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漂泊在外的炎黄子孙,不论以哪种方式,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最后总要回到家乡。正如沈从文说的:“一个士兵要么战死他乡,要么回到故乡。”

    我的回家之旅,走得有些曲折。

    读小学、初中的时候,回家都是步行。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或者在山坳里穿行,或者在田野中暴走,或者

  • 每日里敲一点字,也是煮字疗饥。只有文字才能让自己安静。日子也因文字而曾色彩。除去生活中的生意和爱好的文字,自己似乎没有多少兴趣研究周围的人和事,有段时间了,这是不是一种病?有时很怀疑,真是病,不合群,又不善察言观色,嘴也笨得像古人的棉裤腰。

    说到病,昨晚还就真病了,临下班前头疼欲裂,坐在车上开始

  • 秋冬交集,风霜雪雨射出冷箭,

    击伤地皮,龟裂出皱纹与斑点,

    地狱祸水,趁机扑向骨肉发难,

    吓坏了节气,秋和冬魂飞魄散。

    秋用夏的狂热,制作奶油冰点。

    冬用秋的温情,雕刻冰川雪山。

    季节交替纠缠,为何物而羁绊。

    秋冬作别,寒冷却在人间蔓延。

    已是两鬓霜雪,却拥抱着缠绵,

  • 七言诗

    于公谨

    叶落风寒霜满天,

    星辰夜雨竞漪涟。

    浮云万里戏秋月,

    声出古刹衔远山。

    五言诗

    于公谨

    日落梧桐树,

    烟波几许愁。

    风吹星辰落,

    月色锁清秋。

    七律

    于公谨

    朝来细雨挂流星,

    远处翠山郁安宁。

    乍现秋风风摆柳,

    惊言

  • 国庆期间上映了几部新电影,介于自己工作和孩子功课的原因,只能每周末带着老婆孩子去看一部。上周末看了《缝纫机乐队》,相较于同是喜剧片的《羞羞的铁拳》,从个人角度来讲,认为前者要略胜一筹。

    从故事构思上来讲,两部电影同样都是老套路,没有新意可言,但是从主题上来说,《缝纫机乐队》沾上了梦想和情怀的光,

  • 静谧只是城市的夜的表象。夜的触须,就像蚯蚓在泥土的黑暗中蠕动着。

    失眠的我,支着两只耳朵,想听听夜的动静。原以为夜像白话文一样浅显易懂,哪想到竟然晦涩如咒语。好在我的耳朵无损完好,敏感如捕兽器,夜的动静,我想会在我的侧耳细听中,露出狰狞的真面目。

    然而,夜是弥漫而又包裹的,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

  • 你是繁华落尽的忧伤,

    青葱岁月里尽享阳光;

    你是时光荏苒的年华,

    冰冷吐息中静待美好。

    你在土地上等候腐蚀,

    然后轻轻的走向天堂,

    无声的美丽无尽沧桑,

    无尽的轮回无边神伤。

    我愿以一叶之枯骨,

    落天地之流光,

    化作此番风雪,

    一念春天来到。

  • 转向不晕头

    从本心来说,我真的不是路痴。可是,我每次到了天津的下瓦房那一带,尤其是坐公交走南京路,我是必然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在旁边人的几次指点后,自己也默背了几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好不容易弄明白了,可两步后转个弯,又一次找不到北了,于是,我干脆放弃,只找标志性建筑,倒也出入自由。

    没想到

  • 以前,一直把习惯回忆理解为一种奢华,甚至是一种风轻云淡的境界,后来一看,压根不是那么回事。爱回忆很可能是一种焦虑,或者说一种恐慌。这种习惯和打喷嚏差不多,无法抑制又欲罢不能,逝去的很多剪影碎片拼接成一幕幕过往,虽然是老片,因为有自己出演,所以犹如广电总局,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审查,有些实在漏洞百出,也不

  • 我们人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心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总摇摆不定地走在某一条路上,有时,会不知道,最终将要到什么地方去,有没有在行走的路上,变成更好的自己。有时候好像是要因为用不同的经历来唤醒沉睡中的自己,或者给你经年行走中受过的伤寻找一种合适的疗法,终其一生地努力,竟然是为了认识真正的自

  •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