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谁也不知自己最终的轨迹。唯性志不易。犹如登高,望之欣欣,攀之峻峻,跬步不歇,当凌绝顶。

    公元717年秋,一位20岁的后生来到中岳嵩山逍遥谷,在围岩断壑的石庵处向焦炼师求道。如今看来,这人另类,或有点“二”,你说正是读书谋仕之时,怎么想到修道,“晕菜”不?

    人各有各的想法,智人的想法常人多

  • 我说秋有格物之好。因为从院子里金桂的花枝间望去,蓝空不染星尘,棉花团似的白云散着缕香飘浮,全然桂子的粉丝。

    “花开万点黄”,“四时香馥馥”。金珠玉玑般的花瓣风摇洒地,弄的人无措,可惜身无飞翼负了桂子繁华“围城”的痴拙。尽管如此,邻居的小花猫不一日跟我到巷子口,累中桂馥的招惹。

    家中有桂,天生

  • 人生之痴,莫过于情。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或缠之绵绵,语不可解。无论人生终局如何,都是情字惹的祸。

    遍看史上文人骚客,无一不是情种。宋欧阳修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金代的元好问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我看来,在情海跋涉、心锁悱恻,又诗风独树的莫过于晚唐的李商隐了。{p

  • 一场大规模的拆迁创建现代化旅游城市活动把葱郁的柳园弄的衣不遮体,多少棵柳树被伐,还好,那棵三人合抱的“柳王”幸存下来。

    柳园始于上世纪年五六十年代,哲学家艾思奇下乡指导农民学哲学,在老县城的河边处种了好多柳树,后人便冠名相习。

    在记忆中筛滤风景,初春的柳园最靓丽。春风抚绿了柳丝,慢慢抹就似有

  • 紧张的大圐村之行弄得人一上车就在“咣咚、咣咚”的韵律中“昏”了过去。

    大圐村四面环山,只有一沟沟通向山外。有人说是现代“桃花源”,站在旅游角度看也是,四面山坡都是桃梨果树。阳春三月桃红梨白,香飘域外;金秋时节,枝头躬垂,硕果累累。一泓清涟穿村而过,跨河小筑明清年间石拱桥三座,分上河、垌上、下河。

  • 戊城舆论场这两日风起云涌。缘由称小猫的在抖音平台上抖个小学生运煤的短视频。

    画面中两个十来岁的小孩从从小煤窑上用板车往火车站平台运煤,一次能拿五元的运费。旁白说这两个孩子挣的钱是为了交上学的午餐费。而这两个孩子的身世令人唏嘘。父亲死在小煤窑的一次冒顶事故中。母亲改嫁他乡,两个孩子与八十多岁的奶奶

  • 中秋了,我得买对筐去。石旮旯的根成想了好几天,终于下定了决心。

    其实,根成自己就会编筐。那是他跟爷爷学的。在后山杀些荆条,放水里沤个三五天,待荆条变软了,“起底儿”、“分锚”、“拧檐儿”,就这个程序。你说是要方的、圆的都成。可如今不中了。后山被中楷公司承包了,有保安拉了铁丝网,还有藏獒看护,荆条

  • 暑天的闷热逼得人们不由地到逍遥溪乘凉。一泓清涟,两行垂柳,虽不如江南的小桥流水妩媚,却也是铺青流翠、拾闲撩思的佳处了。

    逍遥溪在城市的边上,从峻极峰汇集一股清流出山涧,这里曾是李白访友的避暑之地。其实,每每莅临于此,我并没有刻意去招惹故人诗魂骚气,倒是溪边的绿卉青葱,跫声悠韵不自觉地摇荡性情,生

  • 从芒康赶到波密,为的是躲避高海拔,谁知一路风熏冽省,竟恍醉在迷离中。

    向往的时刻,每个人都拉长着幸福的身影。自驾318线去拉萨是人生难得的体验。一路上的风景让人物化为雪葩冰晶,草木生灵,御欲如乘于故人的诗韵词兴。

    业拉山72道拐似李太白的“窈窕入云步,崎岖倚松息(《在寻阳非所寄内》)”描写:

  • 南方的初夏给人以葱茏郁抑的感觉,尤其是北方人初来乍到,总有种花放不开、膺张欠舒的心相。

    沿着环城西路南行,那花墙、绿卉、巷陌、酒肆朦胧胧的,退了G20峰会间的儒雅与热烈,其实,相由心生,我知道那不过是自己多次来杭退了“烧”的缘故。

    三三两两的老者从龙游路、六公园过来向孤山方向散步,亦或不少帅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