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市古地名揽胜11 交椅山
交椅山位于峰市街西面,东接锦冈,西连寨上,南邻万美村,北望河头城。
交椅山因形而名。它南高北低,背靠湖坑冈,东西两道山梁从南向北延伸,恰似一把交椅,这是内交椅山。在东山梁的顶端又分出三条小山梁,形成两个相邻的小交椅,这是外交椅山。外交椅山面临汀江,隔条上水溪对面
2013-10-09 19:25峰市古地名揽胜9 峰市
峰市,旧称“硿头”,因下游长年空谷回响着“崆崆”声而得名。因为后靠着双峰山(双髻岽),所以又称“峰头”。
峰市始于何时暂无确切考证。从拐子渡设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来看,九磴石附近已经有了店铺,但尚未形成完整的街道,峰市的交通经济中心还在上游的河头墟。至康熙五
2013-10-07 08:42峰市古地名揽胜10 “三图县”•“峰市分县”•峰市特种区
明清以来,区区峰市享受过几个特殊的“头衔”:三图县、峰市分县、峰市特种区。
所谓“三图县”,提出建议的第一人是明将俞大猷。俞大猷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来到了汀州,曾平息上杭溪南叛乱。四十一年(1562),他重回闽西。其时,俞大
2013-10-07 08:39峰市古地名揽胜8 河头城
河头城位于汀江流向由西南转为东南的东岸前端,与河头墟隔江相望,因地势平坦,故原名“河头坪”。又因三面临水,仅西边有渡口可通两岸,“正为杭、永两县门户,使此处有兵防守,则寇贼必不敢入。”(见康熙版《永定县志•兵制志》)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故又称“河头隘”。
万历四年(
2013-09-27 09:387 抚馆城
峰市古地名揽胜7 抚馆城
抚馆城又称“抚民馆城”,位于下水中心坪的一个山包上。东出至汀江边小溪隘5里,北上河头墟10里,扼守着西去广东的大道。
抚馆城的设立,与当地的治安状况有关。
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汀州知府赵崇模为改陆运漳盐为水运潮盐,开辟上杭至峰市段航道
2013-09-25 20:36峰市古地名揽胜6 义成桥•胜利桥•新桥头
峰市上水溪出口处有座石拱桥名叫“义成桥”。清乾隆十一年(1737)长化人童子珍倡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毁于洪水。交椅山人俞瀚忠倡捐重修,结构十分坚固,仍名“义成桥”。抗战初期,为阻止日本鬼子内侵而被炸毁。
义成桥连通着峰市上水溪两岸,桥东是
2013-09-24 20:57峰市古地名揽胜2 硿头——峰市的旧称
(含竹篙滩、砻钩滩、棉花滩)
硿头,是峰市的旧称。硿,表示水流撞击的象声词。硿头,意思是水流撞击声的源头。它背靠双峰山(双髻岽),所以又称“峰头”
峰市为什么称为“硿头”呢?
原来汀江的最后2公里突然收缩成“V”形峡谷。首先是鸡心石堵在江心,形
2013-09-23 10:46峰市古地名揽胜3 上水、下水
峰市有奇特的地名叫“上水”、“下水”。它们与流入汀江的两条支流有关。
原来,峰市是个盆地,中心突出一个小山叫石子岐,是上水溪和下水溪的分水岭。两条小溪的流域各自构成片区,分别叫作“上水片”和“下水片”,简称“上水”、“下水”。
上水溪源于峰市西北的鸡公山南
2013-09-23 10:46峰市古地名揽胜5 三图里•三峰村
三图里,在古河头墟,位于移民前三峰村的汀江岸边。
峰市地区,宋属福建路临汀郡上杭县兴化乡,元属福建省汀州路上杭县兴化乡。明清时实行行省制,县以下实行里甲制,峰市为“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溪南里第三图”。
溪南里原编九图,后省为六图。明成化十四年(1478)
2013-09-23 10:46峰市古地名揽胜4 河头墟
【按:汀江南流至长化村头便转向西南,与上水溪汇合后又转向东南。“头”,可引申为事物的顶端或末梢。所以,汀江南流而转向西南的顶端称“转嘴头”;流向由西南转向东南的顶端称“河头”,东岸称“河头坪”,西岸称“河头墟”。】
在硿头上游2公里、汀江与上水溪交汇处的左岸,有个
2013-09-14 10:18- 上一页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