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浦的浦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我熟知的有四号浦,六号浦,袁家浦,还有卫星浦。四号浦南北走向,北端通过赤通浦排涝站与钱塘江相连。初中同学写的一篇《香杉瓦舍六号铺》将隐藏在小江村的六号浦推到我面前。袁家浦既是村名又是浦名,一名两用。钱塘沙的乡民将农舍排列在浦两岸,沿浦而居。卫星浦东端与东清浦相连,穿过

  • 《和太阳肩并肩》

    一直是习惯了一个人走

    2018应该抬头看看天空

    风吹来的时候

    打开心中的披风

    飞上天空

    和太阳肩并肩

    一起走

    走在无垠的沙漠旷野

    用心绘蓝图一片

    将爱播种在

    城市的小巷大街

    走在乡村的阡陌田野

    这是梦想的家园

  • 吴家渡,故事颇多。无奈岁月厚重,笔风轻薄。用笔述我更喜欢用嘴讲。讲完之后,让思绪随春江水飘流。如此,虚拟了吴家渡一日游,由你来实现。也给了我讲述关于吴家渡故事的机会。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杭城上空。开始吴家渡一日游,我们就此出发。

    出杭城,沿着之江路西行。我们追随着钱江潮水的脚步溯江而上。驶

  • 回袁浦,是和我一起享受小院的宁静,还是去吴家渡口感受喧嚣?在钱塘江岸上,找个石块,并排坐下。面对缓缓的江水,和你讲述袁浦往事,一起老街漫游。

    那年,我9岁,正当少年。

    出了村子,走在田畈间的机耕路上。少年的心情像田间的稻花一样扬了起来。走过这畈稻田,就到袁浦老街,尽头便是袁浦收购站。他肩上扛

  • 孤航独行

    载着家的离愁

    小舟木楫

    问渔郎去往何处

    是江水染绿的南岸

    还是北岸没入楼间的山岚

    或是在钱塘湖面沐浴春风

    渔歌唱完的自由

    逢一个采春花的女子

    船头轻触

    在水中

    在心中

    激起漪涟无数

    女子笑着对渔郎说:

    男人应会诗与幽默在生活中表现{p

  • 麦子黄,鳜鱼肥

    菜籽油香钱塘三十里

    历经潮起

    樱樱笑颜,雀向天歌

    未及潮满已乘潮势转三会

    终在浮山头

    仅留方寸地

    坐看潮落

    写在明清后

  • 吴 家 粮 仓

    作者:袁祥华

    从吴家码头去村委会的路旁矗立着两座土瓦泥墙的圆形建筑物,这便是吴家粮仓。

    20世纪60年代,袁浦公社各大队的名自东向西依次为:东方.朝阳.卫星.吴家.友谊.五一.八一.红星.立新.红旗。唯独吴家大队没有取一个红色的名称,反而还建了二座黄色的仓库,从空中

  • 七八十年代,袁浦钱塘沙人,我的父辈们。他们生活所迫,造沙船,下钱江,耙黄沙,与潮共舞。他们平凡坚韧,渺小如沙。用汗水描绘人生色彩,用辛劳谱写人生赞歌。

    今天,我用记忆摊开他们曾经紧握竹柄的双手,触摸着掌心中厚实的老茧,感受曾经的苦难。时光荏苒,时间也许能够抚平掌心的毛糙,抹不去的是那壮丽的劳动画

  • 作者:袁祥华

    风把酷热扔在我们村里后,就顾自己跑了。我确定它是通过阿标家和卫龙家之间的弄堂里跑出去的。然后延着村道一路小跑,或许路窄泥滑,或许跑得慌张,一脚滑溜,踩进路边的池塘里,激起无数涟漪,荡漾开去,惊醒了荷叶上午睡的青蛙。风来不及对青蛙说声抱歉,向着水中的鱼儿挥挥手,再次急促上路,一直跑到

  • 作者:袁祥华

    我在袁浦中学上初中的时候校址还在白茅湖畔。

    那时去白茅湖是不通公交车的。家住转塘或杭城的教师要去白茅湖畔的袁浦中学上班,先坐公交车在黄沙桥站下车,再沿着往军事码头的马路步行。路上,不时有满载石头的手扶拖拉机迈着沉重的步子追上来,每喷出一股黑烟都仿佛就要熄火,又能维持着前进,嘶声

  •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