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个月,戊戌年的中秋佳节就又要到了,此时安塞小城里的大街小巷,一些精明的商家早已经开始做中秋的“功课”。毋庸置疑,提起“中秋”就会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月”以及与“月”有关的那些事物。
从古至今的文人雅客总喜欢把月亮与思乡联系在一起,大概多半是因为看着悬在漆黑夜空中那轮明月洒下的皎洁清冷如银霜
2018-08-27 08:05“沙沙”,“沙沙”,一阵急一阵慢,缠缠绵绵的秋雨,笼罩着陕北黄土高原上这个郁郁葱葱、瓜豆弥漫的农家小院,牵牵连连,始终停不下来。这倒应了“立了秋,哪里下雨哪里收”的俗语。秋雨多,小院瓜豆生长茂盛的情景,我曾读过一首小诗,她是这样写的:“半遮绿叶,半遮豆荚/秋雨飘飘洒洒,浇出一幅水彩画/连绵雨丝落农家
2018-08-22 08:19子曰:“智者乐,仁者寿。”我言:有傻气者,亦乐,亦寿。
我所居住的安塞小城边上有一条河,那便是名闻遐迩的延河。延河自北向南,环绕半个小城。延河的左岸上是一条环城公路;右岸是低垂的杨柳及杨柳掩映下的河滨公园,是植于地面的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是人工构建的亭台水榭。夏日里,杨柳婆娑,杂花盛开,景色极是
2018-08-21 08:22周末月夜,独自延河畔散步。在树影婆娑的小路上没走两步,突然觉得脚下软绵绵的。抬脚一嗅,不禁掩鼻屏息,原来是臭不可闻的狗屎,想是谁家狗儿散步时突然内急的“杰作”。急走几步,想逃离这是非之地,没成想又脚下陷狗屎阵。
感叹运交华盖,最近与这排泄物亲密接触过多次,难道也是缘分不成?时下,阿狗阿猫的宠物多
2018-08-06 08:16我的家乡李家湾村位于陕北的延河之滨,在搜寻“乡村记忆”的日子里,当年乡亲们经常说的那些气象谚语,又重新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家乡人怀揣对生活的期冀,对天气变化尤为关注。那时有广播的很少,有收音机的人家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乡亲们只能靠观察某些景物或动物的异常,而
2018-08-03 09:05“卖桃了,又大又熟的鲜桃——”
昨夜一场暴雨过后,公路两旁还积着厚厚的雨水。他一早出门为外孙女儿购买早点,不禁被迎面传来的叫卖声吸引。
“谁这么勤快,这样的天气里,一早就出来卖桃?”闻声望过去,马路对面的空场上,一辆电动三轮车旁围拢着一群人,一位中年妇女正高声吆喝着,看上去不过五十岁的年龄,
2018-08-02 08:21对于在外工作打拼的游子而言,初秋时节,再没有比红薯叶更能牵动乡愁的美味了。
故乡在广袤无垠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红薯是那里最寻常、最重要的秋作物。它对水肥、土质条件要求低,随手扦插便能生长,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老家的红薯浑身是宝,块茎可食用、酿酒、制粉条,杆茎是优质的家畜饲料,连鲜嫩的茎叶也能用来做菜
2018-07-31 07:21毋庸讳言,每年秋天的到来,令人感触最深的,似乎就是秋风了。
假设若是头一天的下午立秋,第二天的早晨,如果你站立在一个山坡上,立即就会感觉到,迎面而来的第一缕风,变“凉”了。“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凉风”随秋而至,空气也变得清爽起来了。溽热的粘稠,开始稀释,一切都
2018-07-30 09:11雨后初晴的仲夏夜,凉爽宜人,上弦月朦朦胧胧,让这寂静的陕北小城——安塞,变得有点迷离。屋子里一盏小小的壁灯,浮泛着米黄色的柔光,让同样沉寂的屋子显得更加的迷蒙。
蜷缩在沙发的一角,静静地听着那淡淡的,略带点忧伤的轻音乐,沉醉在那片伤感里。桌子上那杯泛着袅袅雾气的茶,可喝、可不喝的,只算是一种等待
2018-07-28 07:47儿时,顽皮的我常会干一些令大人哭笑不得的事,为此,我没少挨父母亲的责备。记得有一次,我看见院子里靠墙的向日葵低垂着头,便突发奇想,找来绳子和木棍,将其中一棵向日葵固定起来,让它昂首挺立,直视太阳。我幼稚地认为那样就可以让向日葵省去转来转去的麻烦,能够更好地吸收阳光,将来的颗粒也一定会更加饱满。
2018-07-27 14:52-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