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半知

    提起夜市,很多人都去过,都有自己的经历或感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食堂下午不做饭,别人都下班回家去后,我一个外地人,常常不知道去哪里吃饭,就经常去小街吃炒饭或粉面。那里就算当时的夜市街了。后来有了小吃街,夜宵一类就都大致归在那里去了,吃的东西也丰富了许多,当然也热闹了许多。作为

  • 作者:李半知

    A。说说舞品

    说到“舞”,我是很汗颜的,我在边远的农村长大,到大学后才接触这东西,直接可以说我是没有舞蹈细胞的。

    在大学里,我是学生会成员、书法协会理事、团委书记,学校每周都有舞会,还要扫“舞盲”,我是组织扫舞盲的,但我自己就是要扫的对象。那时我从不敢邀请女生跳舞,因为自己

  • 作者:李半知

    大哥大嫂都外出打工去了,侄儿一人在老家读书多有不便,于是我接到修文跟我一起,就读于修文一中高一年级,吃住就在家中,虽然麻烦点、经济上紧张点,但侄儿成绩好,总算是安慰。

    学校放寒假后,由于凝冻天气影响出行,侄儿一直没能回老家。而也因为凝冻天气,父母在老家生活困难,尤其是生活用水难

  • “我们住的那户人家生活条件也不好,有时我们错过了到学校蒸饭的时间,就与他家搭伙,家中为我们节约出来的米就会被掺合上玉米面后再吃。而日常间我们中午和下午会被叫去帮(房东——笔者加)忙干农活。我哥哥他们几个读初三,年龄稍大一点,就帮忙挑粪、种地、插秧……”

    这是李小龙散文集《深谷乡音》一书里《陈年旧

  • 李半知,本名李小龙,可以说是贵州文坛上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创作、表演相声、小品,练习武术、书法,研读国学,搞文学创作。还在电影《云下的日子》里扮演教师,在电影《凤凰台》中扮演村支书等。笔者认为,李小龙的文章着力书写的是那些具有一般意义的生活琐事和人生发微,力图“回到自己的园地”,像是在播撒那些散发

  • 李小龙的散文集《深谷乡音》已经出版两年多了,由于工作缠身,我是在集子首发仪式前约略看了看,在会上作了简短的发言,后来没有认真品读。前些日子,得知小龙荣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心中涌入了浓浓的欣幸感。我认为他干这个工作是很合适的,既符合他的性格,也能彰显他的特长,于是将《深谷乡音》挨篇读了一遍

  • 由于很少联系,那天接到李小龙的电话,我几乎想不起来。后来他告诉我,他是我修文的一个文友,才想起来,我是有过两次修文之行的,文友自然也结识了一些,李小龙就是其中一个。李小龙对文艺的执著,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不是叫“热爱”,而是“痴迷”。

    李小龙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法律教育专业,他爱上文学创作

  • 作者:李半知

    小作家同志们:

    你们好!小作家协会成立快两年了,期刊《风的颜色》已出版很多期,你们在认真读书的同时,对文学艺术执着追求,有的还获得了全省“小作家”称号,很多小作家的作品都在我们的《栖霞文艺》上发表,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人的一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思,是一种愿望,一

  • 作者:李半知

    龙冈灵秀,故圣贤出于此,其流风余韵淳厚,故能修养文德以至今。修文是明代大儒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地,是“知行合一”思想诞生的地方。数百年来,受“良知”精神浸润,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多少文人骚客,雅士乡贤。

    谭荣先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谭荣先先生从县人大主任岗位上退休后,勤耕苦读,雅

  • 作者:李半知

    从南文学社我是知道的。几次在“重德修文”大讲堂讲座现场也见到过文学社的几名负责人,还给了他们联系方式,因当时人多,我一个也未记住。但电话和短信是通了好几次的。记得上次我邀请叶辛先生回修文作讲座时,他们也在,有几人还获赠书。好像几年前文学社曾在体育馆外面搞过什么公益募捐活动,我听一位

  •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