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秋天,天气已经转冷了,我和连里的几个朋友第一次去干家湖割芨芨草,由于不熟悉路,大家东找西找找了两个小时才找到了割芨芨草的地方。
等我们割满一车后都已经累的是又渴又饿了,带的水和干粮也吃完喝完了,于是大家都急着往家赶,走着走着迷路了,怎么办呢?已经是下午4点钟了,大家都说:只有听天由命
2015-09-10 09:22小时候,家里很穷,也没啥零食吃,商店里虽然有很多,但由于兄弟姊妹多,家里条件不太好,买不起,怎么办呢?
家里有一些干玉米粒,我和姐姐经常在炉盘上烤着吃,有时候妈妈会给我们在铁锅里炒着吃。那炒烤出来的玉米粒吃在嘴里嘎巴干脆,就是太费牙齿。心中最期盼的就是炸玉米花的经常来我们连,我们就可以吃到又香又
2015-09-10 08:552005年的8月,我刚刚收到一所疆内师范学校的通知书,虽然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但以我的成绩能考上一个疆内的师范大学已经很不错了。可父母却坚持让我重读,想想自己好不容易才熬到高中毕业,再去复读,还不如让我扫大街算了。我不但没有按父母的意愿去复读,就连原本考上的师范我也决心不读了,于是我把想法告诉了父母
2015-09-09 13:56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二八团园林一队,有这样一对老人,他们是张仕喜、李淑群夫妇,虽说是 91岁高龄的老人,但他们的身体仍然十分硬朗。老人的小儿子已经退休,生活在离他们不远的9连,老两口到儿子家去,来回都是步行,可他们却显得很轻松自如,路旁的人见到老人都很羡慕他们鹤发童颜行走的身姿。一般人都认为老
2015-09-09 13:28马张花似乎命中注定要与磨难打交道。
六十多岁,正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然而她却活得很累、很累,憔悴、倦怠都爬上了她的面颊。
往事不堪回首。1964年9月李成付和马张花夫妇从四川广元来到128团基建连,他们经常出差在外,在泉沟割苇子,在五公里筛沙子,后来连里考虑老滕年纪大了,就让他回连里工作。
2015-09-09 12:51只要是老新疆人,几乎都知道挖菜窖是怎么回事儿。
1992年是我们全家在新疆过的第一个冬天,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件事情让我至今难以忘怀,那就是挖菜窖。那个时候的冬天所有的人都是靠菜窖里储存的菜过冬,直到来年的新鲜蔬菜下来,所以菜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父亲先到老职工家里去看了他们的菜窖结构之后,便
2015-09-09 12:16“赶巴扎”是维吾尔语,意思就是赶集。记忆中的“赶巴扎”是多么的令人向往。
1992年的4月,我们全家来到了新疆,当时是投靠亲戚来的,说是亲戚,其实算算也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老乡罢了。父母当时年轻,干什么都有使不完的劲儿。老乡给我们找好住的地方之后我们就自己开火做饭了,需要买些日常用品,当时买东西要到
2015-09-09 11:12和爸爸一起给棉花地浇水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加压滴管技术,全部都是大满灌。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半夜,连队大组长操着一口极不标准的汉话在窗外喊着:“老张,接水。”爸爸连忙起来穿好衣服,敲敲我的门说:“丹儿,快起来,给爸爸打手电去。”当时睡的迷迷瞪瞪的我急忙穿好衣服,和爸爸一起来到我家棉花地
2015-09-09 09:17小时候因家境不富裕,从小学到高中甚至上大学的时候我都一直在穿妈妈做的布鞋。妈妈做布鞋的手艺甚好,每一双新鞋看起来不但美观,而且穿上也十分舒服。
现在在我家里一直有一个皮箱,轻易我不会将它打开,因为每次想起箱子里的布鞋,我都会觉得很惭愧。
那是2007年的8月,在我拿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心中
2015-09-09 08:52南疆的6月,正是杏子成熟的旺季,看着树上那一个个青红相间的杏子,真是忍不住口水直流。
那是1996年的6月,天气十分炎热,我和哥哥趁父母睡午觉的时候偷偷溜出去,到连队南面的大渠里去浮水,那个痛快啊,大渠里面原来有很多偷偷溜出来的小伙伴们,我们玩的忘乎所以,太阳快落山了,大家先后回家去了。我和哥哥
2015-09-08 17:40- 上一页 第一页 67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