市西北的鸡公山南北两侧的白水磜和大山里,在鹅子陂汇合后,冲出龙潭隔,进入大园村,右纳书岭水、左纳三坑水,出石壁下来到三峰村,左纳桃泉坑水,右纳湖龙窠、鸡笼山、交椅山之水,在硿头上游的河头墟注入汀江。上水溪流域合称“上水”,包括:白水磜、黄冈坪、山塘背、鹅子陂、龙潭下、大路下、连家庄、南村、老虎坑、黄泥塘、官田里、大坑、小坑、成金坑、石壁下、桃泉坑、旱塘里、新田冈、黄竹冈、湖龙窠、寨上、三图里、交椅山、沙背冈、正冈上等。此外,五坑、泥角里、长化、高山、桑梓畲、磜上、河头城因位于硿头上游,也划入上水片区。
下水溪源于闽粤交界的狗尾岭北侧,流经磜下、新坑、庵前,在黄寨下右纳樟坑水,左纳岭下、陂下、罗家营水,与源自太阳山和石衙下两处又流经磜头坝之水汇合于潭面上,左纳黎泉坑水,穿过中心坪而入万美村,又右纳高寨背、背头坑水,左收载龙窝、鼓子坪、湖坑水而出洞门子口,接纳下高山水后,在硿头下游的小溪隘注入汀江。下水溪流域合称“下水”,包括:磜下、新坑、庵前、黄寨下、樟坑、大岭下、小岭下、陂下、罗家营、张岭下、龙井背、磜头坝、中心坪、抚馆城、万美村、高寨背、载龙窝、下村、高排、下高山等。此外,也把位于峰市下游的茅坪头划入下水片区。
2000年,棉花滩水电站建成蓄水后,上水、下水已不复存在,绝大部分乡村已经外迁,只有少数散落在龙湖沿岸。
4 河头墟
峰市古地名揽胜2、3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