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说话

    ---读《四十自述》

    朝闻道

    我只是知道,讲现代文学绕不开胡适,至于为什么,却一直是笔糊涂账。浏览了一下自己的阅读历史与胡适的交集也仅限于此前读过的三联书店编的《读书与治学》、九州出版社的《人生有何意义》以及刚刚读完的这本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四十自述》,其成名作《中国哲学

  • 一个至多个

    从春秋笔法开始从我们多年的学习经验知道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简直就是神话,而现在放在我案头的这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人蒂莫西.加顿艾什著汪仲译的《档案:一部个人史》告诉我们历史还有一种,“历史学家一直在做研究,一面也创造了历史,自己成了这个历史的一部分。”{p

  • 本来打算看的是毛泽东与彭德怀的书目,一时不凑手,就用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由叶健君、程波和王龙彪合著的《毛泽东与林彪》临时代替。选择这个题材还有一个原因,近期的阅读量有些欠账,每当这种时候,我都是选择一些题材相对熟悉的来快读凑数,而我涉猎近现代史已有段时间积累些基础,每到读书计划卡顿就搬兵于此,这样渐成一

  • 大概是在2013年读到《开卷有疑》(江西人民出版社),那是第一次接触到杨奎松的著作,从此成了先生的拥趸,陆续捧读了《"中间地带"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过眼录》(四川人民出版社)、《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浙江大学出版社)、《谈往阅今》(九州出版社)、《西安

  • 家附近的图书馆是个新开不久的馆,最近推出了借书升级举措,我的证可以一次借八本书,借书条件既然宽松了还书时便顺手在还书台上又拿了几本回来,就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苏童的《黄雀记》,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苏童纸质的作品。怎么说纸质呢?张艺谋执导、九十年代家喻户晓广泛争议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我不仅看过,还实地到过

  • 记得大概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在读中学时社会上就在争论信息爆炸的真伪,而今三十年过去已没有人再对此有异议,人类表达自己拥有数据的量级已经从TB(1024GB=1TB)级别跃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级别,眼下现实的是我们如何以自己有

  • 喜欢阅读。

    古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当今而论,行万里路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读万卷书反倒成为一个奢望。于我,年轻时曾充满徐霞客踏遍青山那样的豪情,十足一个背包客,及至渐渐财务自由了,时间自由渐渐没有了,退而求其次,翻翻书也是好的。

    小时候,看到黑白绘的小人书就欢喜不已,大人给买几本故事书,

  • 一直就很喜欢书。八十年代初,我开始读小学,那时读书还真不是以应试为目的,至少像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封神演义等都是在那时半公开状态下读的。电 视不普及,街头巷里都是广播里讲评书的声音---能将自己读过的故事结局在评书开播以前讲给被吊足胃口的大家伙,是一件浅薄但很得意地事情。当时名著的少 儿版还不

  • 毫无章法的泛读有八年了,所幸我的泛读是广泛的通读而不仅是泛泛的读,所以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认知。对国史的整体感知是借助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建立起来的,世界史模糊的印象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来所著的《世界:一部历史》建立的,二者综合起来,皮名举先生有言“不读国史不知中国

  • 润物无声

    读毕淑敏的书,绝对是个因无知的阴差阳错。虽然我好像知道李银河是真主,可潜意识里就是傻傻分不清,就是要非常不通的硬把毕淑敏与王小波当成一家人(还请所涉及的都能原谅我的冒昧),以至于毕淑敏这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藏在这世界的优美》是和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凑单买来的。毕淑敏在《波斯天

  •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