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几度到苏州,乌鹊桥红看晚霞”??对苏州的向往由来已久,并不仅仅是那里有我忘年之交的朋友,也并不仅仅是那里有渔火荧荧的枫桥和钟声悠悠的寒山寺。我总觉得那里有我梦牵魂绕的东西,和一种难以言传的情结。??枇杷飘香的季节,我乘车来到了苏州。??一到苏州,我便迷恋上了粉墙黛瓦
2008-10-27 09:01纵观二十世纪中期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当代文学,一直是处在焦虑和浮躁之中的。这种焦虑和浮躁首先是来自对文学过多的责任感。人们习惯赋予文学以“文以载道”、“启迪教育”、“唤起民众”等等重大责任,作家们为了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责任感,就开始了对自己不断的革命。先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语言系统
2008-10-27 08:38好多年了。我都体味不到阳光洒落花蕊的感觉
或者是坚韧的性格使我在挤压中,坚持着
穿过沉默的缝隙之间抵达你纯净的居舍
你的声音突然像一块玻璃破碎
我瞬间穿过又嘎然而止。我感到无尽的虚无和负疚
此时,多么渴望你呈现心灵舒展的形状与柔情
……
2008-10-27 08:28法国的文学评论家阿尔贝·蒂博代曾将文学批评分为三种:一是由读者与报刊记者完成的“自发的批评”;二是专家教授完成的“职业的批评”;三是文学大家表述的“大师的批评”。我对陈忠诗歌的关注和喜爱显然属于第一种情况。在各种重要的文学期刊上,一次次偶遇他的诗歌,总禁不住要多停留一会。那种从容不迫、松紧有度的
2008-10-27 08:28牧翰的诗集《一个精神饥民》就要出版了,是一件可贺之事。嘱我写点东西,欣然从命。牧翰是我多年的挚友,也是心灵通感的诗友。我曾去过他那在茂密的东北大森林环抱中的寂静的城市,我们曾经彻夜长谈诗歌,构建着我们理想中的诗歌王国每一条语言的道路和词语的河流;他也曾多次到过“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泉城,和
2008-10-27 08:28??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新诗的发生场和传播空间发生了较大规模的迁移和拓展。一方面,网络成为许多年轻诗人发表作品的平台,并引动了越来越多的新人对诗歌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诗歌网站、诗歌论坛、博客的出现,更是成为上网诗人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同人交流切磋诗歌技艺,以及吸引自普通读者到专业研究者参与诗歌批评的
2008-10-27 08:27??读高文的诗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读的,尤其是在万物寂静的深夜,全身放松下来,阅读着他那意象清晰明快,、直白精确的语言表达出的意境,我们不得不惊叹他的创造力和对诗歌敏锐的捕捉能力。他的诗歌擅长描写已知的世界和自己对此的反映,用明晰的写作风格表达出对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敏锐感觉。??“风吹过午夜
2008-10-27 08:27-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