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没有同学骑车上学,就像现在还没有开着轿车上学的小学生一样。人们对走路有着不可思议的不畏惧,走亲访友,推上车挑上担带上孩子,走个百八十里不当回事,同学有的住在十多里外的乡下,连吃顿午饭都走着回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没人会骑车,车子是大人们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家里的一件正式的带有级别色彩的财产,而且不是所有
2015-09-27 15:44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看书变得费劲了。手里捧着书本,长长短短地调焦距,字们还是花里花搭看不清。后来就用大灯,再后来用放大镜,效果都不那么好。拿起书来折腾半天,揉眼流泪打呵欠,一犯困就晕乎过去了。
偶一日与友人谈及此状,友人笑着递过一副低度花镜:“试试这个”,接过戴上拿张报纸一看,天哪,真是划时代的感
2015-09-14 18:16母亲是抗战老兵。
今年,母亲格外振奋。抗战老兵的话题和影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上,成为一种化身、精神和传承。母亲屋里的电视声音比往常大了许多,我知道,她基本只看央视,又差不多只看一套;我还知道,老人把音量放大,其实是让我们分享她的自豪心境。十年前,母亲得到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
2015-09-09 19:34看露天电影,其意义绝不仅看电影本身,露天电影的观赏效果以及给观众带来的视听享受,是其他娱乐方式难以匹敌的。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是在城市里。我们的居民区(那时还没有小区之说),靠近一个小学,小学有一个无比宽阔的操场,操场南端有两株电线杆,是专为挂电影银幕栽的。银幕在下午就挂上的,它就是一面旗帜,召唤
2015-09-05 16:54中年时,你时时被需要,整天生活在一种似被分而食之的恐慌之中。你不能安静片刻,不能有个人的爱好和享受,不能有自己的思考和情绪,你被工作和家庭所绑架,必须把自己切成若干等份,按照合适的比例分配给他们,然后再一个偶然滑到我的手边的时机吃点饭。
记得有一次为别人办了件比较露脸的事,留下吃了顿饭,那顿饭吃
2015-09-03 17:30小时候,忆苦是常规的课程。大略就是请一至几个老贫农来讲家史,讲旧社会吃过的苦。这老贫农里头有的就是同学的家长,因此听起来就格外有趣,过后了就拿了他爹讲的事儿来教育他,结果就追着打一阵,很搞笑的。老贫农们讲的那些个苦事如今肯定是记不清了,当时听来也没有太大的震撼,不像忆苦歌里唱的那么经典与悲惨:地主闯
2015-09-02 09:51在春天里,得友人赠葫芦一枚,并云:品种优良,如种植并栽培,必可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原理,于秋后有丰厚收获。于是小心启一小口,精取出籽种数枚,种于院中。
种上也就忘了,毕竟葫芦不是家庭命脉所系,与生计发展无关,甚至也与调和品味不搭界,纯属闲情逸致可有可无。孰料至夏日,气温闷热雨水丰沛时节同,忽见园
2015-08-30 14:21儿时理发就像受刑。先是被大人把头摁在热水盆里一通抓挠,那些近乎板结的污垢伴着难以忍受的痛楚从头发根部脱落。倒掉一盆泥水,端坐一个小凳上,脖子围上一条令人剌痒的白布,大人手持自家的推子开始在头顶上耕耘。自家的推子不知购于何年何月,从未磨过,而且每次理完发都不清理上面残留的发屑,据说这样推子就不会生锈。
2015-08-27 15:42儿时无大恙,所谓闹病,也就是感冒之类吧。感冒就一定伴着发烧,通常是半夜里才能确定是不是真的闹了病,白天忙着玩,就是发烧也觉不出来,睡到半夜就作一些无厘头的梦,谁也不挨谁,十分别扭的梦。作这种梦相当费劲,在挣扎中醒来,出一身虚汗就知道自己是病了。
生了病就等于到了天堂。第一是不用去上学了,第二,家
2015-08-25 15:30旅途是旅游的第一感觉。
初出家门的兴奋和激动,在旅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坐在高速行驶的车上,便觉与尽日里几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做了一个告别,有一种身心的全新体验。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对旅游之向往的真正原因吧。尽管有人旅游归来,常怨声载道,说什么看景不如听景,还说不去不上当,但那通常都是带着笑容说的。纸上
2015-08-22 10:30-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