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 姥
“姥姥疼外孙,疼到骨头眼里”。用这句话形容我的姥姥,那是再贴切不过了。
我是1946年生,那时候危害儿童生命的传染病很多,如天花、麻疹、白喉等。当时,还没有西医西药救治,孩子一旦传染上,爹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去。我的一个姐姐、一个哥哥都长到五六岁时,就是被传染病夺去了生命
2017-06-21 16:48怀念耕牛
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是生产队里的“牛倌”。因为那时候生产队嫌我年龄小,不让我到地里劳动挣工分,但“男孩不吃十年闲饭”,每当放暑假时,我就牵着耕牛放牧,放牧一天记2分工(一个壮劳力干一天记8分工)。
开始老牛也欺负我年龄小,不肯跟我走。负责饲养耕牛的饲养员就把一头最老实的耕牛交
2017-06-21 10:03我心中最美的湖
我的老家颍上县庙台集东边有个戴家湖,湖不大,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却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湖。
戴家湖与淮河仅一堤之隔。淮河上涨时,湖里就灌满了水,一年到头,湖水清清,四季不枯。湖的岸边,垂柳依依。每年春季,当其它树木还没醒来时,湖边的垂柳就已经喷黄吐翠,弹奏起生命的乐章。随
2017-06-21 10:03石磨情
前不久,我到临泉县牛庄乡看朋友,途中见到一个很别致的大门。门楼是用88 个石滚和312块石磨垒建而成。走进大门,各种民间使用的石器琳琅满目,尤其是石磨,更是应有尽有:磨面的,磨粉的,磨豆腐的,磨香油的……,最小的直径只有十几公分,最大的直径1.2米,厚的有几十公分,薄的几公分。根据石磨上
2017-06-21 06:43巴 匠
我父亲有一位朋友姓徐,他家离我家很近,就在二里多远的大徐庄,他比我父亲大两岁,我叫他徐大爷。他是一位“巴匠”:补锅、补盆、补细瓷碗,镶补着百姓的日子。每当逢集的时候,他就挑着他的工具箱来到我家药店的门前,为客人补锅补盆补碗,一直补到罢集。
父亲和他交朋友的原因,一是因为巴
2017-06-21 06:43“笔杆子”与“两下子”
最近看到人民日报上有一篇吴樵人的文章《掌握〈笔杆子〉才有〈两下子〉》,讲的是领导干部要掌握好写作的基本功,善于调查和思索,有真知灼见,这样做报告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群众才欢迎。看了这篇文章深有感触,让我想起接触过的两位领导。
一位是我在部队当兵时的团政委张志刚,张政委文
2017-06-16 17:40痴迷鹭鸶
“早哇阴,晚哇晴,半夜哇叫雨淋淋。”这是我小时候母亲教我的歌谣或农谚。我的老家把鹭鸶叫“哇子”(可能是因为其“哇哇”的叫声取名),早晨听到鹭鸶的叫声,这一天是阴天,晚上听到鹭鸶的叫声,第二天就是晴天。如果半夜里听到鹭鸶的叫声,则会遇到连阴雨。
我的老家颍上县地处沿淮,大小湖泊星罗棋
2017-06-16 17:39照 相
打开相册,翻出泛黄的照片,如同打开岁月留下的痕迹。
我上初中时,正值三年大饥荒。学校位于偏僻的乡村,叫“临淮中学”。每天的菜金是两分钱,中午和晚上各用一分钱买一碗菜汤。毕业时,三个班只剩下一个班,才17个学生,其余的都饿跑了。学校从县城请来摄影师给我们照毕业相,每人交4角
2017-06-16 17:38老家的茶馆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老家的茶馆是个很热闹很有趣的地方,不但有很多人来这里喝茶,还可以在这里听大鼓、听评书、听“三弦”,每天晚上,这里要热闹到深更半夜。
开茶馆的师傅叫张朝敬,他家的茶馆与我家药店隔着两家店铺,一条脊的草房,住得很近。因为是邻居,我叫他大爷。张大爷的茶馆不大,也就是两
2017-06-16 17:38我的书法情结
在我的书柜里,存放着几十本字帖,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翻翻。真草隶篆,名家字帖,都让我看得如醉如痴,一捧起来,就舍不得放下。
我的书法情结始于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语文老师李国荃在课堂上讲评作文,他先把我的作文在课堂上读了一遍,然后问同学:“这篇作文写得咋样?”有的同学回答:“不赖
2017-06-14 08:23-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