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人逢年过节,传统吃食欢喜抢先,今天一家老少,抢先过端午吃粽子了。吃粽子自然少不了包粽子的材料,这材料历来都是根据不同地区就地取材。城里人无非就花钱买,在农村,圩区用芦箬叶,山区用簝箬叶。 簝竹学名箬竹,叶阔低矮丛生在山上石间。采簝叶,必须采当年抽出的新叶,包粽子才清香可口。还有一种刚竹叶,也可

  • 母亲借粮借出的故事

    遇到被强势人羞辱欺负怎么办?有人拼命,有人忍辱负重,韩信就曾负重于胯下。宜兴有句老话叫“不要气,只要记”。这里的“记”,不仅仅是记恨,更是自己要奋发图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一家7张嘴,母亲体弱多病,不能参加生产队劳动。因此,家里父亲是唯一顶梁柱,父亲全年出勤究竟多少,

  • 千年松脂根

    1966年,红卫兵和造反派将我们龙池大队改名为东风大队,取意东风压倒西风。改为东风大队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将龙池山麓300亩黑松生态林挖掉,改种茶树。大队组织了30名男社员和15名女社员,先逐顷砍伐,再翻垦土地,我们称之为开荒。每天出勤按“大寨式”记工分,男工13分工值、女工11分工

  • 燠椽架竹

    烘烤弯曲的竹子,山里人习惯把这活儿讲“燠”。譬如“燠竹柄、燠火夹。燠竹是一项技术活。上世纪70年代初期,社员砌房造屋大多数燠椽架竹代替木椽。

    用干硬柴架起火堆,把竹子的弯部位对准火烘烤,烘烤时间不能太长,长了会焦甚至“放炮”(劈啪一声开裂)也不能太短,短了火候不到掰不直,见其竹上冒

  • 竹垫板上的鸳鸯梦

    说句不怕丢脸的话,上世纪70年代初,我早年丧父,家中母子5个相依为命,生活条件十分拮据。

    也就在这一年,我与恋人结婚,这样,当初我全家6人,拥挤在父亲生前留下3间土墙茅柴屋里。母亲还重病在身,后经医院诊断为晚期胃癌,就在我俩结婚后半年不到,母亲撒手人寰。

    新婚之夜睡的床

  • 忆樵柴卖柴事

    樵柴卖,在过去是山里人的必然经济来源之一。古代是这样近代也是这样。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年青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靠樵柴卖柴来养活母亲。也正是有这卖柴因缘,才能岀家修成正果。

    那个年代,柴不仅是人们烧茶煮饭需要它、窑场烧缸、烧石灰、传统砖瓦都离不开柴。由此可见柴的用量多大范围之广。故

  • 蚂蚁

    儿时,当天气晴暖的时候,突别是夏天,欢喜趴在地上,常常看到一队队蚂蚁在地面上忙碌地爬行。

    出于我好玩,在它前方撒上一些米饭或碎瓜时,就会看到:当它们抵达食物所在地时,就开始搬运我为它们准备的美食了。若一只蚂蚁搬不动时,就会有两只、三只、或更多的蚂蚁一起上来,共同搬运。当它们得到食物后,

  • 养狗的文明与陋习

    饲养宠物,特别是养狗、已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风气。对此我无可厚非,然而,能否文明养狗,就看养狗人的人文素质。这是大多数市民常常提及的话头。

    不久前,见宜兴市公安局城北派岀所,在小区张贴一张关于文明养狗的通告;其中特别强调,养狗者,一旦发自己的狗拉屎,必须立将其清除,违者处予

  • 杨大伯 (小小说) 文/方寸

    儿时,我曾好奇地问过妈:“杨大伯说话口音与走路,为什么与我们不一样?”妈妈不耐烦地说:“大人的事,细佬家别多问”

    杨大伯四十开外年龄,留一八字胡,操一口外地语言。正天肩上搭挂着一只军用水壶,想起来就喝上几口,来兴时还哼上几句“花鼓戏”。走起路来有

  • 怀念母亲的一生

    母亲是个善良朴实而又正直的农家妇,她穷而不失志的平凡生活琐事一直在我记忆之中。

    小于父亲五岁,可俩个苦命人都是寿年四十六岁。

    母亲是个善良朴实的农家妇。在我的记忆中,特别让人难忘的是,她是个体弱多病的苦命人。她先天性眼睛近视,耳朵又聋。而且经常犯“心口痛”,心口痛

  • 上一页 1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