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期间,由于人的各种基本权利遭到法西斯空前野蛮的践踏,于是在二战后,人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各国进步与落后状态的一个标准。这本来也算是好事,可以促进人权落后的国家改善一下,但目的必须是唯一的,就是只限于使全球居民能逐步改善生存状态。

    但是“人权”到了美国人手里,就成了打压异己的大棒了。

  • 《黄帝内经》最家喻户晓的话大概是“治未病”三个字了。听了许多健康讲座,演讲者十有八九会说这三个字。但是听来听去,讲者基本解释为注意平时养生。我开始听到时,不以为然,总以为“己病”治不了,才提倡“治未病”。历朝历代的名医,哪个不是治已病的高手?未病还用你治?治未病而出名者,未尝有也。

    但仔细想想,

  • 新浪网9月9日载:“据观察者网早前报道,中国国际航空公司(Air China)提示游客在英国伦敦‘有些印巴聚集区和黑人聚集区’时要多加小心,这两天在伦敦引起轩然大波,已经有两名议员写信给中国驻英大使,要求道歉并删除。”理由很直接,说是宣扬种族歧视。

    在这些议员看来,让顾客进入有色人种居住区时要多

  • 有些语言爱好者热衷于研讨语言的歧义性,他们罗列出许多看起来很能说明问题的歧义句子。比如,有篇博士论文津津乐道于“反对的是我”这句话的歧义性:一个意思是“反对这件事的人是我”,另一个意思是“他人反对的对象是我”。其结论是语言出现歧义,是语言的病态和缺陷;而汉语歧义句子比英语多,可见汉语比英语落后。作者

  • 1,中国何以会失去文化自信?

    一百多年前,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大门之后,中国社会终于战巍巍步入了近代。其时,中国知识界的最大变化是失去了文化自信。中国的钝刀破箭似乎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而西方的坚船利炮则体现了西方文明。两相比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由此,中国知识界形成了“中华文明劣于西方文

  • 如今的国学研究,研究对象仅限于儒释道的经典,没人把中医归入国学范围。这是没有深刻领会国学精髓的结果。作为中国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仅仅“立言”是远远不够的,最可贵的是体现“立言”的“立功”。“立言”与“立功”紧密结合,就完成了“立德”大业。我以为,如果把国学界定为中国历史形成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的独特的

  • 近几年,“国学”一词在知识界渐渐脍炙人口。不知何时,“国学”似乎成了“高明神秘”但无实际作用之学的代名词。西方科学依然继续统治着一切思想的和实践的领域,但毕竟已成常谈之老生,没有新鲜感了。于是,有些人在有了西方科学的高学历之后,品茶休闲之余再去念念“道可道非常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类谁也不很懂的

  • 《洞见》上有一文,题目是“不要去打扰别人的幸福”。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主题。其中一例是:一位姑娘假日乘硬座去见男友,其同学听闻后,说:“我如果是男友,肯定买卧铺给她。”姑娘听了浑身不舒服起来。其他例子类似,都是你自以为很幸福的一件事,在旁人的反向评论掺近来后,立马破坏了幸福感。

    看了文章,我很

  • 最近媒体连续报道兰州交大管辖下的民办大学博文学院开除患癌症教师一事。学校的任何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想想就知道,一个教师患癌症不能上班,学校怎么可能会“误以为”矿工而开除呢?教师家属到法院起诉,法院两次判决学校撤销开除决定,而学校却不执行。可见现在的“误会”之类说辞实在是连自己都会脸红的(如果还有正常

  • 《解放日报》最近登载了宋志坚的杂文《两面邹忌》,对历史人物邹忌的两面性颇为费解。邹忌劝齐王纳谏时“真诚,睿智,十分阳光”,为时人与后人所称道。但邹忌设计陷害田忌,置无辜的田忌于死地,又是“狭隘、下作,非常阴暗”。作者又举出李斯的例子:秦王全面驱逐外国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写了流传千古的《谏逐

  • 上一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