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讲中国龙。由一个字讲起:虺(念悔)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龙。“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 龙为“九似之物”: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颈似蛇,腹似屋.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体现“龙”这种神兽的包容性。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即出土的殷商的甲骨文、铜器上的铭文,距今有四千多年,用龙
2016-07-07 15:44引言:国学,即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之学问。人之一生,至少要将国学经典熟读一二。若只读其一,则《论语》首当其冲。《论语》儒学经典之大成,不可不知也。若读其二,则推荐《了凡四训》,为人者,何可为,何不可为,敬畏之心于此书尽陈。若再将深入,则推荐《曾国藩家书》。一人之下,尚不断修身,我一凡人,何言推却。有
2016-06-29 09:21家附近方圆2公里内没有菜场。光我们一个小区就住着一千多户居民。再加上周边另两个人口较密集的小区,就按三口之家计算,这一天,光是晚餐,就有万八千口人吃饭问题需要盘算。
小区大门口一东一西陆续开出两家蔬菜店。很巧,都是夫妻档,又都是小夫妻带一儿一女的四门之家。每天晩上买菜时见着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样儿
2016-06-28 11:14(本文作者 水立方 谢绝转载)
古之教育久矣。宗其旨不离孝、义、仁三字,目的是教导人如何为人子、为人父母、为人友、为人臣民、为人君。古之先哲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对自我修养、教化善类、辅佐贤君形成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但新时代下若再谈通过读圣贤书或者接受一定教育就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2015-10-22 15:53农历腊月二十三,在老家,这一天被称作“小年”--与大年相比,也许就是大、小王的关系。这一天在年前,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浓郁的年味的传统的无冕节日。过节过年的方式少不了吃--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方式。老家那里,这一天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围坐一桌包饺子吃饺子。无论讲团聚,还是围坐圆桌,都寄托着关于团圆的殷殷期
2015-03-05 20:41旧历的年底竟也不像年底。
大人们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孩子们紧张地准备期终考试。大概只有在挎着篮子的老太不紧不慢的年货采购中,我们能嗅到一丝年味,在12306的平台上,能看到过年该有的火爆场面吧。
一如既往地忙碌。朝阳伴我出行,时而车水马龙,寸步寸难,总有人耐不住性子。正午冬日短暂的暖阳只便宜了
2015-02-05 14:20母亲生养了四个女儿。在他们那个年代,没有生儿子,这要顶着多大的家庭罪责和社会压力。
故乡,东北小镇。爷爷早逝,父母自结婚以来一直和寡居的奶奶一起生活。到奶奶85岁病逝,他们一起生活了近半辈的时间。还没有生我起,父亲就担任乡里干部,统管全乡万余人的生产生活。一家的重任全部落在母亲身上。奶奶自然帮了
2014-10-06 07:29上篇:稀疏的记忆
晚饭后,我在厨房洗碗。当女儿又一次掐着手指跟我倒数着她生日的时候,我的心窣地缩了一下。我不经意地回头看了一眼墙壁,那上面还粘贴着女儿小时候画的画,我还依稀记得在她四岁生日的时候,曾以那画为背景,给她拍过照片。从她回到苏州,生日年年过,但并不是每个生日的画面都让我记忆犹新。之所以
2014-10-04 20:05类似情况有过N次?同时写着三个题目的三篇日志。一篇还原现实。一篇献给怀念。一篇,是留给自己的一点点空间,写着不知关于什么的话题,想着不该想的什么人事。乱如丝麻。不安分的背后,隐藏的是一颗浮躁的内心。我知道的。且容它再沸腾几日,它终究必须要回归。我想。我相信。安静于诗书。沉浮于文字。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2014-09-26 08:35晚上十点。终于忙完。家务,衣物,孩子的作业,明天的早餐。终于可以安静一下了。
孩子再度开学,意味着我个人时间的无限减少,同样剥夺的还有我那无限自由奔放的思想。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秩序,我必须遵守一定的纪律。试图每日无忧。尝试无所思索。可心底里总有一个呼声,它需要一种有所思想的生活。
靓靓主动和我
2014-09-23 07:55- 上一页 123 下一页