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山芋干
我是一个“70前”,没有亲身到山东换山芋干的经历,却见证过父辈们出行的筹措和归来的场景,以及后来听到的相关故事。
苏北虽是鱼米之乡,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较低,社员平均口粮每年只有两三百斤,如果分得的稻子加工成大米自己吃,就会在麦收前一段时间出现粮食“青黄不接”的
2022-05-10 10:10前不久,老家小妹给我快递两瓶盐豆,昨晚赴老乡家宴也吃到“这东东”,今天上午浏览微信公众号又看到一篇关于盐豆的回忆文章,于是乎勾起我的一腔思乡情,不愿以文字为生的我,索性贯彻“拿来主义”,能为我所用的“照抄照搬”,不合我意的“删繁就简”,融入自己的记忆乡愁,既成小文一枚。
盐豆是苏鲁豫皖交界区域的
2021-08-23 11:57忽闻家乡评乡贤,本人亦是乡党也算贤达,但不在入选范畴,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加之疫情原因欲回乡不成更加郁闷,于是记一篇乡事,慰乡思之情。
苏北老家有一道名菜,叫辣椒炒小鱼或小鱼炒辣椒,手工烙出的小麦煎饼,卷上刚出锅的小鱼炒辣椒,吃起来又辣又香,那个过瘾程度与进行某种美好事物有得一比,几者谈不上
2021-08-23 11:54我的上当受骗记
每天早上步行上班路过一家保健品门店,看到一群老年人端坐认真听讲,我心里就以“小人之心”估摸,肯定要有老年人付出代价的,不然那些忙前忙后,比孝敬自己亲爹亲妈还上心、更耐心的促销人员,去喝西北风啊!
想想我那七十多岁的丈母娘,随儿子从农村到城市住在XX十二局,这是一个老龄化的地方
2019-01-03 09:40又是一年真感言
寒来暑往又一年,酸甜苦辣听俺言。杭州第一场雪下了,比北方某些城市来得还早一点,引得满城狂欢,每个人都发朋友圈,远在外地、躺在被窝的盗图也参与这场“盛宴”,而我在凉凉的冬日,胡诌小文一篇,纪念岁月流淌。
忆年少时,感到上学真的好烦,成绩考不好要挨打;看到人家娶媳妇心里痒痒的,巴
2018-12-18 15:31匆匆那年
袁彩杰
最近,“雨水君”占据江南多日,一些地方又见“城市看海”,一些山区遭受重大地质灾害,俺是一个宅男,更不会在这个时候外出“摘什么杨梅”,老老实实呆在家中无事生非,故把一篇曾经付出心血的小文再“美颜”一番,以慰寂寞心灵,以飨至爱亲朋。
有一网友希望能看到我多写一些原创文字,由
2017-06-27 14:05小娥之死
一直不喜欢《白鹿原》这部小说,觉得题材陈腐、鬼妖迷信,所以这些年没有看过原著哩,只是通过报刊、电影和电视剧略知一二而已。这段时间,正在追大剧《白鹿原》,随着剧情跌宕起伏而牵肠挂肚。
当看到田小娥死的时候,我觉得很痛心,关注度超过了对“白鹿精灵”——白灵同志,对此俺有话要说。
在
2017-06-09 11:28布鞋情思
有句话说得好:一生太长,没有谁会记住生活中的所有一切;一生太短,谁也不能保证什么可以在生命里割舍不了。唯有一种情愫,不受似水流年的羁绊,透过匆匆光阴的缝隙,在回眸岁月的光影里,那份悸动在心中时常涌起。布鞋,就是我忆年少不可或缺的物件。
艰苦岁月里,会当家的女人会把平时裁衣的零碎布头
2017-05-24 10:51袁甸四队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这绝对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没有名气不被人知,但我敢肯定她依然留存在一些人的记忆深处,包括那些返城几十年的南京“下放户”。
我们袁甸四队位于骆马湖畔、大运河边,走出小村多年,我感到小村既熟悉又陌生,开车到居在村中央的二哥家,一不留神就越界窜到了一队。
这个
2017-05-10 17:18我望故乡泪眼汪汪
4月中旬的一个双休日,我搭侄媳妇党校培训的车子回一次老家,主要看望生病住院的父亲,虽然时间短暂却耳闻目睹不少见闻,见到了多日不见的父老乡亲,看到了农村拆迁留下的残垣断壁,一边是兴隆一边是衰败。听说我们老家也在大拆迁计划之列,以我的名义建有三间砖瓦房,儿子在欣喜算计能得多少拆迁款
2017-05-09 12:00- 上一页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