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应志刚

    阿生哥是我在苏州认识的朋友,不管有事没事经常联系。“有空来泡茶”,是他的口头禅。

    开始以为是客套,接触多了,反倒嘲笑自己,颇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

    某日去找阿生哥谈事,他从外赶来,第一句话就问,“泡茶了吗?”

    又看了一眼茶桌,惊讶道,“你怎么不泡茶?”

  • 光明网苏州4月27日讯(记者李锦)在江苏媒体圈,应志刚算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做了20年深度调查记者,带出来的学生,不少已是各家媒体的中坚力量,至今仍津津乐道于他曾经写过的那些作品;他是媒体圈普遍认为转型成功的例子,从媒体总编的任上决然离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是一位知名的旅行家,但他笔下的游记却只有

  • 文图/应志刚

    莫问姑苏春几许,正是绿肥红瘦时。

    前天还在道前街看马路两侧泛着茸光、晕染着鹅黄的嫩绿,迷醉在欢欣的春阳里,次日到了甪直,看着年轻女子的白裙飘逸过古镇的小桥,那日头已是晃得人睁不开眼,浑身的油汗直冒。

    这两年,江南的春愈发的短暂,红花落尽就是夏天,来不及细步慢走遍看风景,一个

  • 文图/应志刚

    5岁的侄子从幼儿园回来,跟他爸嚷嚷,“我要去上海旅游!”

    原因很简单,同桌的小朋友向他炫耀,刚刚从上海旅游回来。

    我弟弟是极宠儿子的,本想一脚油门直奔上海,只是天将晚担心路上安全,家里长辈好说歹说,才决定饭后去城里游车河,哄他说到了上海。

    小孩子很容易满足,一路上叽叽喳

  • 文/应志刚

    今年是叶圣陶到甪直100周年的日子,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商金林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甪直文集》正式出版,将于近日在苏州吴中区甪直镇举办的“隆重纪念叶圣陶先生到甪直执教100周年”活动上,举行首发仪式。

    该书共40余万字,汇集了叶圣陶先生在甪直生活、

  • 文图/应志刚

    三月江南,烟雨如梦。到望亭的那天,一场春雨刚刚停歇,雨雾还未散尽,似稀释的牛奶,层层晕染。

    已觉微醺,然而无酒。令人沉醉的,是这盈润天地的水汽,清香弥漫的草木,似餐桌上蓝色的玛格丽特,自然流淌进身体。

    田埂上的草叶沾满露珠,林妹妹的草莓园,就在这片雾气蔼蔼的田野。70亩的草

  • 文图/应志刚

    以前,我惬意于坐在大巴上的旅行,沿途的风光旖旎,不用出一丁点的力气,到了景区自有导游提醒,跟着众人下车,拍照留念,轻松溜达,而后再次上车赶赴下一个景点。

    一直以为,这就是旅行。

    后来,不耐烦跟着一车人的鼓噪,自己出行。

    于是事先做攻略,坐火车或是飞机,到了目的地,租辆车

  • 文图/应志刚

    春分刚过,延绵几场雨水又浇冷了天地,困在家中不得外出,浑身似要滋生出霉斑来。

    幸好老天给了点好脸色,前天竟得晴阳曝晒,按捺不住一颗想要去撒野的心,直奔了姑苏而去。

    本是在胥江岸赏柳的,胥口的朋友听说了,偏要拉了去采香泾生态园,说是要带我去赏遍美景、尝遍美食,还要出一身汗。{

  • 文图/应志刚

    湖面吹来的风,不再料峭,到底是阳春三月,这太湖柔媚了许多。

    渔家的船,系在岸边,在波澜里起伏,鸭子浮游水面,似极逐浪的勇士,轻撩这一季的春。

    把车停靠在大堤上,收音机的电波,沙沙响着。听不清里面在说些什么,偶尔穿插着断续的音乐。

    不同的信号交错,恍若这人间的春,身上的棉

  • 文图/应志刚

    到黄山市的时候,已近傍晚,新安江的水从城市穿过,有浆洗的妇女、捕鱼的汉子,余晖打在江面,炫目迷离。

    屯溪老街与江面平行,如果我是飞鸟,从空中俯瞰,老街就是一条剔净了肉的鱼。

    老街依山顺水,就地势自然形成,通过3条马路和18条巷道与山水相沟通,由不同年代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