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年猪,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古老而庄严。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家家各自的经有多难念,老祖宗传下来的这种形式始终饱含幸福感,始终诠释着家的血脉亲情,甚至成了对漂泊在外的游子一种特殊召唤。此时此刻,所有的恶俗都会自然化为顺从。

    垭口湾的冬天,常以浓雾为主。当地人也习惯了半晌午出门干活。永生在垭口

  • 二零零七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霜露重重覆盖在川北的田间地头,难得的太阳天,也很快化作成晚霞,满田的麦子,绿油匆匆,垭口湾的老坟林里,一连串的鞭炮声过后,冒出连片青烟,烟雾缭绕,瞬间飘满整片天,堰塘边放牛的傻婆婆沿着堰塘盖狂跑:“永生回来了,永生回来了... ...”。在附近的垭口湾人纷纷顺着傻婆婆的声

  • 酒足饭饱后,行走在路上,阳光刺眼,火辣辣地晒得头皮疼,沿途的司机纷纷摆手示意满载。随身东西不沉,只能边走边搭顺风车。垭口上的风很大,风吹过头顶,留下一丝凉意。

    夕阳下山前,黄荆枝随风摇摆,小镇那头的人纷纷往家走,路两边的油菜田间,一大捆的菜籽摆放得整整齐齐,收拾得干干净净,丝毫不凌乱;

    邻近

  • 受教十六年有余,理数不可无长进,入世间六年,时虽短、志略显单薄,历经诸多,今日忆之,感触颇深,而非一日累积,犹如冰冻非一日之寒也。回首小小岁月,贵人多多,为父母之敦敦教诲,为人师之知是相传,为益友之互助互帮,为爱人之心心相印;众览万千人与事,乃学堂光景最为念怀矣。

     初入学堂时,书新而味清香,以

  • 牛高马大,

    一看背影,

    就知晓外公的了不起,

    模糊的记忆,

    又把我拉回被小山堆遮挡了的小院子。

    高大的核桃树,

    娇小的苹果树,

    瘦小的小黄狗,

    小山堆上的晾衣竿,大人的衣物,小孩的裤衩,

    阻挡了麻雀飞向天空的嗜好。

    矗立在院坝中间,时刻感受到四季的安然交替,{

  • 我迷茫了,

    像很多年轻人一样,

    发牢骚。

    身边的不远处,有一个特别的声音,

    在轻轻倾听。

    不忘递给我一支小小的火机。

    我孤单了,

    像很多年轻人一样,

    把自己置身某一个角落,

    身边的不远处,有一双特别的眼睛,

    在静静注视。

    不忘使给我一个解闷的眼神。

  • 蓝色的清晨,被弥漫了,

    偶然的弥漫。

    记忆里的场景,略显简单。

    棺材里的寒气,迫使我们无法呼吸。

    皮肤干燥,唇角干裂,血液鲜红,已经干涸。

    你还在呼吸,热乎乎的。

    瘦的确实和干柴一样,挣扎着,想握住我的小手,没有任何力气的手。

    没有任何的表情,尽管棺木留有缝隙,

    终究

  • 小时候,

    小黑虫爬满了光屁股,

    爷爷的母亲,我的祖祖,

    摇晃着蒲扇,使劲驱赶。

    没有电扇的热天,

    汗水和泥巴搅在一起,

    干了以后成了尘土,

    漫天飞扬。

    垭口湾的一年四季,草木皆香,

    晒场上的谷子堆,麻雀成群,

    水渠边上,站满了垭口湾人,

    白天黑夜守着从上游

  • 四月谷雨,春意盎然,清明云散雨又来,世外茫茫,苍绿如油彩。

    出成都,经都江,入汶川,热雾散尽艳阳照,寒风酥油飘满天;雄山无峻岭,沙石遍山涧,鹅卵白如玉,散落残路中。

    过汶川,民家依稀矮于眼帘,驶离村庄一路平安,盘旋而上光秃行,烟云缭绕恍如隔世,小解而休,置身顶山上。

    抵茂县,羌碉耸立,羊

  • 十月去了峨城,在那里遇见了老马;本不应叫老马,一是顶头上司,二是年纪比我长。当面也还真没这样称呼过。这些天,身边的些许现象,使我不知不觉想起了老马,尤其那次和他顶撞争吵的场面,依然历历在目。

    老马。典型的蒙古族汉子,黝黑的肤色,一口较标准的普通话,圆眼睛往前看时,后脑勺比前额高,会做点儿北方菜,

  •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