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海松

    我特别钦佩我们的老祖宗那样有远见,对小村的万亩山地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把满山的绿色留给子孙后代。

    时间推移,多少代人传承延续,小村远山的松树林,近山的桦树林,刺槐林,缓山缓坡的果树林,青龙河两岸的杨树林柳树林,村中家家户户门前的响杨树,槐树,榆树遮天蔽日,把小村映衬得如绿色的世界,村

  • 李海松

    秋风凉,天气爽,凤凰山里苹果香。

    每每想起青龙凤凰山甜滋滋,脆生生的大红苹果,涎水就不自觉的溢满口腔,恨不得一下子跑进那里的果园深处,边摘,边吃,让清香甜美的果汁深入体内,通体舒爽,好好结结馋。

    凤凰山距离祖山不足40华里,其传说,充满着悲壮色彩。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的一年秋

  • 李海松

    深秋的夜,家中,出奇的静,躺在床上,借着床头护眼灯发出的柔和的灯光,手捧台湾散文大家林清玄的散文集,那清新流畅,优美生动,立意高远的文字如清泉汨汨,流淌在我的心间,时而哀伤,时而动容,时而魂牵梦绕……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进入梦乡。

    我有一个说好不好,说坏不坏的习惯,每天临睡前,不读几

  • 李海松

    这个“十一”国庆节,原计划开上私家车,挈妇将雏到“风景优秀”的大城市旅旅游,度度假,感受一下祖国的壮美河山,可一想到假期高速公路的爆堵,铁路的人满为患,民航客机的一票难求,景区的拥挤不堪……新媒体,传统媒体对“假日病”的提前炒作,想起来就心惊肉跳,如果堵在高速路上几个、十几小时,即使到祖

  • 心灵的杂水

    李海松

    自有了微博,微信,客户端……以后,人们交流的距离近了,交流的方式花样多了,一些平时不该说,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不屑说的话敢在微博,微信和博客中倾述了,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的是个性解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那是不能原谅的

  • 李海松

    故乡那个遥远偏僻的小山村,父老乡亲过中秋从来没有文人骚客笔下描写的那样浪漫,更没有城里人那种悠哉悠哉,对着月光吃着月饼,时而欣喜,时而感叹那样的多愁善感。走进小村的家家户户,热腾腾,新出锅的老豆腐,新小米做出的喷香喷香的小米干饭,红烧肉炖粉条,从自家园子里采摘的青菜:素炒秋豆角,肉炒大青

  • 一位湖南曾经教过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初中毕业上中师:教育之大幸与个人之不幸》,

    好多当年初中考上中师现在在农村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留言说,读后很心酸。

    而我读后对此不敢苟同:于是写了几句感言:

    其实,当年初中考上中师,现在依然在山村教书的同学们没必要心酸!你们老说当年

  • 夜半小感

    李海松

    夜半,估摸凌晨1点多钟,睡得甜甜的,香香的,突然,被窗外一片吵闹声惊醒,男的声嘶力吼,女的哭声动天,一会儿,男的殴打女人的声音如密密雨点,耳光响亮,噼噼啪啪,边打边骂边吼,大有不打死女人誓不罢休之势,女的边哭边骂边招架,“你打死我吧”,“你杀了我吧”……孩子惊悸,惊悚,惊吓

  • 李海松

    30多年前,同学加挚友小钟哥因父亲病重,家里缺劳力,与高考失之交臂,高中一毕业就只身来到200多公里以外的秦皇岛打拼,干建筑,做灵活,包工程,倒蔬菜,搞批发,开商店…… 不知不觉,由“而立”至”不惑 ”再到”知天命”,忙忙碌碌走过了大半生,娶了妻,生了子,在城里买了房。过上了“比上不足,

  • 立秋杂感

    李海松

    清晨不到五点,手机的”嘟嘟”声此起彼伏,朦胧中摸到手机,细看,关于立秋的话题,祝福微信短信已经刷屏,介绍立秋来历的,立秋吃秋膘的,祝福的……林林总总,这个年头,人们生活好了,信息也发达了,无论是节气还是节日,大家都很重视,家人或朋友小聚,说说话,聊聊天,侃侃大山,关心关心彼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