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具的日记>>《个人日记》

  • 第十四孝:蔡顺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极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厉声喝问:“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则是留给自己的。”赤眉军怜悯他的孝

  • 第十三孝: 黄香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学多闻,精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

  • 第十二孝: 郭巨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林县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奉老母,对母亲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就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

  • 第十一孝:陆绩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

  • 第十孝: 江革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期的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之。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荐位孝廉,章帝时,被推荐位贤

  • 第九孝: 丁兰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至如生,凡事均和木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

  • 第八孝: 董永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

  • 第六孝: 郯子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上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幼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并将挤取鹿乳为双亲治病的事情告诉了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送并护送他出山。

  • 第五孝: 闵损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戴着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

  • 第四孝:仲由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而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出使楚国,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

  • 上一页 1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