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窗前的风铃

    女儿房间的窗前,悬挂着一长串淡紫色的风铃。打开窗户,微风拂来,玲儿叮叮响起,悠扬悦耳,如仙乐一般。这是女儿喜欢的音乐,也是使爸爸妈妈陶醉的旋律。

    这串风铃,挂在女儿房子的窗前,已经十来年了。那是在女儿小时候,我们一家三口搬进了新居。爱人带着女儿到家装市场,由女儿自己挑选的。这

  • 我在今年10月,陪着老婆、孩子,还有其他亲属,去了一趟清风岭。这趟清风岭之行,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离开后,十分留恋。

    不仅仅是因为那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不仅仅是有亲人陪伴,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淳朴的乡亲,也不仅仅是因为曾经神往已久。

    走在崇山峻岭之间,走在险隘关口,凝视着那一座座突

  • 2月5日,央视新闻频道以“辽宁:4255/4256次乡情慢车”为题,报道了乡亲们都熟悉的魏塔线旅客列车。年轻的时候,这趟车是我出行的首选。有些年没坐这趟车了。看了央视报道,勾起了很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央视介绍,列车自1975年开行,至今已运行42年。自锦州至叶柏寿,全长367公里,经停36站。锦

  • 不知不觉间,已人到中年。回首逝去的岁月,像一首歌,这首歌,时而悲壮凄凉,时而温情婉约,伴着春花秋荣,伴着雨雪风霜,飘过了四十余年的人生历程。

    我们唱着红星之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家乡香甜的风,吹在少年的脸上,胸中鼓荡着英雄主义,憧憬着投笔从戎,当一名征战疆场的将军。

    我们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 在离开家乡的日子,家乡的一切,都那么值得留恋。往昔最不值得留意的东西,现在忽然想起来竟是那么珍贵。

    譬如野草,它长满山岗、荒野、路边、地头,在家乡,过去并不在意它,有时还有些讨厌它,因为它长在田地里,还要顶着烈日铲掉它;夏秋之际,走在路上,它身上沾满的露水,会打湿我的鞋袜和裤脚。

    现在想起来

  • 再读《背影》

    我很喜欢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但自从父亲去世后,我一直不敢再读这篇文章。今天,女儿开学了,向我推荐这篇文章,建议我读一读。女儿哪里知道我内心深处的巨大创伤和隐痛。但我还是读了,含着眼泪,一连读了好几遍。

    朱先生的这篇散文,写于上个世纪20年代,那时的中国还处于本封建半殖民

  • 父亲去世10多年了。总想写点东西,纪念我敬爱的老父亲。可是,一想起父亲,就心如刀绞,悲痛难忍,以致难以下笔。

    现在自己在网上有了个小空间,可以在这里写点东西,以表达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也表达对中国农民的崇敬之意。

    父亲是位典型的农民。他从小生活在辽西这片土地上,把毕生的心血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中

  • 我是一个地道的放牛娃。八九岁的时候,上小学,学校每年都放农忙假,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生产队劳动。我人小,干不了重活,队长就给我派个放牛的活儿。

    我天生和老牛有缘分,它们在我面前都很乖。我一个孩子,手里晃荡着一条比自己高很多的鞭子,也能放几十条牛。河边的树林、草地,村子周边的大小山岭,都留下过我放牛的

  • 上一页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