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我的一生中,读的古典诗词、文章不算多,大概有千把首(篇)吧。最让我终生受益的,要数《岳阳楼记》。

    第一次接触《岳阳楼记》,是上初中的时候,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声情并茂地给我们朗诵了一遍,虽然我还没完全听懂,但我还是被文章的气势,优美的排比句震撼了。第二天晨读时,我一口气背会了这

  • 地里皮

    小时候,地里皮(学名叫地衣)是我老家安徽颍上农村一种爱吃的一种土菜,由于它味道鲜美,每年都要到地里拣好多次,所以一直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我的童年正值50年代,那时候地多人少,不少农家都种一部分茴草,作为修缮草房用。茴草是多年生植物,每年茴草收割后,留下的茬子冬天腐朽后就成了食用菌地

  • 不能误人子弟

    1969年我在部队当报导员。当时的写作热情很高,经常到连队采访。那年三月初,我到四连采访一位模范饲养员,四连在江苏江浦县一个山区农场搞生产。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附近连个邮局都没有,稿件无法投递。稿子写好后,我直接送到新华日报社去。那时南京长江大桥还没通车,当我通过轮渡过了长江,已是

  • 我的作家梦

    我做了一辈子作家梦,但这个梦想一直没有成真。

    这个梦想始于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老师汪世铎出了一个作文题《彩色的田野》,讲评作文时,他大概觉得我的作文写得文通字顺吧,除了在课堂上当范文念,还亲自为我抄了一遍(他可能嫌我的字写得难看)寄给《阜阳日报》,虽然阜阳日报没发表,但汪老师

  • “编筐打篓,养活九口”

    “编筐打篓,养活九口”,这是我老家颍上县乡下的一句俗语,意思是编筐打篓这个行当经济效益不错,一个人编筐,可以养活九口人。

    我的童年时代,全国刚解放,乡下人除了种庄稼,别的也没有什么挣钱的门路,只能就地取材,将杞柳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出售,换个活便钱。因为老家地处沿淮,洪涝

  • 梦牵魂绕八里河

    我的故乡在颍上,八里河是我梦牵魂绕的地方。小时候,我曾经跟着父亲来这里摸鱼捉虾,曾在八里河边拣拾过大雁粪,高中三年,无数次从八里河上过。当了记者之后,多次到八里河采访,80年代初,八里河退田还湖,野鸭飞回八里河,我写过报道,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90年代,八里河人民在镇党委

  • 逼上梁山

    这些故事发生文革期间。

    下放到张大庄的知青有几个陆续返城了,有的是因为老爹结合进了革委会,根子硬,儿子进城当了工人;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好,层层送了礼,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有个女孩子脸蛋漂亮,跟知青办公室的张主任有一腿,被推荐到北京一家艺术院校……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个个如愿以偿。最

  • 被盗记

    前不久,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通知我到合肥开会。儿子说:“您好到省里开会,得穿得像样些,你把我那套新做的西服穿上吧。”我穿上儿子的西服,打上领带,高高兴兴地上路了。我看了看火车票,离开车的时间还早,乘公共汽车也来得及,就把打的的钱省了,上了公共汽车。车上人满为患,我只能站在车厢里,一年抓住头

  • 舅舅家的竹园

    我的舅舅住在安徽省颍上县谢桥镇一个叫陈圈门的村子里,舅舅的门前原有一片竹园,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翠色逼人。竹园是鸟儿的天堂,天刚刚亮,鸟儿就在竹林中歌唱,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40年前的春天,舅舅到外乡挖河,回来路过亲戚家,亲戚送给舅舅两蔸竹根,舅舅背回来,裁在门前的菜地里。开

  • 美丽的合欢树

    我曾有幸三次登临庐山,庐山之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瀑布,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五老峰”,那“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人洞”……都让我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除了观百丈瀑布,看奇峰秀岭,看雾海奇景,最让我惊叹不已的是奇树,可以说,这里是树的王国。这里聚集了世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