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
在我们不必用数字表示的最远的时间里,莫过于后天了,再远一点那就是大后天,如果还要远点,至少在汉语的世界是找不到了,如果有人硬要说成大大后天的话,那我们除了苦笑外也实在没法子,只愿他不要以大大大后天来折磨我们的神经就足够了。之所以跟大家伙这么绕舌,也只不过想引出后天这个话题而已,还望不要见怪为好。
翻开日历,越过明天,那就是后天。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后天我们会怎么样,身边熟识的人会怎么样,大致应该会预料的到。这种预料和对明天的预料,细心想来,应该是不一样的。对明天的预料即便是根据纯粹的数学概率来计算判断,对明天的预料都会准确些,毕竟明天与后天之间隔着二十四小时。这样,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我们可以安放许多东西,比如期待,比如希望,也就是说,我们枯燥无味的生活使我们可以不期待明天,但是对于后天,我们小小的心总是怀着点不安份,有了这点不安份我们好像就有了点盼头,已足够我们老老实实的把日子过下去。然而,不经意间,当我们再次翻开日历的时候,我们会惊奇:“呀,今天不就是后天!”于是,我们除了叹息外,又得强打起精神来遥望下一个后天,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把日子安安份份地过下去,也许跟希望无关,但这份精神劲是万不可少的。
当然,后天也不一定会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也许,那天在街上碰到一位阔别多年的老友,两人对着酒桌共话生活的千般滋味,万般无奈。完事后各回各家,不必约定,也不必悲伤,静等生活的又一次明天以外的相逢。也许,那天突然有不测之灾突然来临,或是洪水,或是官司,更甚者有地震之类的灭顶之灾,我们除了责怪时间的无情外,还会想如果后天以前能够预料的话,也许我们会把日子过得珍贵些,对身边的人要好一些。总之,不管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总会有一份惊异感,我们似乎都还没有准备好后天的一点点一点点的变化,虽然我们曾经不无期待过,所以,如果是好事,我们会觉得那事特别好,只要与那好事稍微有点关系的人,我们会觉得他人特别的好,尽管就在前一天你还对他咬牙切齿。相反,如果发生的坏事,那对我们的打击会相当的大,其实呢,后果根本就没我们想象得严重,但是我们仍然会有身在地狱般的感觉,仿佛重新换了一个人间似的。人类啊,他就有那么脆弱,尽管他们不愿承认。
再写下去,如果不想再这么小家子气,就得联系到历史上重要的人,重要的事,重要的日子了。只可惜,小子历史也就半碗水,不够自己逞能的。再说,我只是一个小百姓,实在没那么大的胸襟。然而,我也知道,在历史的车轮滚动的时候,是有后天的位置的。学历史的时候,老师总要我们背一些历史上有名的日子,我当然也多多少少背过一些,只可惜现在忘得差不多了。现在仔细想来,在这些历史日子没出现以前,或者出现以前的前两天,它总是某一天的后天,而后天,正如我开始说的,总有那么多不确实性。比如五四运动,那一天是一九一九年的五月**,在***有组织的活动下,北京的学生游行来到官员陆宗舆的家,主人早已离去,本来没什么可闹的,可有一同学不小心打翻一根蜡烛,把陆宗舆的家点燃了,世态一下子升级,本来政府不放在心上的学生游行一下子变成特大政治阴谋,引来政府的打压,也导致运动的扩大,这也许是连组织者***也想不到的,更何况参与其中的普通学生。这样以五四为起点,中国近代史进入所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至少毛泽东是这样认为的,而胡适却说,五四是一场因政治干扰而中断的启蒙运动的阴谋。但对于五四以前的人来说,这只是发生在后天的一次寻常游行而已。不过,历史学家总要在偶然中找必然,他们会说,没五四那总会有六四七四八四,我想,对于我们后人来说,还是五四好听点,多么的悦耳…
我无心破坏大家对明天的绝望对后天的期望,只是,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总是对的,把生活看清楚点,虽然有点痛苦,但那是值得的,因为快乐也在里面。
后天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